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牌匾日月稠,
一鍋肘子有年頭。
皇上驅車店門首,
太後吃起嘴流油。
一塊巧遇的舊牌匾,一鍋煮過了頭的肘子,一個260年不變的配方,成就了今天的“天福號”。
相傳1738年,也就是乾隆三年,山東鬧旱災,掖縣人劉鳳翔帶著做醬肉的手藝來北京謀生,與人合夥在西單牌樓找個小門臉兒,開了個醬肉鋪,由於手藝不錯,生意還可以,隻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店鋪也沒個名號。說來也巧,有一天劉鳳翔外出進貨,冷不丁在一個舊貨攤上,看見一塊舊牌匾,上寫著“天福號”,顏體,字寫得漂亮。劉鳳翔一看:“天福,天福,這不正是上天賜福嗎!”二話沒說,就買了下來,回來掛在自家門臉兒上,小店頓時提氣。從此,“天福號”就成了肉鋪的字號。
好事真是接二連三地找到劉家,天福號特色產品醬肘子的來曆,也是一次意外。過去的熟肉鋪都是夜間製作,白天出售,一天晚上,劉鳳翔就吩咐小孫子看鍋煮肘子,不料,孩子看著看著,打起盹來,趕到一睜眼,肘子煮過了頭,全塌在鍋裏了,爺孫二人反複加工整理,折騰到天亮,勉強將肘子撈出來晾涼,恰好一位宦官路過買肉,孩子就將肘子賣給了他一些。
不料,那位宦官嚐了之後大誇好吃,說與往日不同,今天的肘子,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口味香綿。劉鳳翔喜出望外,打這兒起,爺倆就按照“失誤”的做法專心研究,什麼時間用什麼樣的火,什麼時間加湯加料,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爺倆終於總結出一套做肘子的絕活兒。
據說當時慈禧特愛吃豬肉,有官員為討她歡心,就向其推薦天福號的醬肘子,老佛爺嚐過之後大加讚賞,就讓天福號天天給宮裏送肘子,還專門發了進宮的腰牌,也就是通行證,這樣天福號的醬肘子又成了貢品。有史料記載,慈禧六十大壽的時候,筵席上各種菜肴豐盛齊備,隻因缺了天福號醬肘子,禦膳房就專門派人快馬去取。
據說,天福號醬肘子在清宮內也備受後妃們的喜愛。光緒帝的瑾妃是個日以素食為膳的人,但對於醬肘子“色、香、味”的誘惑,垂涎不已。她命膳房廚師隨時為她準備好一盤醬豬肘,無論早、晚膳,什麼時候想吃,就立即端上膳桌,瑾妃吃醬肘子幾乎達到一日一食的地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末代皇帝溥儀向往西方生活,穿西裝、吃洋飯,對清宮傳統的食品不屑一顧,可是天福號醬肘子卻是一個例外,盡管溥儀每天吃西餐不重樣,俄式的、法式的、意大利式的……天福號醬肘子卻是西餐桌上必備的一道菜。1959年,末代皇帝特赦後,第二天,就騎自行車來西單天福號買醬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