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德的層次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②。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仍之③。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④,道之華⑤也,而愚之首⑥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釋】
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缺乏思想道德意識,是因為德已經被有形具象化了。上,形而上,即思想意識。有,有形具象化,即量化、物化、形式化。
②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行為舉止上不失德行,是因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下,形而下,即行為舉止。無,無形意識化,即化作了思想品德。
③攘臂而仍之:擺出擼胳臂挽袖子的架勢來,一而再地奮力推行。攘,挽起袖子。仍,一而再。“仍”,勘校本作“扔”,帛書甲本、乙本均作“乃”。“乃”與“仍”,古相通。以為作“仍”妥。
④前識者:指“禮者”,那個禮教。
⑤道之華:一套迷惑人的路數。道,路數。華,花哨。
⑥愚之首:一個最大的騙局。愚,愚弄,欺騙。
【譯文】
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實際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現“德”並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現但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表現卻出於有心。上禮的人有所作為卻得不到回應,於是就伸出胳臂,強掣牽拽。所以,喪失了“道”而後才有“德”,喪失了“德”而後才有“仁”,喪失了“仁”而後才有“義”,喪失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先覺”,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要舍棄薄華的“禮”,采取厚實的“道”和“德”。
第三十九章 事物的同一性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②得一以靈,穀③得一以盈,侯王得一④而以為天下正。
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⑤,謂穀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⑥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⑦。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⑧。
【注釋】
①得一:求得事物整體的平衡統一。一,指整體同一。
②神:指大自然。
③穀:指生命。
④侯王得一:侯王得到整體的同一。也就是說,他與他的國家、人民保持了一致。
⑤歇:歇息。指整個自然界該玩完了。
⑥侯王毋已貴以高:侯王不能自重,也就失去了人民的尊重,卻依然盤踞高位。
⑦致數譽無譽:榮譽是真心對真心換來的。無,指真心的。
⑧祿祿若玉,硌硌若石:外表光亮如玉,裏麵卻石頭一塊。祿,金屬光澤。硌,同落,剝落。
【譯文】
自古以來,天地間任何事物都是得到道這個“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寧靜;神得到“一”而靈妙;河穀得到“一”而充盈;萬物得到“一”而生長;侯王得到“一”而做了天下的首領。
推而言之,也就是說,天如果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如果不能保持寧靜,恐怕就要陷塌;神如果不能保持靈妙,恐怕就要消失;河穀如果不能保持盈滿,恐怕就要涸竭;萬物如果不能保持生長,恐怕就要滅絕;侯王如果不能保持首領的地位,恐怕就會亡國。
所以貴是以賤為根本的,同理,高是以低下為基礎的,因為這個道理,侯王才自己謙稱為“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把低賤當作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所以最高的讚譽是無須誇耀的。因此(人君應當)不願意如玉一般華美,而寧可像石塊一樣堅實樸質。
第四十章 思維的哲學
【原文】
上士聞道①,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
明道如費②。
進道如退③。
夷④道如類。
上德如穀⑤。
大白如辱⑥。
廣德如不足。
建德如偷⑦。
質真如渝⑧。
大方無隅。
大器晚⑨成。
大音希聲⑩。
大象無形。
道褒無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釋】
①聞道:聽講哲學。
②費:耗損。指從複雜到簡單的耗煉知識過程。勘校本作“昧”,帛書甲本缺失,乙本作“費”。以為從古本妥。
③退:倒退。指探詢事物本原的逆向特征。
④夷:本含有遊走、開拓之意,這裏表示哲學是活的,是開放型思維的。
⑤上德如穀: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上,形而上,意識。穀,生命。
⑥大白如辱:明白了世界的真諦,也就意識到人的渺小和脆弱。辱:卑微意識。
⑦偷:潛移。形容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
⑧渝:流露。形容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
⑨晚:勘校本作“免”,帛書甲本缺失,乙本作“免”。疑“免”為“晚”之誤,故作“晚”。
⑩大音希聲:音廣闊則聲稀疏。希,稀疏。喻誌向大的人要大氣。
大象無形:形態膨大的東西反而看不見其形體。喻一個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取決於其思想境界。
道褒無名:哲學博大,其裏麵裝的全是思想。褒,(衣服)肥大。無名,無形的東西,指思想。
【譯文】
上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就趕忙去實施;中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有時想起,有時忘記;下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來通常有這樣的說法:
明顯的“道”,好似很暗昧;
前進的“道”,好似後退;
平坦的“道”,好像崎嶇;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穀;
廣大的“德”,好像不足;
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
充實的“德”,好像空虛一樣;
最潔白的好像汙黑;
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
最重的器物總是最後才完成;
最大的樂聲聽起來反而少有聲音;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體;
“道”隱微而沒有名稱。
隻有“道”,善於施予萬物而且成就萬物。
第四十一章 道家宇宙觀
【原文】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道”的運動是相反相成,循環往複的;“道”的作用是感覺不出力量的“柔弱”。
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第四十二章 道家人生態度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①,衝氣以為和②。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③。
【注釋】
①負陰而抱陽:依托著大地,仰承著藍天。
②衝氣以為和:生命氣息是吸吮天地之精華化合而成。衝氣,指身體裏運行著的氣息。和,化合。
③學父:師父,引申為終身教誨。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統一體,由這個統一體產生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成為一種調勻和諧的狀態,這種適勻狀態便產生出萬物。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互相激蕩而成為新的和諧體。
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眼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時貶低它,反而是抬高了它;有時抬高它,反而是貶低了它。人們教導人的話,我也用來教導人:強悍的人不得好死。我要把這句話作為教人的頭一條。
第四十三章 “無為”思想的現實基礎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①,入於無間②。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③也。
不言之教④,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釋】
①(出於)無有:從天上來。無有,天空中的水蒸氣。此句,傅弈本有“出於”二字。以為有這二字意思完整。
②入於無間:到土裏去。無間,地底下的含水層。
③無為之有益:無形的東西能耐更大。為,能耐。益,增加。
④不言之教:事實告訴我們的。不言,不爭的事實。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駕馭和征服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知道了“無為”是有好處的。
“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天下人很少能夠認識或者做到。
第四十四章 生活的本質
【原文】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①。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釋】
①多藏必厚亡:傾注得越多,則損失感越重。藏,傾注,投入。亡,損失感。
【譯文】
名譽與生命,那一個更親切?
生命與財產,哪一個更貴重?
獲得名利與失去生命,哪一個更有害?
因此,過分吝惜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費,豐厚的貯藏就會招致慘重的損失。
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險情,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第四十五章 處事心平氣和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①。
大盈若盅,其用不窮②。
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贏如絀③。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④。
【注釋】
①敝:殘破、不完整。
②窮:極盡、空蕩。
③大贏如絀:大盈餘在於細水長流。贏,盈餘。絀,不足、少許。“絀”,勘校本作“肭”,帛書甲本作“蚋”,乙本作“絀”。以為從乙本妥。
④天下正:天下太平。正,平正。
【譯文】
最圓滿的東西就好像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衰竭的。
最充實的東西好像空虛的一樣,可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的一樣,最好的口才好像是不善言詞一樣。
清靜能夠戰勝躁動,寒冷能夠戰勝炎熱。清靜無為便可以成為統治天下的君主。
第四十六章 生活有節製
【原文】
天下有道①,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②,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③,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④矣。
【注釋】
①有道:一個崇尚物質文明的社會。有,物質的、物化的。道,走……社會發展之路。
②無道:一個講求道德文明的世界。無,精神的、道德的。
③可欲:對欲望的奢求。可,偏好,奢求。欲,欲望。
④恒足:有一定限度的滿足。恒,一定的。
【譯文】
天下政治正常合理,(沒有戰爭)戰馬就會退還給老百姓去耕田種地。天下政治秩序混亂、不合理,(戰爭頻繁)連懷胎的母馬也被用來作戰,以至在戰場上產仔。
沒有比任情縱欲更大的罪孽了,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了,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大的罪過了。所以,知道滿足這樣的滿足,就會自得其樂。
第四十七章 哲學抽象的作用
【原文】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①;不窺於牖,以知天道②。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注釋】
①天下:指天下萬物(在競相生長)。參閱第十六章可知道:萬物的生長(發展)是有限的生命過程。
②天道:指天氣時辰有節律地變化。道,運行軌跡。結合第四十一章便明白:氣候的變化(運動)是無限的循環往複。
【譯文】
不出門外,就能夠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自然的規律。(有人)走出門越遠,他知道的情況卻越少。
所以,有“道”的聖人不用親自走出去,就能知道(外界的情況);不用親自觀察就能明了事物;不挖空心思去作卻能成就大事。
第四十八章 一個最終的原理
【原文】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①。
取天下也,恒無事②;及其有事③也,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①無以為:一切由那隻看不見的手調控著。無,無形的手。
②無事:從無而事,這裏指順應時勢。
③有事:從有而事,這裏指大勢已去,就剩下努力掙紮了。
【譯文】
追求政教禮樂這類學問,(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對“道”的體悟,(欲望)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一直到返璞歸真、達到“無為”的境地。
不胡亂去做,就沒有一件事做不成。治理天下,經常要采用清靜無為的方法。如果政治措施繁多嚴苛,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與人民心連著心
【原文】
聖人恒無心①,以百姓之心為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②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③,百姓皆矚耳目焉,聖人皆孩之。
【注釋】
①恒無心:一顆敞亮的心。無心,即從無而心,意為“天下為公”,是說:不僅懷有自由、平等、博愛等道義之心,而且具備公開、公正、透明等超脫意識。
②德善:真善,合乎道義的善。
③渾心:共命運。渾,渾然一體。
【譯文】
有“道”的“聖人”沒有自己固定的意誌,(他)以老百姓的意誌作為自己的意誌。
善良的人,我就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整個時代的品德就歸於善良了。
誠實的人,我以誠實對待他;不誠實的人,我也以誠實對待他,於是整個時代的品德就歸於誠實了。
有“道”的人處在統治地位上,將收斂自己的意欲,使人心歸於渾沌、純樸。老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耳目,(追求自己的欲望),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複到嬰孩般的真純渾樸狀態。
第五十章 談生論死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①,動皆之死地②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③也。蓋聞善攝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④焉。
【注釋】
①民生生:百姓活生生的命。生生,活生生的命。
②動皆之死地:動輒流血受傷而犧牲。動,動輒。死地,要命的地方。
③以其生生:因為他們是活生生的人。生生,活生生的人。
④以其無死地:因為他們(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沒有要命的地方。
【譯文】
人來到了世上就是生,入於墳墓就是死。屬於長壽這一類的人,占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這一類人,占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這後一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奉養得太過分了。曾經聽人談起,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在軍隊中打仗不會受到殺傷;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範圍。
第五十一章 道德之精髓
【原文】
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