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乙
兩岸“不分彼此地合而為一”始終是林海音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期盼。
林海音這顆永恒的中國之心,有老一輩“番薯人”的傳承,也有所處時代的烙印。……
綜觀林海音的全部作品,大多是寫生活、愛情、婚姻和家庭的,充滿溫馨、淡雅和淒涼的情調。但穿插其中大量的懷鄉和憶舊文章,卻散發著中國老百姓樸素的愛國之心和民族之情。這也許就是林海音作品在海峽兩岸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張光正
林海音的80歲生涯極其豐富,她不僅是一位作家、編輯、出版者,更深深介入文藝界各階層,她所認識、喜愛、關懷的人太多。好比一幅畫像,有些人的肖像可以深淺色彩為背景,或者以山水林木襯托,但畫林海音的肖像,身邊必須要有許多人物圍繞著。……她這一生始終生活在眾人之中,而眾人也都愛戴她。
--林文月(台)
林海音筆下的母性,已與傳統的忍氣吞聲、縫縫補補的母親形象有了很大的區別。她所特推崇的母性品質不僅僅是“撫育”,更具“撫養”的性質,也就是說是供給生活所需的贍養的責任和能力。林海音實際上就賦予母性以傳統男性的一種社會功能,因而,這樣的母親形象與現代母性所追求的自我實現實際上並不矛盾,也可以說是她以貌似女人的傳統身份,高揚了一種現代的精神。……林海音賦予“撫養”以人性的最深的意義,她的作品的反叛性也由此而來。“母性”正是這個最深意義的恰當載體,或說是象征。
--李今
雖然她說自己是在淩叔華、謝冰瑩、冰心等二三十年代才女們的作品影響下開始創作的,但卻一點也沒有她們那冰清玉潔、“隻可遠觀,不可近聞”的淑女氣質。走進林海音的作品,就像去拜訪一個熱情好客的家庭,迎麵走來的主婦總是體貼入微,豪爽大方,她的語氣,她的用詞,都像一個聊天入神兒的好朋友在告訴你知心話。沒有書卷氣,沒有貴族氣,活生生一個北京四合院裏的老百姓!
--鄭實
林先生心上的北平不在了,林先生筆下的北平還在:中國鄉愁文學的最後一筆終於隨著運煤駱駝隊走進淡淡的水墨山影裏,不必叮嚀,不帶驚訝,依稀聽到的是城南那個小女孩花樹下的笑語和足音。林先生永遠不老,像英子。
--董橋(港)
林海音先生一生認真寫作,從容生活,熱情提攜文學新秀,大方坦誠待人。她的為文、為人當之無愧地受到文學晚輩的尊敬。她的文字可能不會強烈地震撼你的心,卻因飽滿而質樸的情感和關愛凡俗生命的體貼產生著悠遠長久的魅力,緩慢而有力地滲透在兩岸讀者的閱讀生活裏。她為兩岸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積極努力和貢獻,更另人格外感佩。
--鐵凝
如海音這樣毫無遺憾,有光有熱走完一生的,能有幾人?我們悲傷之餘,毋寧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上蒼曾經賜給我們海音這個人。……
聽說海音已火化。那熊熊烈火熔蝕不了她,是她的光和熱融並了那火,飄然升起,升起,成為一顆永恒的星。
--潘人木(台)
林海音的名字中的木代表芬芳,水代表汪洋,而她最喜歡的象代表博大,這些也是她自己人格的反射。
--餘光中(台)
他們說:這已經是尊敬的極致了。
如果整個社會都稱她為“先生”,如果整個時代都說她是“女中丈夫”,就是一個女子最大的榮寵了。
即使她的胸襟與膽識在當時無人能及。
是這樣嗎?隻能這樣了嗎?
為什麼我們不來造一些字,造一些真正的敬辭,好來呈獻給這位剛剛逝去的長者--一個在文化困境中流離的靈魂,卻以整個生命的光與熱情修補了每一道創痕的婦人。
--席慕容(台)
夏府客廳一直有“台灣的半個文壇”之稱,往往是一位主客、一桌陪客,一個晚上的文藝雅集,聚會結束並不是真的結束,幾天後,當晚的賓客都會收到海音姊寄來的照片。過一陣子,有人自異鄉返國,大家自然又聚攏在一起。這是海音姊那磁石一般的力量,讓大家自然而然地向她靠攏。……
海音姊是位勤奮的人,勤於工作使她橫跨報社與出版業、兼顧編輯與作家的角色;勤於家務,使她有一美滿的家庭,子女成材,友朋都喜歡她;勤於美的追求,則讓她一生雍容美麗,每一張照片都宛如一朵盛開的牡丹,永不凋零,而她的文學事業也何嚐不是如此。
--瘂弦(台)
林先生走後,我們去送她最後一程。車行途中,天空出現一彎美麗的彩虹,我心中默念:
我展開我的翅膀
像一隻大鳥,飛向天空。
天空有足夠的地方,讓我飛翔。
這是林先生在國小二年級課本中的一段:《我要飛向天空》。
大鳥振翅而飛,那兒有更廣闊的天空。
林先生定不願我們傷悲。我們隻有不舍。
--桂文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