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消玉殞(2 / 2)

因為出演《新女性》和傳媒記者交惡,報刊輿論對她的過往生活沒有同情,對她的不幸遭遇沒有憐憫,有的隻是無情的抨擊和殘酷的指責。此前出演,因為過多的情感投入致使她無法走出劇中人物的情感,現實和劇情是那麼雷同,她困惑了,崩潰了:她是韋明,甚或韋明是她?

在愛人無情地背叛,舊情人魔鬼一般糾纏的時候,她好像大海裏一隻風雨飄搖的小船,幾經顛簸。她多麼想在這飄搖的航程中,尋覓一個避風的港灣,哪怕隻是暫時停靠。可惜,失去父親疼愛之後,轉為保姆女兒的阮玲玉沒有在少爺張達民身上找到幸福的歸宿;麵對茶商唐季珊的外遇,還有他對自己的胡亂打罵;在此之後,她失望了,絕望了。就在這個時候,他,蔡楚生出現了。他出現在她的生命裏,她以為他懂她,憐她。她以為那個帶自己脫離苦海的男人出現了。

她以為自己看見了光明,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告別小時候的無依無靠,可以告別情人、愛人的背叛之苦,可以告別這現實的黑暗和殘忍。她沒有錯啊,她是多麼無辜。她以為,她終於可以有一個人懂自己,讓自己依靠。可是,她不曾明白,他有他的生活,他有他的夢想。他隻是她在茫茫人海裏互相欣賞的一個過客。

如果沒有蔡楚生邀請她出演韋明,她也不會與媒介交惡,那麼當時的報紙雜誌對她的報道還能多一些理性乃至同情。那麼,導致阮玲玉最終對這個世界失望的壓力或許就不會來得那麼洶湧澎湃。如果不是阮玲玉對蔡楚生抱有太多希望,那麼在蔡楚生斷然拒絕之後,她也不會感到徹底絕望。她以為自己抓住了一根可以把自己拖上大船、拖上幸福彼岸的繩索,卻不知隻是心慌意亂之下隨手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等到她發現的時候,她又怎能承受得了這排山倒海的失望和打擊?也就是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想,這是珍愛和欣賞著阮玲玉的蔡楚生向她發出邀請之時,絕對想不到的吧?

蔡楚生當然也不會想到這部影片會導致阮玲玉對生命如此絕望,以至於唯有死,才能洗淨潑在她身上的汙水。回頭想想阮玲玉的一生真是無限悲哀,在後來蔡楚生撰寫的《阮玲玉》一書中,開篇不過十行,便已然提到阮玲玉是傭人的女兒。雖然無心之提,隻此一點,便可看出他終究也不是阮玲玉的知音,阮玲玉保護了一輩子的軟肋,還是被她信任的男人出賣了。

她的悲劇在於,她和當時大多數的女性一樣,即便事業有成、家財萬貫,還是把自己的心思和情感傾注在男人的身上。她認為,隻有愛情、愛人才能帶她脫離當下的困境。她沒想過自救,她把希望總是寄托在外界的力量上麵。所以,當她發現,沒有人可以幫助她的時候,她就無從選擇了--因為張達民的無賴行徑,她把希望寄托在唐季珊身上,可是,唐季珊的移情別戀又讓她把希望寄托在和她一起合作的、此時正好可以給她安慰的蔡楚生身上。最後,蔡楚生的無能為力,導致阮玲玉吞藥自殺。而後唐季珊的假救,導致阮玲玉香消玉殞。

時也,命也?人願,天意?到最後斯人已逝,是是非非業已無從說起。最懂她的人是蔡楚生不假。但,他是她走上絕路的導火索亦不假。遇到她,是他追逐電影夢想途中的一個意外驚喜;遇到他,卻是她生命裏的一個劫。他帶給她的不是新生,而是徹底的絕望;他丟給她的不是一根可以掙脫命運的纜繩,而是一根經不起折騰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