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君趕緊叫來問:“陳軫,你想跳槽到楚國去嗎?”

陳軫也是個縱橫大家,知名辯士,說:“是啊,我是要去啊。這事不但張儀知道,路人皆知。”

秦惠文君一愣:“怎麼回事咯?”

“請問,有這麼一個人,他有倆媳婦。大媳婦被人調戲的時候,破口大罵,二媳婦被人勾引,一勾就上鉤。結果,這個人死了。那個調戲者,想娶這媳婦倆中的一個。請問,他會娶誰,大的還是小的?”

“應該是大的。”

“大的雖然罵過他,但大的忠貞,嫁給他,他也放心。我現在就是您的臣子,卻經常把您的情報泄露到楚國。楚大王不傻,他的上國柱昭陽也很賢明,他們一定不會接受我去當臣子的,昭陽也不會願意跟我共事的。您說是不是?他怎麼會接受我跑到楚國去呢?我更怎麼能指望著打算去那裏呢?”

秦惠文君恍然大悟,從此善待陳軫而不信張儀。

不過,過了段時間,陳軫看見張儀為相,日益騰達,自己與張儀交惡,再混下去也沒什麼戲了。幹脆也卷鋪蓋走人!並且,陳軫果真去了楚國,給楚懷王效力。

張儀確實“無行”啊,擠跑了公孫衍,又擠跑了陳軫(這哥倆後來都成為張儀外交鬥爭中的死對頭)。張儀雖然從此得到秦惠文君重用,但秦大哥對他並無情誼,也許骨子裏還很討厭他的為人。君臣之間的關係,成了赤裸裸的互相利用。

張儀挺尷尬,覺得主子對自己有別扭,為了改善緊張氣氛,就主動獻殷勤,在下一年,公元前327年,入秦第三年,策劃了一個“秦、魏、韓稱王大會”。秦惠文君一聽張儀想讓自己當王,精神頭確實好了很多,問:“那寡人應該怎麼辦呢?”

“您應該先跟魏國結好,畢竟他還一直挺牛氣。你讓他出麵捧你的香腳,擁護您稱王。你再召開大會,魏、韓都隨聲附和。您不就是王了嗎?”

於是,秦國前來拉攏魏國。陝西東緣的西河、上郡,不能再給魏國了,就把四年前右更樗裏疾從魏國搶來的函穀關外要塞曲沃、焦城(黃河大拐彎外,河南西北角),還有三年前搶到的河東二邑汾陰、皮氏邑中的皮氏邑(黃河未到大拐彎處的龍門附近,黃河東岸,今山西河津市,是重要渡口)都還給魏惠王。魏惠王哭笑不得地舉手讚同。韓國一直是魏國的跟屁蟲,也沒有二話可說。本來還想叫上趙國來捧場。但是趙國的新國君趙雍今年剛即位,還是個小孩兒(即未來英雄的趙武靈王,“邯鄲之難”的趙成侯的兒子趙肅侯的兒子),所以幹脆先算了。

有了外界支持,接著又在國內搞預演,製造輿論導向。下一年,公元前326年初,張儀和秦惠文君跟廣大人民群眾,搞了一個慶祝臘祭活動。“臘祭”就是過年,中原諸侯早就有這傳統了,其熱鬧程度據子貢目擊報告是“一國之人皆若狂”。但秦國以前落後,現在才有。

秦國人民為了慶祝豐收,慶祝西河、上地回歸(在秦國人眼裏,這些地方曆來就是我秦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秦穆公時代就是我們的地盤了),全國人民熱烈參與,男女齊集,來到陝西韓城東北的龍門(兩岸峭壁對峙,鯉魚跳動的地方)。國家領導人秦惠文君和張儀一起出席,慰問勞動人民,走到群眾之間,和群眾親切握手,但當時沒有鞭炮,大家就把好多竹片堆成小山去燒,劈裏啪啦,非常熱鬧。這個大聯歡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甚至北方的戎狄部落也趕來敬獻哈達。有人帶頭,大家一起山呼:“稱王!稱王!稱王!稱王!稱王!稱王!--”

次年,公元前325年四月初四,秦惠文君舉行稱王儀式,這是商鞅死後第十四年,也是秦惠文君登基第十四年。

按照上次“齊魏相王”的先例,魏惠王和韓國領導人接受邀請,一齊趕到秦都鹹陽,推尊秦君為王,是為“秦惠文王”。同時秦惠文王也承認魏、韓二國國君的王號,並有許多小國參加朝見。

如今,天下就有秦、魏、韓、齊、楚、周,六個大王了!

張儀上述的這一舉措,很好地起到了鞏固秦國與魏國、韓國連橫的作用,為秦國深化改革、發展經濟和積聚力量創造了有利的外部和平空間。如果不是張儀,剛剛起步騰飛的秦國,有可能就像從前的魏國那樣,在混戰中把改革剛剛取得的優勢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