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蝶島春秋(2 / 3)

為紀念這場海島保衛戰,東山建立了一座很大的烈士陵園。我們前來瞻仰,一排排整齊的墓碑上銘刻著烈士的英名,滿園林木森森,令人肅然起敬。

然而,島上還有一座無名氏的義墳“萬福宮”,埋葬著更多的東山人。

一千多年以前東山就是對外的貿易港,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男人們出海的、流落他鄉的、當兵的、戰死的,不計其數啊……妻子望夫、守寡,也就成了東山人傳統的道德信條,雖然殘忍,卻也悲壯。

地域文化是怎樣形成的?它不能脫離曆史,不能離開當時當地的特殊條件。

有人說,東山多義士。也有人說東山多戰事,有海魂。被旅遊者尊稱為“曆史老人”的陳先生將那些光榮的、悲慘的、壯烈的東山故事一樁樁地講給我聽,如數家珍。

宋朝在島上設東山鋪、瓷窯鋪、後林鋪、樟塘鋪,每鋪(鎮)駐兵60名,以防海盜。

南宋末年,某都尉率4萬軍民抗元,死守東山島,傷亡慘重。史書無記載,島上有碑銘。

明初,在島上設“五衛,十二守”,建銅陵城,調莆田兵駐守,打敗過葡萄牙、荷蘭、日本海盜。莆田兵可帶家眷。至今東山人愛聽莆田戲。

明嘉靖、萬曆年間,東山男兒“四抽一”當海軍戌澎湖列島。屍骨還鄉,群英合葬,因此而建“萬福宮”,此後,大凡無名氏之屍骨均葬於斯。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是海盜商人,嘉靖年間兩次招安,先在廈門,後在東山。他實行“五銖一牛”製,獎勵東山人大規模移居台灣。這些東山人成了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戰士。後來,鄭成功抗清,黃道周抗清(被順治皇帝捕殺),鄭成功之子鄭經抗清,東山都是重要據點,戰火頻繁,東山人傷亡甚眾。

清康熙22年,大將軍施琅在東山招募、操練水兵,揚帆出海,半月征戰,全部收複台灣。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三次攻打東山,居民慘遭狂轟濫炸……

1949年,東山島成了國民黨敗軍麇集之地,瘟疫流行,島民兩千餘人死於天花,一千餘人淪為乞丐。次年5月,國民黨撤退時,又從東山抓走、帶走青壯年男子4847人。國民黨不但給東山島留下了“寡婦村”、“乞丐村”,還留下7家妓院、1720家賭場和87家鴉片煙館兒。

新中國第一任東山縣縣長穀文昌1950年5月12日隨解放大軍登上這個滿目瘡痍的海島。經過初步調查、走訪,他認定了人民政府最大的課題是發動群眾製服“沙虎”--戰事頻繁,農耕廢棄,遍島黃沙,全縣130個自然村,近百年來已被“沙虎”吞沒13個!如果說穀文昌42年前就具有“環境意識”,那未免太時髦了。但是,他當縣長的頭一年,的確說過這樣的話: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在東山就是發動群眾植樹造林,製服“沙虎”!

瑞士人種樹百年,種出來個“世界花園”。東山人種樹30多年,種出來個“綠蝴蝶”,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展翅騰飛,從此換了人間。

穀文昌決心種樹,可是什麼樹也種不活,“年年造林不見林”。他派人四出尋覓抗沙耐旱的樹種,就連國民黨“反攻大陸”那一年也沒有停止過植樹試驗。他終於感動了上帝,在沙丘上種活了幾株澳大利亞木麻黃!當年根本談不上申請外彙去進口洋樹秧兒,他們就自建苗圃,大量培育。經過7年準備,就在全國各地大肆砍伐林木“大煉鋼鐵”的1958年,穀文昌卻在東山島掀起了全民植樹的高潮!這個高潮一口氣堅持6年。“三年困難時期”群眾吃糠咽菜也植樹。

“文革”中穀文昌受到“衝擊”(這是最輕巧的說法),不當縣委書記了,含冤去世。但他倡導的植樹造林、綠化海島、建設家園的優良傳統卻一直保持到今天。這位從太行山走下來的老戰士,埋骨於他親手種植的鬱鬱蔥蔥的木麻黃叢林之中,也算是“死得其所”吧。我們到他的墓前鞠躬、默哀。墓碑並不高大,遠不如這成方連片的樹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