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又盲又聾的人考上過大學,可是海倫·凱勒天性好強,她決心要努力試一試。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一段艱苦卓絕的學習後,海倫·凱勒終於在1899年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還在上大學期間,海倫就出版了自己第一部紀實性的文學作品——《我的生活》。這本書一經出版,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在此後的幾十年中,海倫陸續發表、出版了十四部作品,包括《我的老師》《衝出黑暗》《中流——我的後半生》等等。
這些作品被引進各個國家,以幾十種文字出版了上百個版本,激勵、鼓舞了各個國家的人民,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著名作家黑爾博士曾經說過:“1902年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
海倫·凱勒身為盲人、聾啞人,深知殘疾人的痛苦,因此,她一畢業就計劃好了自己的未來——她要努力為殘疾人爭取福利,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殘疾人事業。海倫利用自己手中的筆,努力地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呼籲大家關注殘疾人。
除了用筆來呼籲,海倫·凱勒還到處演講。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造成的,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就開始通過觸摸別人的口型來學習說話。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學習,小海倫用手去感受老師發每一個音時喉嚨、嘴唇的運動,然後進行千百次的模仿和糾正。正是憑著頑強的毅力,小海倫終於學會了開口說話。雖然發音不是那麼標準,但這畢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海倫就用這模糊的、磕磕絆絆的發音到處演講,為慈善基金募集捐款。雖然她的發音不是很清晰,可是她的演講仍然吸引了很多人,人們為她的堅強、毅力和樂觀所折服,每次演講都會引起轟動。
在她畢業後兩年,海倫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的主席。她每天都接待來訪的盲人,還要回複雪片一樣飛來的信件。後來,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講,為促進實施聾盲人教育計劃和治療計劃而奔波。到了1921年,在海倫以及各界熱心人士的促進下,美國盲人基金會民間組織終於成立了。海倫是這個組織的負責人之一,她一直為加強基金會的工作而努力。
海倫·凱勒雖然是一個又盲又聾的殘疾人,可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她不僅考入了大學,還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學會了騎馬、滑雪和下棋,曾經到歐、亞、非、澳十幾個國家出訪、演講,為殘疾人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她留下了像《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優美、昂揚的文字,激勵著後世無數的有誌之人,努力去克服困難。她的一生是可敬可佩、可讚可歎的。因此,1959年聯合國發起了“海倫·凱勒世界運動”,以資助世界各地的聾盲兒童。美國的《時代周刊》雜誌評選海倫·凱勒為“20世紀美國的十大偶像之一”,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偉大的經曆和平凡的故事完美之結合,海倫·凱勒堪稱人類意誌力的偉大偶像。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甚至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
1968年6月1日,八十九歲高齡的海倫·凱勒安詳去世。
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播撒給全世界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
知識點鏈接
1.作家評價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她在幼年的時候因為一場重病,完全失明、失聰了,可是她憑借著頑強的毅力,自學了英、法、德、希臘、拉丁五種語言,並考入了哈佛大學的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大學畢業後,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人類十大偶像”之一,並於1964年獲得了美國的“總統自由勳章”。
2.作品評介
海倫·凱勒一生共出版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十四部著作。她在大學期間發表的自傳《我的生活》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後被幾十個國家引進,以各種語言出版了上百個版本,影響了世界各國的人民。本書即是根據《我的生活》、《走出黑暗》以及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改編的,詳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真實、感人的一生。
海倫·凱勒的文字簡練而優美,字裏行間流露出她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她雖然看不見、聽不到,卻能通過觸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清風流水都能在她的心上蕩起漣漪。她的作品之所以備受各國人民的喜愛,除了書中流露出的那種頑強奮發的精神以外,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一部經典的著作,它還將繼續給身處逆境的人帶來希望、帶來力量。
3.人物性格、形象
海倫·凱勒
她有著豐富的心靈、頑強的毅力,對生活充滿熱愛,對身處逆境的人滿懷同情。她雖然外表柔弱,又盲又聾,卻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還出演過電影。她不僅學會了騎馬、滑雪、下棋,還掌握了英、法、德、希臘、拉丁五種語言,寫出了十四部著作,影響了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