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誠懇地點頭,並且問道:“那麼請問老師,挑多少算是知足呢?”
老師將一隻破桶拿給自己的學生看,指著桶內的一條線說道:“這就是底線,在這條線以下的事,我們要盡力而為;在這條線以上的事,我們要量力而行。”
從故事中老師的底線,我們可以明白,知足常樂不是放棄努力,而是量力而行。對於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盡力而為,才能在享受幸福的時候心安理得。
生活中,我們之所以無法知足,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人生的旅途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忙於滿足自己的種種欲望,結果卻忽略了內心最原始的快樂。
生活中,我們是否經常忽略了快樂的真正來源,盲目地追求各種自己並不需要的東西,忘了自己隻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個過客。盡管人生的旅途中有各種各樣的風景,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學會知足常樂。其實,人生最美的風景,就是內心的平淡與祥和。
6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鬆,每個人都全力地向終點奔跑著,頭也不回。但是,永遠不知足地向前追趕,是不是過於疲累了自己的身心。把人生完全花費在追求的路上,難免會錯過了腳下的幸福。
生活中,我們不斷追求著更多的財富,更大的權力,更好的生活。但是,有沒有想過,其實眼下的環境已經足夠富足。有人說:人生十事九堪歎,但是,這說明人生中至少還有一兩件事,值得我們用心去感恩、去慶幸、去珍惜,又何必每天放不下自己的欲望和煩惱呢?
於右任先生書法了得,被稱為“當代草聖”。
後來有記者采訪於右任先生,問他為人處世的秘訣,於老指著自家客廳中的一副對聯,笑而不語。那副對聯寫著:不思八九,常想一二。還有一個橫批,上麵是“如意”二字。
於右任先生的對聯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諦:無法滿足的欲望,總是多數;覺得滿意的事情,總是有限。要想在苦多樂少的人生中獲得幸福,那麼必須學會放下自己的欲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所得上麵,如此才能事事如意。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對於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每天鬱鬱寡歡。為了獲得生活的快樂,他就派手下的人去找一個快樂的人,並讓手下把這個人帶回來,自己好向他請教快樂的秘訣。
很多年過去了,國王手下的人找遍了全國,也沒找到一個快樂的人。於是國王向自己的手下命令道:“如果今天太陽落山之前,你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快樂的人回來,我就砍掉你們的腦袋。”
手下們沒有辦法,隻好再出去碰碰運氣。當一個手下走進全國最窮的山區時,聽到了一陣快樂的歌聲。循著歌聲,他找到了一位正在田間犁地的老人。手下人連忙走上前去,問老人:“請問,你覺得自己快樂嗎?”
老人一邊犁地,一邊回答道:“我每一天都快樂極了。”
於是國王的手下如獲至寶,連忙領著老人麵見國王。國王聽說自己的手下帶回了一個快樂的人,馬上出來接見,當他看到下麵站著一個赤著腳的農民之後,不覺有些失望,很冷淡地問道:“你覺得自己快樂嗎?”
老人幸福地說:“是的,我覺得自己是最快樂的人。”
國王對老人的回答大吃一驚,連忙問道:“可是,你連一雙鞋子都沒有,怎麼會快樂呢?”
老人不禁大笑起來,對國王說道:“尊敬的國王陛下,我的確曾因沒有鞋子而沮喪過,但是後來,我在街上遇見了一個人,就覺得自己無比快樂了。”
國王馬上問道:“那個人教會了你快樂的秘訣嗎?那秘訣是什麼?”
老人慢慢地答道:“那個人並沒有跟我說一句話,但是我看到了他沒有雙腳。”
國王的生活,一定是錦衣玉食,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他卻每天鬱鬱寡歡;農民的生活,自然是辛苦非常,才能勉強自給自足,但是他卻沒有一天不快樂。由此可見,快樂的多少與物質的寡眾沒有任何關係,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內心能否放下多餘的欲望,是否學會及時的感恩。
生活中,我們不妨歇一歇自己忙碌的腳步,放一放自己內心的欲望;低頭看一看腳下的所得,抬頭望一望頭頂的幸福。從容的生活可以讓我們放飛自己的心靈,還原自己的本性。即便是遇到挫折,遭受坎坷,我們都可以從容麵對。常想一二,人生無時不在快樂中;不思八九,生活時時都是幸福處。
7 奢求越少,幸福越多
生活中,我們經常覺得空虛,是因為我們心裏有太多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其實,填補內心空白的辦法並非對生活奢求更多,而是讓自己內心的欲望減少,這樣,我們自然就能夠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