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霄花,原名“紫薇”,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以“淩霄花”為名始見於《唐本草》,該書在“紫薇”項下曰:“此即淩霄花也,及莖、葉具用。”《圖經本草》也載:“紫薇,淩霄花也。……依大木,歲久延引至巔……。”李時珍稱其附木而上,高數丈,故曰淩霄,在《本草綱目》中有詳細的描述:“淩霄野生,蔓才數尺,得木而上,即高數丈,年久者藤大如杯,初春生枝,一枝數葉,尖長有齒,深青色。自夏至秋開花,一枝十餘朵,大如牽牛花,而頭開五瓣,赭黃色,有細點,秋深更赤。八月結莢如豆莢,長三寸許,其子輕薄,如榆仁、馬兜鈴仁。其根長亦如馬兜鈴根狀。”
形態特征:
淩霄多皺縮卷曲,黃褐色至棕褐色,完整花朵長4~5cm。萼筒鍾狀,長2~2.5cm,裂片5,裂至中部,萼筒基部至萼齒尖有5條縱棱。花冠先端5裂,裂片半圓形,下部聯合呈漏鬥狀,表麵可見細脈紋,內表麵較明顯。雄蕊4,著生在花冠上,2長2短,花藥個字形,花柱1,柱頭扁平。氣清香,味微苦、酸。
美洲淩霄完整花朵長6~7cm。萼筒長1.5~2cm,硬革質,先端5齒裂,裂片短三角狀,長約為萼筒的1/3,萼筒外無明顯的縱棱;花冠內表麵具明顯的深棕色脈紋。
產地分布: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產江蘇、浙江等地。生幹山穀、溪邊、疏林下,或攀援於樹上、石壁上或為栽培。
繁殖培育:
1.扡插繁殖,可在春季或雨季進行,北京地區適宜在7-8月。截取較堅實粗壯的枝條,每段長10-16cm,扡插於砂床,上麵用玻璃覆蓋,以保持足夠的溫度和濕度。一般溫度在23-28℃,插後20天即可生根,到翌年春即可移人大田,行距60cm、株距30-40cm。南方溫暖地區,可在春天將頭年的新技剪下,直接插入地邊,即可生根成活。
2.壓條繁殖:在7月間將粗壯的藤蔓拉到地表,分段用土堆埋,露出芽頭,保持土濕潤,約50天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後剪下移栽。南方亦可在春天壓條。
3.分根繁殖:宜在早春進行,即將母株附近由根芽生出的小苗挖出栽種。
藥用價值:
除觀賞價值外,淩霄花還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具有行血去瘀、涼血祛風之功能,味辛酸,性微寒歸肝、心包經、功能活血散瘀,涼血祛風。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症瘕、產後乳腫、皮膚瘙癢、痤瘡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