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虛構豈可胡編杜撰(1 / 1)

傳記文學的寫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虛構,始終是困擾傳記作者的一個操作難點。但我想至少有一條原則可以遵循,那就是據實虛構。子虛烏有地雲山霧罩是不可取的,胡編杜撰更是要杜絕的。

近日偶翻2003年8月26日《作家文摘》轉載華文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的竇應泰著《蔣氏家族第四代》一節題為《蔣友梅邂逅淩叔華》的文字,頗感費解,提出幾個疑點就教作者及蔣氏第四代。

作為讀者,讀著不無煽情的文字,我也希望作為蔣家第四代的蔣友梅與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才女淩叔華在她晚年時在劍橋有邂逅之緣。讀起來實在是既富有傳奇色彩,又帶有異國情調,正是最合適借名人炒做的噱頭。多打讀者的眼呐!但作為一個學者,讀到此處,又實在是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對誤導讀者之舉,也不能作壁上觀。

疑點一:文中說,1981年秋,20歲的蔣友梅到劍橋,“接觸的第一個中國人就是淩叔華。”我不知道,時年已81歲高齡而深居淺出的淩叔華會牽著小姑娘的手在劍河畔瀏覽講解?

疑點二:文中說,蔣友梅初到英國時,舉目無親,是淩叔華主動到她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宿舍自報家門。這太違反常理,不是一個小丫頭到長輩府上拜望,倒是耄耋之年的淩叔華會跑到學校宿舍裏來找她?

疑點三:文中說“淩叔華之所以來到蔣友梅的身邊,是接到了宋美齡的委托所致。”“因為她(宋美齡)和陳西瀅有較好的私交。”經與陳西瀅和淩叔華現在倫敦的獨女陳小瀅核實,淩叔華倒是見過宋美齡,而陳西瀅根本就不認識宋美齡。宋美齡是留美的,而陳西瀅是留英的,並無機緣相見。

疑點四:文中說,“蔣友梅就成了淩叔華家裏的常客。那時的陳西瀅早已退出了政治舞台。陳西瀅和妻子淩叔華就幽居在泰晤士河邊上一條幽深的小巷裏。”陳、淩當時根本就不住在泰晤士河邊,而是住在倫敦郊外的漢姆斯特德,那是個文人聚居的地方。

疑點五:這該是最荒唐可笑的無稽之談了。即便以上四處都可以用誤植誤憶來自我開脫,但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此篇文字完全是無中生有的生編硬造。

試問:陳西瀅早於1970年3月29日去世,如何能在1981年還賦閑在家?並得到宋美齡的委托,見到蔣友梅?難道是宋美齡“委托”給已駕鶴西去冥界的陳西瀅,勞他大駕還陽,請太太特別關照一下自己的第四代?可真是見了鬼了!

文壇和出版界再酷愛炒作名人隱私,總也該講究個最起碼的真偽虛實吧。把死人寫活,我這還是第一次讀到,真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