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去福建省最南邊的東山縣旅遊采訪之前,先看到了一張航拍的彩色照片:湛藍色海麵上展翅騰飛的一隻“綠蝴蝶”。這就是我多年向往的東山島呀。白色的海灘給絢麗的“蝶翅”鑲了閃亮的銀邊兒,好看極了。
從前,有過“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佳句。現在有了人造衛星和高超的航拍技術,“綠蝴蝶”的全貌才展現在人們眼前。有了這個高度,這個全新的視角,大家才開始稱它為“蝶島”。自然是個愛稱。
東山島不大,總共194平方公裏,17萬人,麵積和人口隻相當北京市的2%,也是福建省最小的縣。改革開放之初,它還是全省最窮的縣,到1989年就躍居全省人均收入最高的縣份了。
我們8位來自北京的記者、作家,先乘飛機到廈門,再坐汽車去東山。現在“蝶島”與大陸之間有一條窄窄的過海長堤相連接--堤上有公路,有輸送淡水的高架渡漕,有11萬伏特的高壓輸電線路--將它比做“咽喉”都嫌寬了,隻能比做“臍帶”。從前連這條“臍帶”都沒有,往返大陸靠渡船,而且必須經過一座“八尺門”。
“八尺門”是“閉關鎖國”的虛弱之門,苦難之門。此門設置600餘年。一提起它,了解東山曆史的人無不為之傷感。
東山島並不出名。然而,任人皆知的“寡婦村”、“乞丐村”,以及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都出現和發生在這小小的海島上。
我是一名旅遊愛好者,到處跑,卻不僅僅為了“遊山玩水”。這次不遠千裏來到東山島,也是希望能夠解開心中若幹疑團。疑問之一,1953年7月16日,盤踞台灣的國民黨當局出動海空軍3萬多人大舉進犯東山島,以卵擊石,铩羽而歸,其真實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美國問題研究專家華慶昭先生在《從雅爾塔到板門店》一書中分析了朝鮮戰爭中各家的得失。認為占了最大便宜的是蘇聯和蔣介石。蘇聯大量出賣(第二次世界大戰剩餘的)軍火給中、朝兩國,賺了大錢。如果沒有朝鮮戰爭,我解放軍早在上世紀50年代也就解放台灣了。中國呢?有得有失:將美軍從鴨綠江趕回“三八線”,支援朝鮮,保衛祖國,取得重大勝利;卻失去了解放台灣的時機。
具體說來,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兵朝鮮,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此為借口,悍然出兵霸占我國台灣省,並派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使蔣介石得以苟安一隅。朝鮮停戰談判持續一年多,停停打打,打打談談,直至1953年7月23日才達成協議,在板門店簽字。蔣介石非常害怕朝鮮停戰,所以在停戰簽字前7天貿然進犯東山島,擺出“反攻大陸”的架勢,以牽製朝鮮停戰簽字。可惜他自不量力,隻“光複”東山一天半就被我守島軍民趕下海去,美國的克拉克將軍還是低下頭來在板門店的木板房裏簽了字。這都是曆史了。然而,作為一名誌願軍的老兵,到過板門店的“旅行者”,40年後再到東山島來采訪,了解東山軍民如何粉碎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迷夢,解開我心中的一個疑團,也是不枉此行呀。
“八尺門”是明、清兩朝“閉關鎖國”政策的產物,對東山島民還帶有某種歧視的性質。曆史上由於荷蘭、葡萄牙、日本等國“海盜商船隊”的頻繁侵擾,再加上島民“抗元”、“抗清”的多次舉事,“朝廷”最消極、保守的辦法就是在這通往大陸的渡口設置狹窄的“八尺門”了--它既像邊防哨卡,又像海關通道,島上百姓雖然都是中國人,可是要上大陸也得經過此“門”詳加盤查。而且有點兒風吹草動,這“八尺門”就奉命關閉了!有時島上鬧饑荒,父母便將子女放進木腳盆裏,找個刮東南風的天兒,在“八尺門”這邊“放生”,讓這些小生命漂往大陸,“有命的就活命去吧……”
國民黨軍隊是熟悉東山地形的,“反攻”的戰鬥剛打響,他們的空降兵就占據了“八尺門”,切斷海島與大陸的聯係。同時有14艘軍艦向我守島部隊開炮轟擊。東山島上隻有解放軍一個連,退守幾處高地。在敵軍3萬多人瘋狂進犯,半數登陸的嚴酷形勢下,第一任縣長穀文昌同誌率領幹部、民兵與敵展開了逐村逐鎮的肉搏戰。他派了一支民兵專打傘兵,奮力奪回“八尺門”,策應前來增援的我解放軍大部隊,立了頭功。雖然隻用一天半時間就將敵軍擊潰,但是戰鬥極為慘烈,殲敵三千餘,我守島軍民也犧牲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