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老師說,算了吧,我這身體狀況也不行了。央視說,那好吧,考慮到你的身體狀況,那咱就別演了。這樣,雙方等於是由於本子不合適,很友好地分開了。實事求是地說,這裏麵沒有任何的“陰謀”。這個事情側麵反映了在央視這個舞台上的難演——一年就這麼一場,眾口難調,各方麵的口徑你都要照顧到。趙本山這些年在這個舞台上走過來,相當於“走鋼絲”一樣,確實不容易。而且上春晚,提前一兩個月就要琢磨,就要花工夫,就得精雕細刻,一般人是很難承受住這個壓力的。
2008年,那個《火炬手》的小品演完了,到了休息室,有人說,趙老師你怎麼哭了呢?他說我哭了嗎?沒有。還不承認。現場就有人拿DV拍下視頻了,說,你看你剛才下來是不是哭了?趙本山說我是哭了,是哭了。你說得有多大的壓力,才能讓人釋放壓力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哭?所以這個舞台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好像上去演會兒就下來了,沒那麼簡單。何慶魁有句話說得好:“要想壽命短,年年上春晚。”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2014年春晚的時候,趙本山為什麼在節目裏說他退出小品舞台?首先,他對小品的探究興趣已經到了盡頭,現在趙本山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當中。對於喜歡趙本山的觀眾來說,你要真喜歡他,不看他的小品,看他的影視劇不也一樣嗎?他一樣演得挺搞笑。在《一代宗師》裏邊,他就那麼一句“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立刻逗得全國觀眾直樂。
再一個,從趙本山自己來講,在巔峰的時候急流勇退,我個人認為這是很明智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都已經快六十的人了,精力肯定會下降的。而且,假如小品是一座高山的話,我們不客氣地說,趙本山的小品就是那山頂。我想趙本山在小品上已經登頂了,他希望把山頂的位置讓出來,讓那些在山腰上仰望他的人,有更多的機會衝頂,這不是一種明智選擇嗎?這不是急流勇退之下的一種人生智慧嗎?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趙本山作出的這種選擇。
成龍的功夫之謎
提起成龍的功夫片,好多人會首先想到精彩的打鬥場麵,還有那些驚險的特技。確實,拍功夫片有一點特別重要,那就是武打場麵一定要立得住,不然的話,即使演員演技再高,恐怕也是前功盡棄。成龍的功夫片在國際影壇已經屹立了十多年,在華人影壇裏麵也有幾十年的聲望。他在製造精彩的打鬥場麵這方麵,確實有屬於他的獨到之處。這些精彩的打鬥場麵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成龍功夫片精彩的武打場麵尤其體現在他的創新意識上。和他同時代拍電影的對手對比上來講,成龍創新意識是最強的。說到創新,有的朋友會說老梁你以前說過,成龍片子裏的創新就是把喜劇和武俠結合到一塊兒,李小龍這麼做他就反過來那麼做,但這僅僅是表麵。我們經常會提出很好的創意,但是有沒有可操作性是一個關鍵。而成龍把喜劇跟可操作性結合到一塊兒了。怎麼結合的?
在成龍之前,為什麼李小龍那麼受歡迎呢?因為他的功夫是真的,打起來也漂亮。可是對於大多數武打演員來說,他們的功夫不完全是真的,即使渾身是鐵,能撚幾顆釘子?武打演員要跟好多人打,並不是每個場麵都能打那麼漂亮。李小龍外號“李三腳”,旋風三腳踢得很漂亮,總不能每個動作都用這個吧?還得用別的。畢竟有的演員不擅長打鬥,所以對武打場麵的設計就變得格外重要。
在李小龍後期拍的好多功夫片裏,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矛盾:一個是節奏慢,因為要把招式展示清楚了,所以慢得嚇人,讓你看著根本就不像在打鬥。這是一個毛病。第二個毛病是什麼呢?為了展現英雄人物厲害,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個人打好多人。可是“雙拳難敵四手”,你一拳我一腳,哪個演員都受不了啊。所以那個時候一般采用什麼方式呢?一個人假如說打十幾個人,那麼先上來一個和他打,拍他倆打鬥那一段剩下的人幹嗎?他們不能動拳動腳,但是站著不動也不行,所以圍著兩個打鬥的人來回轉。不管圍著你多少人,打的時候隻有兩個人在打,而這兩個人在打的時候,其他的那些武行,就在後麵動來動去。等到主人公打跑了一個,另外一個武行再上來接替,主人公再和這個打鬥。其餘的武行就繼續跑來跑去。等到把另外一個打跑了之後,剩下的武行裏再上來一個接替,依此循環。這是很不合理的。觀眾一看這就是假的,把其中一個打跑了,又張牙舞爪上來一個——剛才怎麼不動手呢?怎麼不在背後偷襲他一下?所以那個時候拍的功夫片裏麵武打場麵的矛盾特別多。有的朋友如果有興趣,可以把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功夫片調出來看看,就會覺得拍得特別可笑。
到了成龍這裏,成龍一眼就發現這個場麵沒意思。他當過很多場麵的武師,拍打鬥場景的時候他自己都覺得假。怎麼辦呢?他想了一個辦法:第一個,在雙方對壘的時候,鏡頭裏盡量不出現其他人。打倒了這個另外一個再上來,都是從鏡頭以外進來,大家就不會覺得這些人假。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兩人打的時間太長了,移動的範圍太大了,觀眾肯定會琢磨:這是十來個人打一個人嗎?那幾個人呢,怎麼就剩這一個了?這就要求演員用最快的時間把這個人打倒,這才合理。兩個人打,打了一天一夜了,旁邊那個還站著看,那就太滑稽了。在這時候,成龍必須要提高武打過程的速度,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節奏的問題。所以在創新這麵,成龍首先從鏡頭感上創新,把這些人都卡到外麵去,使一個打多個成為一種現實。
在拍攝過程當中,成龍還有一些獨特的創新。為什麼?因為不管怎麼拍,主人公都麵臨群毆的危險。比方說一個打多個的時候,正麵跟一個人打,後麵有人過來踢了一腳,旁邊再來一個掃堂腿,這些動作都是難免的。在這個時候,成龍又有了主意。大家可以看看成龍拍的片子裏麵,比方說《警察故事》結尾的時候,成龍在一個大商場裏麵跟一群壞人打架。看完那段,大家有一個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群毆啊!
我們看成龍在前麵跟人打,後頭有人一個掃堂腿過來,成龍跳起來躲開;旁邊還有人踹成龍一腳,成龍一拳把對手打開,揮胳膊一掛,掛住別人的腿扔出去,就好像背後長眼睛似的。大家說,成龍武功真高,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不完全是這樣,這是因為拍攝有技巧。什麼技巧?有人會問,你自己能看見正打著這時後麵有人來一腳,旁邊有人來一腿嗎?成龍想到一個辦法。咱們看功夫片裏麵,大家打架的時候,不是在那兒閉著嘴打,不是啞巴似的打法。“哼、哈、哼”,經常有這樣的聲音,用這個來造聲勢,來製造這個功夫片的緊張氣氛。大家都能理解,兩人在打架,如果一點兒動靜都沒有,那不合常理。成龍就把這個“哼、哈、哼”用上了,用到片場拍攝過程當中。具體怎麼用的呢?對方“哼哈”是暗號,什麼暗號?就是這一拳打過去,後邊會有人踹我一腳。那是怎麼配合呢?後邊的人等著呢,等著導演下命令我什麼時候踢他一腳。有時候不用導演下命令,成龍前麵一拳打出來,說“哼”,這就提醒後麵人踢他一腳。後麵的人上來一腳,成龍已經有準備了,一回身,讓成龍接住了。“哈”的意思就是旁邊這個過來,來一記掃堂腿。於是,這個過來耍一記掃堂腿,成龍又避開了。
這種帶暗號的方式一下子把片場帶活了,效率也提高了,不用導演提醒。所以成龍的創新,不僅僅是鏡頭前的創新,還有這些鏡頭背後的創新,而這些創新特別實用。他如果不是在片場當武行,摸爬滾打那麼多年,絕對想不出這麼妙的主意。
當時的功夫片還有一點假,比方說:一個人使勁兒在前麵跑,後麵有人追他,前麵那人雙腳一點地,上了房了,這房差不多有五六米高。這樣拍古裝武俠還可以,像楚留香、陸小鳳、神雕大俠楊過之類的,腳一點地躥上去了,大家能理解,古裝片這麼拍不要緊。可是成龍拍的是什麼?多是現代功夫片。如果真的腳一點地上房,五六米高就上去了——有那本事怎麼不參加奧運會去?這是說不通的,大家都會產生抵觸情緒。所以成龍想到了,他拍片子,得真實合理,任何一種“飛簷走壁”,都要有著力點。比方說,看外國人跑酷,翻五六米高的牆,我們看著快,嗖的一下過去了,那是因為他在牆上先找好著力點。比如這兒有個坑,那兒有個磚頭突出來,他往上跑的時候是借助助跑的那種衝力,衝到牆上,然後一點著牆,身體借著衝力往上爬。爬的過程當中,附近有個突出的磚頭,手一抓,再一次借力,然後腳下再蹬另一個個坑,這樣就翻過去了。起碼經過了兩三次借力才會完成“飛簷走壁”的過程。所以成龍把這個借鑒過來了。他在拍片的時候經常跑到胡同裏麵,後邊有人追他,他橫著往上翻,或者說腳踩著幾個點就翻過去了。
所以我們看這些場麵的時候,真實感很強。當然,表現出這種真實感,成龍絕不僅僅是憑著身手,他還借助了道具。我們說成龍的片子用過很多道具,鍋、碗、瓢、盆、板凳什麼的都有。比方說拿一些帶彈簧似的東西把敵人推到那兒往回一彈,然後把這個人砸暈,看著很搞笑。後來成龍開始玩特技的時候,也把道具用得很好。但是這個道具就有點兒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呢?大到公共汽車、高樓大廈、電梯、廣告牌,全都用上了。我們看《警察故事2》裏麵有一幕,成龍就是用身邊熟悉的東西當道具的。觀眾在電影院裏看的時候,驚呆了。因為我們經常看到一個驚險的動作,但沒想到成龍是一個接一個。
成龍每一次做動作的時候,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簡單的,一種方法是很難的。拿《警察故事2》來講,有一場戲他要在一個工廠去救張曼玉,這時候有一個人守在工廠門口那邊。按簡單的方法你走過馬路把他打暈就行了。觀眾是希望看到成龍做一點兒危險的動作,那危險就是看他怎樣從二樓跳到一個貨櫃車的上麵。他拿出了幾個招牌:一個是穿過去,一個是滑過去,再一個跳過去,再看到一個大巴出來,還要鑽過去。危險大的時候,所有的車子都在動。如果他站不穩,或者是一晃就會掉到地上去。大家看那種高度感覺真是很恐怖啊。
連著三個特刺激的鏡頭,所有人看到這兒的時候都看傻了,那他有沒有用替身?沒有,都是成龍自己做的。有人說成龍本事太大了!其實也大不到哪兒去,他跳進玻璃窗裏麵,工作人員圍上來一看,成龍眼睛那兒紮了塊玻璃碴,胳膊上劃了個大口子,都見到骨頭了。成龍當時為了拍這個片子是相當地拚命!但是也隻有這樣,大夥才會覺得真實。
而且這個真實感還來自哪裏呢?影片中的車、廣告牌都是我們生活當中經常見到的。正因為是經常見到的,成龍這麼玩兒我們才覺得有真實感。假如不是我們常見到的,比方說成龍上月球了,這邊恒星過來,那邊流星過來,他左踢右擋的,大家都會覺得很假,他再拚命大家也不會認可。近在咫尺,呼吸之間,險情自然出現了,因此我們看起來感覺非常過癮。所以說成龍的創新意識非常好。
當然真實感不是靠一個人製造出來的,要想拍好這些打鬥場麵,非得對手配合好,有這個默契。成龍早年在香港拍電影的時候,像很多的功夫片的主演一樣,有自己的一個班底,當時他的班就叫“成家班”。演打鬥場麵需要有人跟他演對手戲,比如演一些地痞流氓,等等,都是需要有互動的。這些人跟成龍默契到什麼程度呢?成龍一抬手,一出拳他們就知道下個動作是什麼,所以節奏感非常好。這節奏有點兒像武術當中的雙刀對槍,兩人打起來,看著好像挺驚險,其實都是排練好的。武打片的拍攝需要這樣一群“打手”來配合,所以當時成龍組建了一個“成家班”來拍攝武打片。他們之間的默契感非常好,而且大獲成功。
成家班一直是成龍的左膀右臂,幾乎在所有成龍的功夫電影當中都有他們的身影。但是在成龍進軍好萊塢的同時,他與“成家班”遇到了一個不小的困難。這困難到底是什麼呢?
成家班裏都是中國人,黃皮膚,黑眼珠,黑頭發。而成龍在越來越知名後,就到好萊塢發展去了,拍了《尖峰時刻》等電影。拍這些片子是在國外拍,跟他打的是外國人。這樣一來,麻煩就出來了。如果還用“成家班”這些人,大家就會覺得電影很假,會說這不是在國外拍的。所以怎麼辦呢?就得用老外。用老外麻煩大了,雖然老外中有很多也是電影特技高手,有很多是武打替身,可是他們的套路呢,或者是拳擊,或者是自由搏擊,或者是跆拳道什麼的,這些跟武術動作不接軌。所以,怎麼才能讓他們跟成龍配合到一塊兒去?成龍在好萊塢拍的有部片子叫《我是誰》。最後有一幕:成龍跑到天台上去了,碰到兩大搏擊高手跟他對打,其中有一位高手是個荷蘭人,名字叫莫朗。
這個人是劇組為了增加這種武打的觀賞性,特地從荷蘭請來的自由搏擊高手,拳腳功夫都很了得,要真打的話十個成龍可能也打不過他。這樣一個人,功夫沒得說,可是跟成龍配戲就不行了,他和成龍沒有默契,也不太熟悉自由搏擊跟武術動作之間怎麼配合。所以,他跟成龍一打就不行,經常誤傷成龍,成龍讓他揍得鼻青臉腫。
打了一段時間後,成龍就覺得這戲沒法兒拍了。怎麼辦呢?換“成家班”的人。近景的時候讓這荷蘭人打,中間換個“成家班”人在後邊當替身。
成龍的創新精神、追求真實感和培養了一批跟他形成默契的合作者,是成龍的片子精彩、武打場麵能立得住腳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三點的背後是成龍對電影的投入。他要沒有這種投入精神,他不敢這麼拚命,也不會產生如此多的奇思妙想。
李連傑成功的非常道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有一部電影改變了很多青少年的夢想,他們夢想著到嵩山少林寺出家當和尚,然後學成武藝闖蕩江湖。這部電影不用我說你也知道,就是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因此,很多青少年把李連傑當成偶像,創造了上萬人擠到少林寺山門前的奇觀。這些人裏邊就有現在很出名的影星王寶強。而王寶強去了少林寺後後悔了,因為他發現李連傑的功夫不是在少林寺學的,而是在北京什刹海體校武術隊學的,而且李連傑從成名到成為國際級功夫巨星,走過了一條常人無法複製的坎坷道路。
李連傑成名於《少林寺》裏麵演的那個覺遠和尚,他憑借《少林寺》中的青澀小和尚形象,風靡全中國。當時這個《少林寺》電影火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現在說哪個電影火,拿票房說話,咱們也可以拿當時的票房來說話。當時這個電影票房是多少?前前後後加起來獲得了1個億人民幣的票房,獲得了1982年的1個億的票房。這1個億是怎麼攢起來的呢?當時,電影票是一毛錢一張,那這1個億票房意味著什麼?有10億人次看了《少林寺》。那會兒全國人口好像還沒到10億呢,有的人是看了好多遍。拿我來說,我當時把《少林寺》看了八遍。有幾遍是花一毛錢買票進去的,後來是跳電影院後牆進去看的。那時候是十幾歲的孩子,都喜歡看這電影。
那時沒有現在的“假票房”、“買票房”,絲毫做不來假的。那獲得了1個億的票房,李連傑拍這個電影不得發了?沒有,李連傑的片酬是多少?說出來你都想不到,600多塊錢,加上補貼,700塊錢不到。怎麼那麼低呢?當時李連傑是上海體校的一名武術運動員。他拍片子,單位給他的補貼是一天給2塊錢。這個《少林寺》前後拍了10個月,所以這補貼加起來600多塊錢。然後再給點兒夥食補助什麼的,加在一塊700來塊錢。有人說,那個時代700塊錢也不少了,工資才四五十塊錢呢,而且雖然沒得到多少錢,他一下出了大名了。可是要問李連傑當時說在名和利之間選哪個?他選擇利。
年僅17歲的李連傑拍《少林寺》純粹是為了賺錢,就好比電影中的覺遠入少林隻為報殺父之仇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在現實中,小李連傑有著同樣的難言之隱。李連傑家裏非常窮,他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兩歲的時候他爸爸就沒了,他母親幹什麼呢?在西直門那邊一個單位傳達室,每天搞收發什麼的,一個月工資43塊錢,養活下麵五個孩子和上邊兩個老人。這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李連傑回憶他以前小的時候說,那會兒不僅吃得寒磣,都吃不飽。他發明了一個吃飽的方法:當家裏有玉米麵和土豆時,先吃玉米麵——這玉米麵進了肚子裏麵,它上下折騰,往上鼓;然後再吃土豆,土豆沉了往下壓——下邊鼓上邊壓,感覺就飽了。通過李連傑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他小時候家很窮,很艱辛。
但李連傑很爭氣,當時練第三套廣播體操,他動作非常有力量,還好看,就被北京什刹海體育運動學校挑過去當武術隊員了。9歲的時候,他曾經參加一些國際交流活動。這小孩兒漂亮,顯得精神頭兒足。11歲的時候,在全國武術大賽中,李連傑獲得了名次。那個時候,李連傑雖然年歲小,卻見了不少大世麵。十幾歲的時候,他曾經代表中國到美國去做表演。當時,周總理接見過他。後來,美國總統尼克鬆也接見過他。他去美國表演的時候,尼克鬆去看,覺得這孩子武術練得不錯,功夫了得。開玩笑告訴李連傑,大了給他當保鏢。李連傑受我們國家教育多年,堅持的是正氣,張口就來了一句:“我要保護10億中國人,不是保護你一個人的。”把尼克鬆弄個大紅臉,拍馬屁拍馬蹄子上了。李連傑那個時候就有那種“我是中國人”的正氣,他從小也是受這教育長大的。所以,大家看他那部《中南海保鏢》,他在裏麵就把那時候的感覺給演出來了。
李連傑演《少林寺》一下子成名了,可經濟上沒有打翻身仗。家裏人口多,困難,李連傑拿著不到700塊錢的片酬,心裏不平衡了,尤其是一聽說票房有1個億。這個時候有個香港導演找上門來了,說你跟我們回去拍片吧,咱們接下來拍這幾部片子,會給你很多的錢,我們給300萬港幣。當時,李連傑跟北京什刹海體育運動學校申請,體校領導死活不答應。李連傑沒辦法。有人說大不了不幹了。可是李連傑辭職都辭不了,因為李連傑當時是學校的正式武術運動員,關係、編製都在這兒,想走都走不了。因為那時候把人的戶口、單位捆得特別緊,就連退出的權利都沒有。後來,他有一回訓練時候,把腿摔折了,殘廢了,單位不能管了——因為他當不了武術運動員了。單位說,那你自謀生路吧。原來,有一陣李連傑在想,為了拍片,怎麼能不在這地方待了呢?把腿摔折不就可以了嗎!有一回,在武術訓練的時候,他真從十米高的地方掉下來把腿摔壞了。後來李連傑回憶,他當時是不是故意摔的,自己都說不好——反正練的時候肯定沒想故意摔,但腦子裏麵肯定都是把腿摔折了我就能拍電影去了這個念頭。於是,真摔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