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門藝術,處理不得當會產生種種不良後果,嘮叨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頑固的精神疾病,很可能會使全家人的生活遭殃。
一位心理醫生講述了一個這樣的經曆:
幾年前有位母親為了她13歲的獨生子來找他,她很苦惱,她說她兒子很聰明,但在學校裏的功課卻總是不及格,成績單上關於學習態度以及同學關係的評語也不好。他母親抱怨說,他回家總是不肯做功課,不是說沒有作業,就是說在學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在電視機前麵,任母親怎麼嘮叨也不動地方。兒子的父親常年在外作生意,管教孩子的責任全推給了妻子,因此也不了解她麵臨的困難。
初次見麵,醫生就感到他很特別。一般第一次到他那裏去的孩子總是拘束、靦腆,他必須先花點時間跟他們閑聊,拉近我們間的距離。但是這男孩不同。他一見到醫生,就跳起來熱烈地和我握手,就好像我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似的,在醫生還沒來及開口問他時,他已經開始滔滔不絕地說出他的問題:“醫生,您一定得幫幫我媽媽!我實在忍受不了,她嘮叨下去的話,我隻好逃走。我不知道她對您說了些什麼,但是您知道她從早到晚嘮叨個沒完。我在家裏一刻都不得安寧。我在浴室洗臉,她在客廳叫道:‘不要忘記關燈!’我開窗戶時,她說:‘不要忘了關上!’我在家裏沒有一件事可以清靜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兒去?去洗手!不要和某某人在一起,他是個壞孩子!不可以!你為什麼要買那本書,與你的學習毫無關係?零花錢怎麼隨便亂花?去刷牙!你臉怎麼那麼蒼白!站直一點!’”
“如果沒有什麼事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課。我從學校回來一踏進家門,門都沒關上,她就叫道:‘你不覺得應該先去做功課嗎?’我一氣之下,就偏不做功課,讓她不能稱心如意!醫生,我知道我還算聰明,也希望把書念好將來上大學,但是我不希望由母親來控製我的每一次呼吸,我惟一對付她的辦法就是不念書,因為她比我還著急。”
看來,嘮叨太多會事與願違,產生反作用。
有一位妻子向朋友訴苦,家裏東西壞掉後,讓丈夫去修理,丈夫答應自己修,老是拖下來不做,又不放心她找修理工來修,一來為了省錢,二來覺得別人不如他修得好。結果,到著急用到某物時,卻因壞著而沒辦法,給生活帶來不便,為此,兩人經常吵架。起初,這位朋友認為她丈夫太懶惰,不負責任。後來才知道,原來這位妻子太愛嘮叨,丈夫對妻子的話根本沒聽進去過,隻會“嗬”一聲。朋友建議他們定個協議,當家裏有東西需要修理時,就給他15天的時間去修,而且把日期記在日曆上,免得到時找借口說忘了,妻子盡量不要再提此事,一個月以後那位妻子很開心地告訴朋友,隻有一次是她找工人來修的。
看來,不要認為嘮叨兩句無所謂,動兩片嘴唇不會浪費什麼,但結果卻事與願違,人應理性的思考,然後說話,不要讓嘴控製大腦,該嘮叨的時候嘮叨,不該嘮叨的時候也嘮叨,大事也嘮叨,小事也嘮叨,這樣隻會使你的話變為無效,產生不良效果,因此,要謹記嘮叨害處多,管住自己的嘴巴。
9.玩笑開過火就沒“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