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議和”的款貢與戰略防禦策略《中國通史》記載,隆慶年間,明朝北部邊塞的勁敵俺答,統領鄂爾多斯、土默特和永謝布三個萬戶,控製著以土默川為中心,東到宣化、西到河套,包括大青山南北的廣大地區,部落眾多,力量強大。“庚戌之役”後明朝以靖邊戡亂,多次和俺答交鋒,都無奈俺答進退伸縮自如的淩厲攻守,而大同、宣府一帶的百姓卻深受戰亂騷擾之害。隆慶四年,俺答把襖兒都司禮聘下的一女子據為己有,為了消除襖兒都司的怨恨,又將自己孫子把汗那吉的未婚妻賞給襖兒都司。這下觸犯了把汗那吉的切身利益和尊嚴,他在惱怒氣憤之下,聯絡部屬親信阿力哥等10人,在敗虎堡向大同巡撫方逢時投降。方逢時接受其降後,立即將把汗那吉歸附呈報時任宣大總督王崇古。王崇古和方逢時權衡利弊得失,接受因先前斬殺議和使者,引發蒙古韃靼部族對國朝極端仇視,從而進攻不斷的教訓,一麵善意挽留款待,一麵火速稟報京師兵部並上奏隆慶帝,言:“把汗來歸,非擁眾內附者,比宜給官爵、豐館餼、賜輿馬,以示俺答(《明史·韃靼傳》)。”如果俺答興兵討要孫子,首先必以外逃歸附俺答的白蓮教起義首領趙全、邱富等9名叛臣為交換條件。王崇古的建議首先得到內閣大臣、吏部尚書大學士高拱和內閣大臣、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張居正的讚賞,他們力排異議,及時奏疏皇上,力主應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采納王崇古的建議,以緩減和逐步消除北元對明廷的軍事威脅,並通過積極防禦的策略和疏浚相互信任的渠道與俺答議和通貢,使連年戰爭給長城內外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得以休養生息,國力得以恢複。穆宗針對當時沿邊遭受北元鐵騎踐踏蹂躪、生靈塗炭的實際,在“朝議紛然,敵情叵測”,諸禦史和兵部尚書皆不能決的情況下,同意了王崇古、高拱、張居正的建議,於是下詔授把汗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蟒衣貂帽,馳馬從容”。俺答聽說把汗歸附後,十分著急,時“方掠西番,聞變急歸,調辛愛兵分道入犯,索把汗甚急(《明史·王崇古傳》)”。其妻哈屯思孫心切,朝夕哭泣,惟恐明廷殺了把汗,而俺答猜疑把汗已死,彷徨痛惜,不知所措。這時領旨的巡撫方逢時,適時派遣百戶鮑崇德到俺答營地直陳俺答,把汗歸附,不僅安然無恙,而且朝廷授官封爵,待之甚厚。而大汗則火速興兵,用武力來解決此事,討要把汗,隻能促其死,實屬下策,隻有歸順,通過議和來解決才是上策,請大汗曉以利害,抉擇而行。於是俺答派使者親臨大同鎮察看虛實,把汗緋袍金帶見使者,果然事情屬實,毫不誆言欺詐。鮑崇德答拜來使,再次申明,為了蒙漢和好的大局,朝廷以誠信撫民為本,隻要俺答汗把趙全等叛臣交回,言行信果,旦至而把汗昔歸。明廷希望達成議和款貢條約,締結蒙漢友誼。俺答聽使者彙報後大喜過望,說“我不為亂,亂由全等。今吾孫降漢是天遣之合也。天子幸封我為王,永掌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即不幸死我,孫當襲封,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也(《明史·王崇古傳》)”。顯然俺答看到了明朝從隆慶始防禦力量不斷加強,從長遠的戰略需要出發,議和修備蓄養利於馳驅征戰奔命,經過深思熟慮欣然同意議和。這一適天意、順民心的決策,和明廷期望通過議和款貢,以達到對其實現羈縻的戰略目的相一致。於是俺答迅速再派使者於隆慶四年十一月上表封貢議和:
1.款塞。沿邊設市。要求明廷同意用蒙古馬和內地的鐵鍋、布帛、茶葉等生活用品互市。
2.款貢。要求明廷接受一年一次以馬匹為主對朝廷的納貢。
3.封爵。要求明廷對所統領的鄂爾多斯、土默特和永謝布部族大小首領賜官封爵。
4.互守和約。送還把吉,隨執趙全、邱富、李自馨等九人以獻,保證約束諸部,和睦為鄰,不再犯邊寇塞。
對俺答的求貢和約,宣大總督王崇古受旨作出積極的回應,上言朝廷,若允許俺答封貢,請廷議詔封:
1.封號、官爵、諸部行輩俺答為尊,賜王號給印信;大枝老把都黃吉台及吉囊、長子吉能授都督;弟侄子孫四十六枝授指揮;諸婿十餘枝授千戶。
2.一歲一貢,貢期為每年春萬壽節。貢馬不得超過五百匹。良馬三十匹,劣馬不入貢。來使按規定貢道準許六十人進京,其他人皆於居庸關外指定地點聽候領賞。
3.沿邊開市,除大同右衛威遠堡、宣府萬全右衛張家口、山西偏關水泉營開設大市外,以敗虎堡為例其他便利交通販賣的邊堡亦可設小市。大市一月為期,官府派兵五百名駐市場維持秩序,俺答部三百人駐邊外保障貿易往來者的安全。守市兵卒按人獎賞,士兵布兩匹,官員綢緞各兩匹。來使酌其官爵大小量加犒賞。
4.歸降通貢後凡降者不分有罪無罪,市期販賣貿易均免其稅賦。
隆慶四年十二月,俺答如約將趙全等九人遣送大同鎮,明廷厚賜把汗那吉,從雲石堡送其回俺答部。臨別“把汗猶戀戀感泣再拜”崇古而去。翌年陽春三月,隆慶帝詔封俺答為順義王,賜紅蟒衣;授河套部吉能都督同知,賜紅獅子衣;授裏賓兔台吉等十人指揮同知;授那木爾台吉等十九人指揮僉事;授打兒漢台吉等十八人正千戶;授阿拜台吉等十二人副千戶;授恰台吉等二人百戶。俺答貢馬告廟受賀,議和自此落下帷幕。俺答踐約曉諭諸部和明廷和平共處,北疆偃旗息鼓,“四十餘年無用兵之患,沿邊曠土兼得耕牧”,“邊城晏閑,牛馬布野”,經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相安無事。
“隆慶議和”的曆史意義通過時間空間和曆史實踐檢驗的“隆慶議和”,順應曆史發展,符合漢蒙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需要,發生在封建君主專製社會,在當時不僅實現了皇權對蒙古韃靼部的羈縻勝利,而且創造了中國曆史民族戰爭中“議和”非武力征討兼並而實現和平統一的典型範例,既有重要的時代意義,也產生了深遠的曆史意義。拂去曆史的塵封,重新審視這一曆史現象,從中仍可受到深刻的啟發。
1.“隆慶議和”首先是結束了北元勢力韃靼、瓦剌、兀良哈諸部和明朝政府長期為敵延續了長達二百年的戰爭局麵,緩減了民族矛盾,使邊塞得以順利執行睦鄰政策。
2.款貢從明朝政府來說,實現了一種封建政治上的統一,是明廷實施對少數民族羈縻策略的勝利;對臣服的俺答部來說,款貢名正言順帶來的利益代替了鐵騎踐踏寇掠的財富,同樣可以飽食暖裘地休養生息,戰略上是一個雙贏。
3.沿邊款塞互市的建立,漢族商人用鐵鍋、茶葉、綢緞、布帛換取蒙古人的馬匹、牛羊、皮毛和馬尾,搞活了生活必需品的流通,民生問題得到很大改善。
4.徹底結束了“開中製”以來以各種名目屯田儲邊的繁重勞役,社會生產力得到恢複,為晉商的漸次崛起創造了條件,打通了內地商幫進軍漠北草原和挺進西歐的道路。
5.演繹了一部曆史戰爭文化、草原文化和漢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互相發展的交響曲,為古長城軍事文化文明注入了深刻的內涵。
6.“隆慶議和”化解了民族矛盾,緩解了民族衝突,維護了民族團結,是繼漢代昭君出塞,胡漢和親以來,又一象征民族“統一兼容、和睦穩定、共同進步”的美好史詩。之後在俺答汗晚年和其妻三娘子統治的三十年中,蒙漢兩族一直友好和睦相處。尤其是俺答汗和三娘子以肇建呼和浩特城(青城、歸化)為標誌,使畜牧業、農業、園藝業和手工業在這裏得到快速發展,創造了蒙古族政治、經濟、文化百業俱興的曆史輝煌。為我們構建政治文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生態優美、團結穩定、和諧富裕的小康社會提供了曆史借鑒。
敗虎堡因“隆慶議和”成為長城名堡,440年風雨過後,如今作為邊塞軍事文化旅遊地,當年固若金湯的城池,雖僅存斷垣殘牆,然而明代激烈的民族戰爭風雲,透過古老滄桑的城堡、墩台、碑刻,仿佛仍在這塊土地上聚散,不得不使來這裏旅遊或進行長城考察的人們,在尋尋覓覓的歲月回望中,從這一曆史事件重新受到啟發,浩歎長城的偉大,浩歎中華民族曆史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