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蝶島春秋(3 / 3)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在“寡婦村”聽到幾個故事。90歲高齡的林阿婆,當年去鎮上買碗回來,兒子已被倉皇撤退的國民黨海軍抓走了,她盼望兒子回家,每頓飯都把這隻碗和筷子擺在桌上,擺了40年啦。一位剛訂婚的姑娘,按東山的習俗,頭上紮條紅頭繩,還要自己養一口豬(做嫁妝錢),可是她的未婚夫被抓走了,她就年年養一口豬,人都等老了,還紮著紅頭繩……另一位叫銀花的小媳婦,追她丈夫追到碼頭上,船已起錨,她丈夫在船上喊:“你等我!死不了就回來!”去年除夕那天還真的回來了,可惜銀花早就哭瞎了眼睛,摸著丈夫的頭發說:“全白啦!”

縣委書記楊瓊告訴我,當年留在東山的成千“寡婦”,竟有800多人苦守40年,並未改嫁。這是“從一而終”的封建思想作怪嗎?不。當我了解到島民出海的情景,或經商,或當兵,一去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才能回家,也就相信這是海島婦女的一種美德了。他們的母親、祖母,就曾這樣等待下南洋的父親和祖父歸來。今天的“牛郎織女”熬白了少年頭的時候,總算在茫茫海峽之上搭起了“鵲橋”--那些活著的老頭兒又爭先恐後地回來了。

我看過一份資料,有3萬多台胞的祖籍是東山縣,東山的“台屬、台眷”也有3萬多人。東山人啊,幾百年來,與台灣有著血肉般的聯係,他們既是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戰士,收複台灣的王師,又是戍守澎湖列島的海軍。他們的後裔,包括國民黨撤退時抓走的4千多東山男兒,今天要回來省親,尋根,給祖先掃墓燒香,用自己幾十年的積蓄給父母妻兒蓋一棟小樓,或者投資辦學、辦廠、經商,建設家園,為故鄉早日實現現代化盡一份赤子之心,難道不是天經地義麼?

隻舉一個例子。蘆筍是國際上暢銷的防癌食品,台灣農民有多年種植蘆筍的經驗。回鄉探親的台胞便將蘆筍的優良品種和栽培技術帶給了東山。此事受到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幾年間便在全縣推廣種植4萬畝,年創彙4000萬美元,僅此一項就使數萬農民成了“萬元戶”。而台灣當局至今還在爭論是否應該與大陸開展農業科技方麵的學術交流呢。

東山的朋友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個海島有一段“穀文昌時代”,它的特點是“天天備戰,月月抗旱”。穀文昌抗旱是有遠見的,他不但修建跨海渡漕,從大陸引來淡水,又建了個容量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更重要的是長期堅持全民植樹,“有林就有水”!現在森林已覆蓋全島總麵積的40%,也就是說能種樹的地方全部種了樹,且已成林。東山屬亞熱帶氣候,雨水豐沛,從前是“雨過地皮幹”,全在黃沙裏滲漏了,現在每片森林都是一座大水庫,連土壤和氣候都改變了。毫無疑問,“穀文昌時代”為今日的經濟起飛奠定了環境基礎。

新時期以來,東山縣的各級幹部帶頭捐資辦學,自力更生培養技術人才,又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建設”。中小學和職業中學的校舍,在全國而言也是第一流的,教師待遇逐年改善,隊伍穩定,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一個是環境,一個是教育,在這兩個“百年大計”的堅實基礎上,東山的農業商品化,又大力發展工業、水產業(僅對蝦養殖就有17000畝)、海運和旅遊業。小小海島上1990年就有程控電話,有三星級賓館,還建有深水碼頭,一個外貿、旅遊型的港口城市正在悄悄興起。就連那綠陰覆蓋著的“矽沙”也被鑒定為最高品位的玻璃原料,比大米的價錢還高,儲量全國第一,許多國家爭相訂貨,他們每年隻肯出售30萬噸,“先賺一筆錢,自己再建個大玻璃廠嘛!”

備受戰亂摧殘的東山島,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