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大觀園·西山故居(3 / 3)

蘆雪庭是得冬雪紛飛的時候去的,它“蓋在一個傍山臨水河灘之上,一帶幾間茅簷土壁,橫籬竹牖”。(《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是賞雪景的佳處,元妃遊園時在此題“荻蘆夜雪”,可見其美。

每年時近深秋,我都要騎車去香山賞那滿山滿坡的丹楓,其實是去尋夢,這習慣已有十年了。我也記不清是從哪一年開始,風景秀麗的西山腳下忽然多了個景點——曹雪芹紀念館。

這座據說以曹雪芹當年寫《紅樓夢》時的舊居為基礎整理翻建的紀念館,與北京植物園相毗鄰。東枕金山,北依臥佛寺,西望香爐峰,處於群山名刹的環繞之中,充滿了濃鬱的鄉土氣息,彌漫著誘人的田園風光。

“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這是香山地區流傳的夯歌小曲,是曹公舊居外景的寫照,與桃花源裏人家並無二致。還真如此,站在門前,三棵古槐,枝粗葉茂,峭然挺拔。偏東的一棵,恰是“歪脖古槐”。

進了院門,繞過影壁,是一排清代製式營房。加了後補建的另外五間,由東向西依次分為五個展室。一展室是曹雪芹當年居住的地方,屋內格局與怡紅公子室內相仿。屋內有兩隻風箏,一題“富非所望不憂貧”,一題“歸於萬物”(龜魚鶩),反映了曹雪芹的人生情趣和寫作原則。

第二展室“抗風軒”因在原老牆上發現了題壁詩,斷定是曹雪芹寫《紅樓夢》時的書齋。原牆皮已揭下,現在原位置重新複製了,較完整的有兩首詩,一為《大橋煙柳》:“疏柳長煙遠自迷,六橋南北帶沙堤。亂分雌霓連蜷臥,深蔽嬌鶯自在啼。紅出千桃銷處薄,翠愁芳香望中低。赤欄杆外青雲滿,曾見蘇公過馬蹄。”另一首為《魚沼秋蓉》:“放生池畔摘湖船,夾岸芙蓉照眼鮮。旭日烘開鸞綺幛,紅雲裹作鳳雛纏。低枝並水翻秋月,叢曇含霜弄晚煙。更愛赤欄橋上望,文鱗花低織清漣。”兩詩落款題“拙筆學書”,“學題拙筆”,非出自曹雪芹之手,據考是他的好友鄂比題壁。

第三展室是“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創作環境”模型展覽,將曹家與西山地區的關係,曹公在香山一帶的活動,以及對《紅樓夢》創作的影響,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第四展室陳列著二百年來有關曹雪芹身世的重大發現,有題壁詩殘片,曹雪芹的書箱及《廢藝齋集稿》中的《南雞北鳶考工誌》雙鉤摹本複製件。

第五展室是與曹雪芹舊居有關的輔展:家譜、地契、碑文拓片,香山地區收集到的《紅樓夢》描寫過的一些實物樣品。還有一些有關紅學研究中對故居爭論的文章、書籍,及流行於世的《紅樓夢》主要版本。

曹雪芹在西山寫《紅樓夢》用了十餘年時間,這裏的自然環境和世俗生活,對他的寫作有深遠影響。據考察《紅樓夢》裏有許多景觀,都是以香山周圍“山環水旋,茂林修竹”的自然景色演化而成的。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的空中宮闕,仿若臥佛寺一般。《紅樓夢》開卷首回寫到青埂峰下“形體倒也像個寶物”的頑石,正是櫻桃溝水源頭處“蕭然坦臥”的元寶石。這類聯係太多了,不勝枚舉,反正細心對據,在曹公筆下,不難發現香山的景,香山的物,最動人的要算“木石前盟”:櫻桃溝那神瑛寶石的偏左上方,有處奇觀曰“石上鬆”,巨石之上寸草不生,頂部卻挺起一棵蒼勁的古柏,須根外裸,主根直刺石罅。石底凹陷盆穴,一泓清泉,似天然甘露,奇在大雨傾瀉,自不外溢,三九寒天,亦不冰封。曹雪芹言寶黛乃是木石前盟,大概源此。而且,香山附近有民謠這樣唱道:“數九隆冬冷颼凍,簷前那個滴水結冰棱。什麼人留下那個半部《紅樓夢》,剩下的那半部誰也說不清……林黛玉好比那個山上的靈芝草,賈寶玉是塊大石頭有了靈性。”曹公生花筆,寶黛永世傳。但願此說不是牽強附會。

說不完的曹雪芹,訴不盡的《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