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們要見他!”一個年輕人強著說,“我們都是愛好文學的,想向他請教。”
“嗬,今天實在太晚了……”馮永祺十分為難。
這時候艾蕪在房裏聽到了說話聲,便從床邊站起來,走到門口,親熱地說:
“請進來坐,進來坐,同誌們……”
忽地跑進五個人來,都緊緊與艾蕪握手:
“艾蕪同誌,我們是您的讀者!”
“前天才在下關買了您寫的書,想不到今天能在下關見到您!”
三張椅子坐不下,有的坐床沿,有的站著。
艾蕪細心地問了他們的工作、學習情況,勉勵他們多讀中外名著,多體察現實生活,勤於練筆。
來訪者畢竟是體諒艾蕪的,坐了一會兒就告辭。
此時夜已深了,整個招待所已無聲息。
艾蕪送他們出房門,又一直送到樓梯下。
他對年輕人說:“謝謝你們!”
艾蕪尊重人,尊重青年。
他總是靜靜地看
艾蕪不曾到過大理。
路上,馮永祺興高采烈地介紹著大理風光。她告訴我們幾句民諺——
“大理三百家,家家種茶花。”
“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
“蒼山作枕,洱海為鏡。”
……
這諺語,多美!
當汽車進入大理縣境,一見那白雪裝飾的蒼山、碧波萬頃的洱海、一望無際的金色菜花,我們都為之歡叫起來——
“多像一幅彩墨畫!”
“洱海,像一塊藍水晶哪!”
但是,艾蕪卻沉默著,他在靜靜地看,看,好像要把每座山、每道水、每株樹、每朵花都鐫刻在他的心上。
大理是一座古城,古時南詔國曾在此建都,直到現在,那券拱的城門、石板街道、帶閣樓的房屋、矗立的三寶塔,還是一派古風。
我們在車上嘰嘰喳喳地談論著大理的曆史,讚賞著別具一格的建築。
但是,艾蕪卻沉默著,他在靜靜地看。
今天正好是“趕街”,滿城裏人潮如湧。街兩邊擺著許多貨攤、小吃攤,以及蔬果禽蛋魚蝦。我們從街上走過,都被這熱鬧的氣氛所感染,情緒很激動的。楊嘉明大聲笑著,買了餌塊請大家吃。馮永祺特地買了幾塊乳扇,帶回去請艾老品嚐。我則十分滿意地買到一塊大理石。
但是,艾蕪總是靜靜地看。他看著趕街的白族青年男女是什麼打扮,看那打餌塊是用的什麼石板,看賣米線的在碗裏放什麼調料。他看得非常仔細,十分小心。
我記起了他曾對我說過的話——
“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新的事物。”
“凡是我們要描寫的東西,都應該看個清楚。”
這裏的民間傳說太美了
州文化館的同誌,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大理石的民間故事。
傳說天宮裏有一位美貌的仙女,不耐瓊樓的寂寞,獨自下凡到人間遊玩。一路上她用彩雲織成一條紗巾,披在自己的肩頭。她以洱海為明鏡,以點蒼山為梳妝台,欣賞著自己的容顏。凝眸之間,肩上的紗巾落到山頭,卻忘了拾起來,竟獨自飄飄飛天而去。於是這彩色的紗巾便滲入到點蒼山的岩層裏,化為絢麗多彩的大理石。
艾蕪聽了以後,對文化館的同誌說:“你們這裏的民間傳說太美了。還有‘望夫雲’的故事、‘蝴蝶泉’的故事。大理的文藝工作者,有這些民間傳說為營養,一定可以寫出更美更好的作品來的。”
大理石廠名不虛傳
點蒼山幾乎整個兒都埋藏有大理石,有黑白花紋的“水花石”、白底彩紋的“彩花石”、珍貴的“水墨花石”和純白的“蒼山白玉”。
遠從唐代,這裏就已開采大理石,村民們祖祖輩輩都會開采、製作大理石。“十年浩劫”中,工廠賠本,瀕臨絕境。從去年開始,工廠已盈利數萬元了,產品遠銷中東、東南亞。
最近起用了技術人員當領導,副廠長楊正國就是一個。他是個熟悉生產管理知識、文質彬彬的人物。
他引著我們參觀了剖石車間,巨大的機器把大塊的石料割製成材。又看了打磨、製作等工序。
成品展覽室琳琅滿目,有裝飾板、家具、茶酒具、花盆花瓶、筆洗、鎮紙、相框、首飾……最多的是工藝畫屏。獨具慧眼的工藝師們,利用石料內含著的美,細細打磨出各種天然圖畫:湖汀小舟、落霞夕照、雙鶴戲水、天鵝淩空、雲煙黃山、萬裏長城……真是變幻莫測,美不勝收。
參觀完後,主人拿來文房四寶,請艾蕪為工廠題字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