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繕津關,據險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陳涉以戍卒散亂之觽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櫌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於是山東大擾,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觽要市於外,以謀其上。髃臣之不信,可見於此矣。

子嬰立,遂不寤。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於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嚐同心並力而攻秦矣。當此之世,賢智並列,良將行其師,賢相通其謀,然困於阻險而不能進,秦乃延入戰而為之開關,百萬之徒逃北而遂壞。豈勇力智能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並大城,守險塞而軍,高壘毋戰,閉關據阨,荷戟而守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下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餘歲不絕。秦本末並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賈誼散文常擇取富有形象性、而又具有一定典型意義的曆史故事作為論據。如《大都》、《審微》、《胎教》、《立後義》等篇,分別引證了一個或幾個曆史故事。這些故事雖然短小,但敘述上卻很生動,頗能吸引人。這種在議論中穿插引證曆史故事,既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同時又使作者所要說明的道理具有充實的依據。

在賈誼散文中,還有一種:全篇都是由數個曆史故事組成,幾乎沒有什麼議論。如《春秋》、《耳痹》、《諭誠》、《退讓》等篇,都是屬於這一類型的。這種文章結構方法,在諸子散文中隻有《韓非子》有。如《難一、二、三、四》就是由二十多個故事彙集成篇。賈誼吸取了這種以故事集錦成篇的方法,每篇中的曆史故事既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又有著內在的緊密聯係。如《春秋》篇寫了十個曆史故事,這些故事表麵上似乎沒有直接關係,但仔細分析卻可以看出,它們實際上都含有總結曆史教訓的意思。作者通過這十個曆史故事,從正、反兩方麵形象而深刻地闡明了為君之道,對漢初統治者很有啟發、借鑒的作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