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仙人掌(1 / 2)

仙人掌(Cactaceae)是一種植物,是墨西哥的國花。屬於石竹目沙漠植物的一個科。由於對沙漠缺水氣候的適應,葉子演化成短短的小刺,以減少水份蒸發,亦能作阻止動物吞食的武器;莖演化為肥厚含水的形狀;同時,它長出覆蓋範圍非常之大的根,用作下大雨時吸收最多的雨水,目前仙人掌科的植物將近有2000種。

地理分布:

仙人掌花卉原產於南美和北美大陸,從北緯50度的加拿大安略省到南緯50度的阿根廷聖克魯斯省均有它們的蹤跡。

曆史發展:

據有關資料介紹,從哥倫布1496年發現新大陸之後的1540年,第一次由海員從南美洲的加勒比海島嶼上將仙人掌帶進歐洲,1669年傳入日本。在1840年英國出版的《植物學辭典》上記載了仙人掌栽培種已達400種。當時的仙人掌花卉已由野生引種發展為人工栽培,通過園藝栽培,已將原始野生的仙人掌改良成為特殊的觀賞花卉。

生長特性:

仙人掌大多生長在幹旱的環境裏。有的呈柱形,高10多米,重量約兩三萬斤,巍然屹立,甚為壯觀。一些長著棘刺的仙人球,有的壽命高達五百年以上,可長成直徑兩三米的巨球,人們劈開它的上部,挖食柔嫩多汁的莖肉解渴充饑。仙人掌類植物還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在幹旱季節,它可以不吃不喝地進入休眠狀態,把體內的養料與水分的消耗降到最低程度。當雨季來臨時,它們又非常敏感地“醒”過來,根係立刻活躍起來,大量吸收水分,使植株迅速生長並很快地開花結果。有些仙人掌類植物的根係變成胡蘿卜狀,可貯存七八十斤水分。曾經有人把一個仙人球包在幹燥的紙袋裏放了兩年多,盡管有些皺縮,但一種到盆裏,澆水後又很快長出了新根,並恢複生長。仙人掌以它那奇妙的結構,驚人的耐旱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受到人類的賞識。

奇形怪狀的莖,鮮豔的花別看仙人掌的奇形怪狀加上銳利的尖刺,使人望而生畏,但它們開出的花朵卻分外嬌豔,花色豐富多彩。如長鞭狀的‘月夜皇後’,開白色的大型花朵,直徑達五六十厘米。被人們喻為“曇花一現”的曇花,就是原產中、南美洲熱帶森林中一種附生類型的仙人掌類植物。

仙人掌以花取勝還隻是培養者喜愛它的一個原因,而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刺叢與絨毛也受到許多觀賞者的寵愛。尤其是一些鮮紅、金黃的刺叢與雪白的絨毛品種,更是千姿百態。難怪有人稱它們為“有生命的工藝品”呢。

多種用途:

人們常常認為,仙人掌隻是作為觀賞植物的,沒什麼用途,其實不然。很多仙人掌類植物的果實,不但可以生食,還可釀酒或製成果幹。在墨西哥的市場上,一些片狀仙人掌的嫩莖,可作為蔬菜出售。有些柱狀仙人掌的木質軀幹一直被印第安人用做建築材料。仙人掌片狀莖節不僅可作牲畜飼料,而且它的黏稠汁液還可作為清潔水質的淨化劑使用。有些地方在宅旁地邊種一些棘刺濃密的仙人掌,當作刺籬。

藥用價值:

在每100克可食仙人掌中,約含維生素A220微克,維生素C16毫克,蛋白質1.6克,鐵2.7毫克,可以產生25千卡-30千卡的熱量。近年來,許多國家已開始用仙人掌治療動脈硬化、糖尿病和肥胖病,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說,這主要是由於仙人掌所含的維生素能抑製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並可以減緩對葡萄糖的攝取。

仙人掌在我國做為藥用首載於我國清代趙學敏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據該書記載,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健脾止瀉,安神利尿,可內服外用治療多種疾病,清代劉善術著的《草木便方》中記載,仙人掌苦澀性寒,五痔瀉血治不難,小兒白禿麻油擦,蟲瘡疥癩洗安然。《本草求原》載:寒,消諸痞初起,洗痔。《陸川本草》記載有消炎解毒,排膿生肌的作用,用於瘡癰癤腫咳嗽的治療。《嶺南采藥錄》記載:“仙人掌焙熱熨之,用於治療乳癰初起結核。《閩南民間草藥》中說,用仙人掌鮮全草適量,共搗敷患處,治透掌疔。《廣西中草藥》載:仙人掌止瀉,治腸炎腹瀉。《閩東本草》載:能去痰,解腸毒,健胃,止痛,滋補,舒筋活絡,療傷止血。治腸風痔漏下血、肺癰、胃病,跌打損傷。《湖南藥物誌》記載:仙人掌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祛濕退熱生肌。《中國藥植圖鑒》記載:仙人掌外皮搗爛,可敷火傷,急性乳腺炎並治足胝。煎水服,可治痢疾。《分類草藥性》載:專治氣痛,消腫毒,惡瘡。《貴州民間方藥集》載:仙人掌為健胃滋養強壯劑,又可補脾、鎮咳、安神。治心胃氣痛、蛇傷、浮腫。從資料記載可以看出,仙人掌治療疔瘡腫毒的作用顯著。現有報道除用於痢疾、哮喘、胃痛、腸痔瀉血外,還用於腎炎、糖尿病、心悸失眠、動脈硬化、高血壓、肥胖症及肝病的輔助治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