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打工者”吳起,發揚他“布衣英雄主義”精神,死在楚國以後(公元前381年),國際上發生了幾件大事。一是楚國的甘德先生仰觀天象,指出歲星旁邊有橙黃色小星,“其狀甚大,有光,旁有小赤星附於其側。”他其實是發現了木星的第二顆衛星,比使用望遠鏡的伽利略早了兩千年。

甘德和魏國的石申,還貢獻出一部《甘石星經》,發現了五大行星的出沒、運行規律,測定了一百二十一顆恒星的方位,記錄了八百顆恒星的名字,成為世界上第一部恒星表,領先希臘兩百年。

天文方麵有新聞,人事新聞更爆炸--三個知名的諸侯國,滅亡了。其中一個就是煊赫一方的齊國,準確地說,它是被“修正”了。

齊國的田氏,在齊桓公時代,就移民來到齊國了,名叫田完,擔任國家技術總監(“工正”)一職,還創造了一個成語,得到了國家領導人齊桓公的讚賞。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中,田氏一直夾著尾巴做人,在平定“崔杼之亂”中還首倡大義。等到厚斂重刑的“老不死蜥蜴”齊景公即位後,老百姓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國君刮走了,鬧得農貿市場裏邊也是“履踐踴貴”,田氏趁機“愛民如父母”,老百姓“歸之如流水”。田氏最有名的就是大鬥借,小鬥還,賠本賺吆喝。

齊景公死後,田乞就殺掉了即位的小孺子,立齊悼公。齊悼公四年後被鮑氏殺死,齊人立齊簡公。這時,田乞借助吳王夫差的力量,在“艾陵一戰”使齊國十萬大軍覆沒(被吳人殺的),國氏、高氏這些老牌卿族在戰鬥中盡死,朝堂為之一空。田氏由此承包了齊國政權,隨即殺齊簡公,立簡公弟弟平公為君。平公混了二十五年,其子宣公即位,“屍位”了五十一年之後,宣公之子康公又繼續“素餐”了二十六年。

齊康公生活作風有問題,於是齊康公十九年,田氏讓他去海島上住著,打報告給周天子,要求自己當國君。周天子的意見並不重要,列強中最強悍之“鱷魚”魏國更有發言權。魏武侯在中原和田氏掌門人田和搞了一個碰頭會,同意田和所請,上報周天子批準,田氏成為名正言順的諸侯。

過了七年,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在海島上升天了,“田氏代齊”的漫長曆史過程最終完成--田剡先生成為齊國唯一合法的國君,時間是吳起死後兩年。

田剡拆掉薑子牙、齊桓公一千人的宗廟和牌位,結束了薑氏七百多年的統治生涯。歲月疏忽,去程與歸途兩茫茫。在政治風浪中碰得頭破血流的薑氏一族,從此算是超脫了,再也不必擔驚受怕,踏踏實實去當老百姓了。

三年後,公元前376年,同樣壽命的姬姓晉國國君晉靖公也正式下崗,交出他那片微不足道的自留地,分給開懷大笑的魏、趙、韓,而自己改去當庶人--就是最低一層的納稅人了。

晉國滅亡。晉獻公、重耳可以含笑九泉了。

饑餓的鱷魚從岸上拖喝水的牛羚下水,就像伸手邀女伴走下舞池。

接下來,下一年,要落入泥塘的倒黴蛋就是鄭國了。鄭國北麵遠遠地依靠著太行、王屋二山(愚公所搬的那兩個)。山西人越過此二山南下,看見橫亙的黃河,跨越黃河,就進人中原鄭國的國土,遭遇第一處天險,也是唯一一處天險--成皋地區,南連嵩山,北瀕黃河,扼住了山西人南下中原的咽喉,即是後代有名的虎牢關、汜水關。劉邦和項羽常年不休的拉鋸戰,也是發生在這裏:中原人占領了成皋,就可以穿過成皋以西的“豫西走廊”,西入關中,陝西人占領了成皋,就可以中原逐鹿。

韓國人早就看清了成皋地區的重要戰略意義,雖然那裏隻是亂石荒灘,於是,早在趙無恤、魏宣子、韓康子三家水淹智伯,分智伯的土地的時候,韓康子的家臣段規就建議韓氏一定要爭取分到成皋,因為據此可以南下奪取鄭國。韓氏當時於是一口叼住了這個地方,並以此為踏板,於七十年後--公元前375年,兵出成皋,滅掉鄭國。

鄭國,這個春秋時期夾在晉楚兩國之間的受氣包,如今可以休矣,從前一座青山上春花秋月無時可了的歲月,如今終於可了了。老鄭莊公也再不需在地底下為了兒孫們處心積慮了。鄭國這個引發南北交爭的“金蘋果”,如今被蟲子嗑光了,隻留下“鄭衛之音”的流行小調,以及“鄭人買履”之類被人平白無故地笑話的成語,在史籍裏。

滅鄭後同年,韓國人索性把國都也移到鄭國,進一步加修,最終成為了周長四十五裏,高十三米,牆基厚五十米的防禦性堅城,矗立在“四戰之地”的中原,在今天的河南新鄭市依然蹲踞在萋萋荒草裏,被考古者稱為“鄭韓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