羊肉涮出“一條龍”,
“南順恒”中祥氣騰。
天子駐足皆言好,
“龍椅”招徠生意隆。
前門外大街的回民一條龍羊肉館,本名南恒順羊肉館。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山東禹城一位韓姓人氏創辦。山東禹城一帶回民很多,其中一部分人在我國北方各省城鎮做羊肉買賣,舊時北京的羊肉鋪絕大部分是由山東人經營的。
大約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山東禹城韓家寨一位十四五歲的韓姓青年到北京求生,在東四牌樓一羊肉鋪學徒。該羊肉鋪既賣生肉,也加工、銷售自製的燒羊肉、醬牛肉、白羊頭肉等熟食,還烙芝麻燒餅等食品。韓某聰明好學,人緣也好,很快掌握了各種食品的製作技術。出師後,開始是在東四牌樓南擺攤,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店鋪在東四牌樓南麵,而又希望生意永遠興隆事事順心,就取名“南恒順”。
後在前門大街路西找了塊地方做買賣。他憑苦學的手藝,買賣很快就頗有起色,不僅蓋了房,還招了夥計,為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南恒順的買賣傳到韓家第六代韓同利時,已在前門大街路西建起了一個一間門臉的筒子房,前門在前門大街,後門在珠寶市街,房上邊還有個暗樓(清代,前門外大街是皇帝每年去天壇祭祀的必經之地,路又遠不如今天的寬敞,為防範刺客,規定不準在前門外大街造“明樓房”),店裏的夥計也增加到了十幾個人。他們待客和氣,肉拾掇得幹淨,買賣倒也興隆。同治末光緒初時南恒順蓋起了店房,而且從過去隻賣生肉和一些熟肉的羊肉鋪,增添了涮羊肉、炒菜、雜麵、抻麵等食品,它的涮羊肉、綠豆雜麵、芝麻醬燒餅等食品選料精、加工細、投料足、作料全,深得廣大顧客的稱讚,經久不衰。
南恒順的涮羊肉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選料精。南恒順在打磨廠西口設有堆房,堆房有幾間房存放各種貨物,小院裏養羊備用。南恒順專門派人由德勝門外馬甸的羊市選購西口羊和北口羊,絕對不用北京的當地羊。西口指甘肅、寧夏等地,西口羊團尾(向內卷的小尾),骨架小,粉肉白膘,香嫩不膻,毛細長,因為生在黃河河灘一帶,所以又稱“灘羊”。西口羊最大的有五六十斤。北口羊指張家口、張北、庫倫等一帶的羊。北口羊僅次於西口羊。北京的當地羊,大尾,毛粗,肉糙,又膻又臊。羊販子從西口和北口趕來的羊都住在馬甸,南恒順把羊從馬甸趕到堆房喂養幾天,等肥壯了才宰殺。加工細,羊肉片切得薄。把羊宰殺後剝了皮,專選用羊的後腿,找一塊幹淨的地方,放好天然冰,上邊覆上一層席箔,把羊肉碼在上麵,在羊肉上再蓋上油布,油布上壓塊冰,這叫“壓肉”。一條龍也和正陽樓一樣,肉片切得薄,按部位裝盤,作料齊全。
一般吃涮羊肉,主食都吃燒餅。南恒順的燒餅也與別處不同,和麵一盆是十斤,九斤麵加一斤發麵。十斤麵要用一斤二兩芝麻醬。
燒餅先在鐺上烙,後放爐中烤,先烤底再烤芝麻麵,這樣的燒餅醬大、烙得熟,油酥適口。綠豆雜麵,吃葷吸油膩,一碗綠豆雜麵既可吸去火鍋中的浮油,又可去掉人們嘴中油,所以又細又勻的綠豆雜麵是南恒順的又一佳肴。
時光荏苒,歲月如流,轉眼間到了清光緒二十三年春末。這一天,南恒順羊肉館裏來了兩位不尋常的客人,一老一少,少的20多歲,樣子像是主人;老的50歲左右,樣子像仆人。二人落座,誰也沒帶錢。當時南恒順掌櫃的看了看二人,覺得他們不像蒙吃蒙喝的,就說,沒什麼沒什麼,您二位先請便,等什麼時候有功夫了,給小店帶來就行了。第二天,買賣正上人呢,就見一個宮裏的小太監來到了南恒順,找到了掌櫃的說是來送昨天欠的酒錢。昨天那個溫文儒雅的年輕人是光緒皇帝。掌櫃的趕緊把昨天皇上坐過的方凳當成寶座給供了起來,不許任何人再坐。很快,皇帝來南恒順吃飯喝酒的事便傳遍了大街小巷,好奇之人都來南恒順看寶座,有心要捧南恒順的人,便把南恒順叫成一條龍,一條龍的名聲漸漸傳遍了北京城。到了光緒二十六年的時候,義和團放的那把火,南恒順自然難以幸免,皇帝的寶座也燒沒了。後來,一條龍又籌資建房,買下了旁邊的一塊地皮,把門臉擴大成三間,一邊掛著南恒順,一邊掛著羊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