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襄王說:“您說得太好了!我敬請緩個日子,再去出喪安葬。”

惠施真是能把死人說活,活人說死,死到半路的人又拖回來。

當我們人約黃昏,約在曆史的黃昏裏,不被曆史看穿。站在黃昏掀起的風裏,一遍一遍把那些哀而不傷的故事看來看去,我們會知道,魏惠王死去的下一年,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這個一貫的合縱派,又獲得了列國支持,作為新的相國,當即組織了戰國時代第一次“五國伐秦之戰”。

魏、趙、韓、燕、楚五國兵馬,聲勢顯赫,威震群雄,合縱攻秦,在中原集結。誰來當聯軍領袖呢?魏襄王剛即位,趙武靈王歲數也小,剛結婚,娶了中原韓國的妞,唯獨楚懷王已經執政十一年了,幹練穩達,公舉楚懷王為聯合軍的“縱約長”。

楚帶著魏、趙、韓、燕,好像一枚火箭捆綁著四枚助推火箭,冒著烈火,就向秦國發射過去了,直衝到秦國的東方要塞函穀關(黃河大拐彎外)。秦軍憑借關城地利,據關力戰。聯軍軍鋒受挫,一枚枚火箭,撞在城牆上,自我爆炸。聯軍不能勝秦。

魏軍衝在最前麵,首當秦人兵鋒,變成炮灰撲在戰場上,兵力損失一半,魏襄王受不了了,派惠施到楚國去,找“縱約長”楚懷王,說不能勝秦,不如宣布戰役結束,趕快罷戰。

楚國原上柱國、現任令尹昭陽批準請和,叫人直接送惠施去秦國講和。

昭陽下麵的門客杜赫趕緊勸阻:“這次伐秦是我們楚國當的縱約長,惠施來到咱這兒,然後您送他入秦講和,秦國人就會明白,是楚國挑頭伐秦,而魏國想講和。這不就招致了秦國人對我們的憎恨了嗎?”

“那怎麼辦?”

“叫惠施回去,您自己派人去秦國請和啊!”

可惡的、可恥的、昏聵的昭陽先生於是對惠施說:“伐秦,是為了你們魏國,你跟我去秦國請和,就叫我國得了好處,而你們魏國被秦埋怨。不如你先回去,我派人到你那兒,跟著你們魏國去找秦人講和,這樣秦國人感謝你們。”

惠施心想,我帶著你們的人去請和,不等於明示挑頭打秦國的是我們魏國了嗎?但是沒辦法,惠施隻好撅著嘴,憋了一肚子氣跑了七百裏路又回到大梁,向魏襄王報告:“報告,楚國說可以講和,但讓咱們帶頭去,他們派人跟著。等於我們是領頭攻秦,跟秦過不去的!”

魏襄王很不高興,心說,你們這麼逼我,我幹脆獨自去投奔秦國或者齊國去算啦。

這邊杜赫又對令尹昭陽說:“魏國人替咱們打頭陣,折兵一半,找咱去請和,咱又沒答應。如果魏王氣壞了,投奔秦國或者齊國去,我們就失去魏國這個盟友,跟齊、秦又對立,我們就孤立了,不如趕緊請和。”

於是昭陽派人去魏國,跟著魏國人,一起跑去秦國請和。杜赫雖然腦子彎彎繞多,想讓楚國獨自去請和,但是架不住魏襄王是個愣頭青,隻好妥協,變成跟著魏國人去請和,這樣雖然顯得魏國是這次攻秦的挑頭者,但也是率先要請和者,對魏國來講還算不錯,比起楚國單獨搶先請和強。不管怎麼樣,一場五國攻秦的高尚運動,變成了研究怎麼投降才好的可恥比賽。

王宮裏的領袖們這麼一鬧,戰場上的五國聯軍沒人管了,紛紛退兵,相邀東退,順著黃河南岸,退到成皋固守,就是後代的虎牢關、汜水關一帶,在河南省中部鄭州、洛陽之間,適合防禦。

這裏是韓國境內,馬蹄子芯上,在洛陽東北部,豫西走廊的東口(該走廊向西即到秦國函穀關,成皋城是走廊東口,南依嵩山,北臨黃河,可謂中原門戶),五國殘兵敗將退守於此,背靠南邊嵩山山地,麵對北麵黃河荒灘,無飯可吃。軍漢們眼睛發藍--不打仗的話,一個人一天也要消耗幾百萬焦耳的熱量,何況打仗期間,成皋本城的糧很快就沒了,軍人們嚷嚷著要到西邊洛陽旁的市丘邑打劫,搶糧食去。

市丘縣長趕緊去找“縱約長”楚懷王告狀。但是明告又怕無效,就對楚懷王說:“大王,此次五國攻秦,不能傷秦,疲敝而退,您威風掃地,五國是否還服氣您,就打個問號了!”

“寡人應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