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怎樣製定目標(2 / 3)

相反,消極的心態和頹廢的思想則耗盡了體內的腦啡,導致人心情沮喪;由於心情沮喪,腦啡的分泌量更加減少,於是消極的想法變得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惡性循環”。

另外,國外的科學家還做過一個相關實驗。在演員身上貼附電極,插上動脈導管,然後要他們表演各種戲劇情節。當他們演出憤怒、沮喪和絕望的角色時,腦啡的含量隨之降低,但當劇情要求他們表演喜樂、有信心和愛情時,腦啡的含量驟升。

積極的心態能激發腦啡,腦啡又轉而激發樂觀和幸福的感覺,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增強了積極的心態,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積極的心態能激發高昂的情緒,幫助我們忍受痛苦,克服抑鬱、恐懼,化緊張為精力充沛,並且凝聚堅忍不拔的力量。

成功源於踏踏實實的行動

成功不是一句空話,更不是什麼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沒有行動,成功隻停留在幻想階段。成功源於踏踏實實的行動,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人要有誌,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為實現遠大誌向的行動,因為隻有行動,夢想才能成真。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時候很愛空想,於是父親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向一位思想家請教:“你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思想家告訴他:“多思想!”

這人聽了思想家的話,仿佛很有收獲。回家後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一動不動地開始“多思多想”。

一個月後,這人的妻子跑來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從您這兒回去後,就像中了魔一樣。”

思想家跟著到那人家中一看,隻見那人已變得骨瘦如柴,他掙紮著爬起來問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飯,一直在思考,你看我離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多遠?”

思想家問:“你整天隻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麼呢?”

那人道:“想的東西太多,頭腦都快裝不下了。”

思想家道:“我看你除了腦袋上長滿了頭發,收獲的全是垃圾!”

“垃圾?”

“隻想不做的人隻能生產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世界上,一切成功者都是實幹家,而沒有一個是空想家。那些愛空想的人,總是有滿腹經綸,他們是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這樣的人,隻會為我們的世界平添混亂,自己一無所獲,也不會創造任何價值。

在父親的教導下,海明威後來終其一生總是喜歡實幹而不是空談,並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無數推崇實幹而不尚空談的“硬漢”形象。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著自己的行動哲學。“沒有行動,我有時感覺十分痛苦,簡直痛不欲生。”海明威說。正因為如此,讀他的作品,人們會發現其中的主人公們從來不說“我痛苦”、“我失望”之類的話。

海明威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後世的名著,就在於他一生行萬裏路,足跡踏遍了亞、非、歐、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在他實實在在的行動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積沙可以成丘。任憑別人怎樣譏笑你那微小的進步,你都要重視它,充滿信心和欣喜。忽略所謂微小之處隻會讓你把握不住大的機遇。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家著名的牙膏公司有一位小職員,每次他給客戶開票據、投寄信函乃至自己個人消費簽發支票、簽收郵件時,總在自己的簽名下方寫上公司的名字和“每支兩美元”的字樣。他因而被同事們戲稱為“每支兩美元先生”,真名反倒沒有人叫了。

公司的董事長知道這件事後,感到很奇怪:“居然有職員能從這麼小的事情入手努力宣揚公司的聲譽,我可要見見他。”於是邀請小職員一起共進午餐。他們談得很投機。不久之後,小職員得到了提拔,並一步步成為高級職員,後來董事長因為年老而卸任時,讓位於小職員做了他的繼承者。

小職員做的事情誰都可以做到,但隻有他一個人去做了,而且堅定不移,樂此不疲。嘲笑他的人裏頭不乏才華、能力在他之上的,但他們不屑於去做。最終,成功的歸屬說明了問題。也許有人認為這純屬偶然,可是,又有誰敢說偶然之中不包含著必然呢?

小職員的故事讓人想起中國古代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批評他,問他為何不打掃幹淨來迎接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陳蕃不願意打掃自己的屋子,因為他認為那樣的小事不值得自己去做。胸懷大誌,欲“掃天下”固然可貴,然而卻不一定要以不掃屋來作為“棄燕雀之小誌,慕鴻鵠以高翔”的表現。

凡事總是由小至大,正所謂集腋成裘,必須按一定的步驟和程序去做。《詩經·大雅》的《思齊》篇中也有“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之語,意思就是說先給自己的妻子做榜樣,推廣到兄弟,再進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國。試想,一個不願掃屋的人,當他著手辦一件大事時,他必然會忽視它的初始環節和基礎步驟,因為這對於他來說也不過是掃屋之類。於是這事業便如同一座沒有打好地基的建築一樣,華而不實,連三四級地震也經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敢想敢幹是通向成功的橋梁

目標確定了,就大膽行動。向著目標,心無旁騖地前進,相信你一定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幹什麼事情,隻停留在嘴上是不夠的,關鍵要落實在行動上。在行動前,很多人提心吊膽,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首先你要問自己:我害怕什麼?為什麼我總是這樣猶豫不決,抓不住機會?

不要為自己找借口了,諸如別人有關係、有錢,當然會成功;別人成功是因為抓住了機遇,而我沒有機遇,等等。

這些都是你維持現狀的理由,其實根本原因是你根本沒有什麼目標,沒有勇氣,你是膽小鬼,你根本不敢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你隻知道成功不會屬於你。

不要被重重阻力所嚇倒,要時刻都敢想敢做。

行動能使人走向成功,似乎人人都知道,但當人們麵臨行動時,往往就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有些人害怕行動是由於心態的原因,一行動就想到失敗。這種恐懼的心理會摧毀你的自信,關閉你的潛能,束縛你的手腳,使你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人對於改變,多多少少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是麵臨代表進步的改變也會這樣,這就是害怕冒風險造成的。行動就意味著風險,因而就出現了左顧右盼、拖延觀望等。特別是當形勢嚴峻時,人們習慣的做法就是保全自己,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上。

有一種理論說人有自私的天性,原因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付出就意味著“失去”,而行動就意味著要付出。怕行動就是不願付出。

因此,行動可以說是一種心態。行動的障礙隻有在行動中才能清除。

行動是醫治“行動恐懼症”的惟一良方。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與自欺的行為。”

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去糾正、去調整,才是鏟除心理障礙的最好的辦法。行動的障礙歸根到底還是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