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四肢穴位:內關、大陵、神門、足三裏、豐隆、三陰交等。用左右手大拇指按揉對側穴位3-5分鍾。還應睡前用熱水泡腳,用左右手按揉對側足湧泉穴。
④足部反射區:選腎、腎上腺、垂體、心、肝、甲狀旁腺、額竇、大腦、小腦、失眠點等足部反射區。用拇指按揉每個穴位3-5分鍾。
⑤灸法:選神門、三陰交、湧泉等穴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cm,以針灸處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每個穴灸3—15分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中醫調心
①保持愉快的心情,經常想些高興的事情。生活中有些磕磕絆絆是難免的,但總會過去的。不要讓那些困難成為你快樂的絆腳石,甚至成為你生活的主體。
②盡量使自己的作息有規律,避免熬夜,更不要日夜顛倒。堅持“睡眠至上”的理論,因為它能讓你輕輕鬆鬆變漂亮。
☆日常生活小貼士
①美容覺的最佳時間是晚10點--淩晨2點,實在要加班的,午夜12點之前怎麼也應該休息了。
②睡前衝個熱水澡,幹幹淨淨地去見周公。
③晚餐盡量不要吃油膩或辛辣的食物,這樣還可以減肥。
④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時間不需太長,運動量也不必過大,重在堅持,適量運動有利入睡。
⑤拒絕煙酒,少喝咖啡。不僅僅是為了擁有一個良好的睡眠,還有健康美麗。
確保睡眠可養生
失眠是睡眠障礙中最常見的病症。失眠指的入睡困難,睡眠中間易醒及早醒,睡眠質量低下,睡眠時間明顯減少,有嚴重的患者還夜不眠。
有沒有最省事的養生方式?不吃不動,閉上眼睛,一覺醒來就能達到養生效果,相信這對於怕麻煩的都市人非常吸引。其實,人的一生有1/3在睡眠中度過,正確的睡眠方式與良好的睡眠狀態,與養生關係密切。中醫提倡“未病先防”與“上工治未病”,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主張“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強調提高正氣與抗病能力為主的養生觀點。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通過調節日常生活方式,可以養生防病。至於睡眠養生,中醫自然也有獨到秘笈。
正確的睡眠方式與良好的睡眠狀態,與養生關係密切
“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複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養生要領,便可踏上簡單易行的養生之道。
中醫向來講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人體不僅要維持體內循環和諧,還要注意與自然界外部環境的和諧。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副主任陳秀華指出,隨著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變化,人體必然與之相適應,故有“四時養生”之說。秋冬季節,自然界的陽氣漸趨收斂、閉藏,此時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強調睡眠養生正當其時。
“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生之道。具體睡眠時間,建議每晚亥時(即9點-11點)休息,爭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關於睡覺的方位,有不同的說法,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於地球磁場的影響,人睡覺時采取頭北腳南的方位,使磁力線平穩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幹擾。而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卻認為,人的睡覺方向應該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變。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這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臥”的緣故,因中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氣相應。
專家指出,盡管這些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響,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市民其實不必太過拘泥於這些理論,而導致不必要的擔心。反而建議大家,應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入睡前應“安神定誌”、飲熱牛奶或蜂皇漿,或用溫水沐足,最好能輔以足底按摩等,以利“心腎相交”……這些措施對於提高睡眠質量有更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