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退過洛水以後,沿河布防,伺機反攻。吳起感覺自己背阻黃河,一旦發生戰爭,很難及時得到後方援助,於是他擔任西河郡守時,利用自己的文韜武略,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把這裏變成了“陝東的好江南”,表現出卓越的軍政才幹,“治四境之內,成馴教,變習俗”,移風易俗,把西戎盤踞的落後的河西引入文明世界。終於把西河之地變成了可以自我依托,獨立拒秦的不沉的航空母艦。

吳起在西河征發士兵,頻頻與試圖複奪西河的秦軍展開大小交戰。吳起對於自己從西河郡征發的士兵,像眼睛一樣愛護。他處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睡覺不設席子,和普通士兵吃相同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行軍時不騎馬,不乘車,而是背負幹糧,堅持與士卒一道步行,從不搞特殊化。他關懷體恤普通士卒疾苦,最典型的就是“為卒吮膿”一事了。

在攻戰西河的次年,樂羊正帶兵北攻中山國,吳起也帶著西河兵前去助戰。結果,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膿血滿身,輾轉呻吟,痛苦不堪。吳起發現這一情況後,便毫不猶豫地跪下身子,把這位士兵身上毒瘡中的膿血一口一口吸吮出來,解除了這位士兵的痛苦。吳起這種率先垂範、愛兵如子的行為,極大地感動了全軍上下,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魏軍士氣大振,鬥誌高昂,聽從吳起的號令,出生入死,英勇殺敵,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不料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件事後號啕大哭,說:“去年,將軍曾經為孩子的父親吮過瘡上的膿,他父親在涇水(屬河西)作戰時一往無前,決不後退,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將軍又為我兒子吸膿,我不知道兒子又將死到哪裏,哇--”

吳起配合樂羊鏖戰三年,攻滅中山國後,又回來繼續屯守西河。吳起在治軍思想的另一個方麵就是“嚴法”。一次對秦作戰中,兩軍列陣,一個士卒還沒得到命令就奮勇衝向敵陣,斬獲敵人兩顆首級提回來,吳起不但不給賞,反而命令將他立即斬首。掌管軍法的官吏勸說道:“這個人是難得的材士,殺了太可惜,不能斬。”吳起回答說:“他是材士沒錯,但是不遵守我的命令任意行動,就必須處死。”吳起用這種愛卒與嚴法並施的思想帶兵,大家無不感恩服威,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

吳起是兵家大師,但他也推崇法家,在治兵西河時還采用示信給賞的手段,強化軍令的信用。他把一個柱子放在東門外,下令:“有誰能把它搬到西門之外的,行賞。”有個老百姓搬了以後,吳起當場兌現賞賜,於是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賞罰法令。吳起認為軍令已信,於是下令:“明天將攻打某個哨亭,能首先登上去的,授官國大夫,賞賜上等的田宅。”

到進攻時,人人爭先,於是哨亭一朝而拔之。

吳起善用兵,廉平,盡得士心。駐守西河期間,吳起統率魏軍與秦軍多次交鋒,不斷給對手以重創,使秦軍不能東進一步,保衛著魏家的西部領土。

又兩年後,公元前404年,東方的齊國發生內亂,由於叛亂者投奔晉國趙氏而把內亂變成了國際戰爭。趙、魏、韓三家聯合起兵,與齊國田布所率齊軍激戰於龍澤,田布戰死,聯軍大敗齊軍,“得車二千,得屍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