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海倫那不屈服於命運、頑強拚搏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海倫,這個曾經柔弱的小女孩,這個曾經遭到上帝拋棄的小女孩,憑著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憑著一股不聽從命運擺布的頑強毅力,最終化蛹成蝶,成為父母的驕傲,世人心中的偶像。她的事跡不僅深深激勵著我,相信也會深深激勵著所有讀完這本書的人。
人一生的命運各不相同,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錦衣玉食,有的人一生下來就麵臨饑餓的威脅。可是命運對小海倫特別的不公,在一歲半的時候,小海倫就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正常地看和聽的能力。小海倫剛剛對這個五光十色、鳥語花香的世界有了一點點的印象,命運就想把她投入無邊無際的黑暗和寂靜中。雖然遭受了如此的厄難,可是追求自由、渴望知識的心豈是輕易就能束縛住的?小海倫在聰慧的莎莉文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反抗命運的行動。她努力地學習著拚寫,努力地讀書,甚至努力地通過模仿老師嘴唇的振動來學習說話!功夫不負有心人,先天又盲又聾又啞的小海倫不僅學會了讀書看報、與人交流,她還考入了大學、學會了演講、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創辦人,為美國的殘疾人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一段話: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在這段話中列舉了那些曆史上曾經遭受厄難、卻終有所成的人的事跡。寫這段話時的司馬遷已經遭受殘酷的宮刑,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低迷沉淪,而是發奮刻苦,正進行《史記》的寫作。這些都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們都曾經遭受過各種挫折、危難,可是他們沒有被這些厄難擊倒,命運設下的溝坎反而激發了他們前進的動力,促使他們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小海倫所遭受的危難比起這些中國古代的偉人來有過之而不及,她所取得的成就比起他們來也毫不遜色,所以她那在困難麵前不屈的精神、她那種頑強的毅力也同樣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我喜愛海倫、尊敬海倫,不僅僅是因為她憑著堅強的意誌戰勝了命運的厄難,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顆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心。
命運雖然剝奪了小海倫看和聽的能力,可是小海倫卻並沒有因此失去對自然、對人生的樂趣。
她熱愛自然。她對大自然的美有著豐富、敏銳的感受。書中的許多段落都在描述大自然的美妙和瑰麗,大自然給海倫·凱勒帶來的欣喜和驚奇使她深深地沉浸其中。她用觸覺感受著風吹過時空氣的震動,用手指感受著小溪潺潺流過時的清涼,她能夠感受到陽光照到臉上時的溫暖,也能嗅出青草的清香和各種花不同的芬芳。大自然在她麵前展現的,比在許多耳聰目明的人麵前展現得還要多。記得羅丹說過一句名言:生活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海倫·凱勒麵前,這句話要改一改,生活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追尋美的心靈。是的,即使沒有眼睛,隻要我們有追尋的心靈,我們一樣能夠發現美、發現生活的真諦。
她熱愛生活。雖然學習占去了海倫大部分的時間,可是她並不是一個呆板的人,她不僅學會了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跡。她雖然是一個盲聾人,可是她的生活卻比許多知覺健全的人更加豐富多彩。
海倫·凱勒給我們的啟迪還有很多。她之所以深受人們的愛戴,除了她那頑強拚搏的精神,還因為她有一顆無私奉獻的心。她幾乎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殘疾人事業。大學剛畢業她就投入到殘疾人事業中,努力為盲聾啞人呼籲,為他們爭取福利。她不僅用手中的筆,而且還勇敢地走上演講台,用自己那微弱的、斷斷續續的嗓音來號召大家關注殘疾人。她的發音也許有些不清,她的表情也許不豐富,可是她那顆真誠的心感染了多少人啊。
讀一讀海倫·凱勒的事跡,再想一想自己日常自私自利的行為,不禁心生羞愧。我們不求每個人都像海倫·凱勒那樣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他人,隻要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時時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時時照顧一下別人的處境,那就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一大收獲了。
海倫·凱勒,這個黑暗中的舞者,以她自己的親身經曆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生命的標杆,在她麵前,誰都無法抱怨命運的不公、天資的匱乏;在她麵前,許多人日日營求的名與利都變得蒼白無力;在她麵前,我們要重新追尋生命的意義。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安詳地去世了,享年87歲。人已逝,可她的精神並沒有泯滅,仍然借著書籍的力量在世界各個國家傳播,一代一代地鼓勵著那些身殘誌堅、身處逆境的人們。
(張蘭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