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國地層學古生物學十年來的進展(二)(1 / 1)

三、古植物

進一步了解了泥盆紀以來直到第三紀各時代的植物群的麵貌,並建立了它們的組合序列。新疆準噶爾或許有我國晚誌留世最晚期的植物群。石炭紀本溪組植物群經研究後有新的認識,在河南表明該地本溪組的下部還包含納繆爾晚期的產物。最近對石千峰組(或稱孫家溝組)植物群的發現和研究豐富了對我國二疊紀最晚期植物群的認識,同時對劉家溝組及和尚溝組植物群的研究彌補了我國早三疊世植物群的虛弱環節。廣泛分布於我國的過去視為我國早侏羅世植物群,實則時代上幾乎應全屬中侏羅世或早誅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

微古植物和疑源類研究發展很快,這是由於前寒武紀地層除微古植物和疊層石外,其它化石甚為稀少,這兩門類為解決前寒武紀地層的時代、劃分和對比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國河北薊縣和湖北長江三峽地區前寒武係標準剖麵,已作了大量的微古植物的研究,列出了長城係、薊縣係、青白口係、震旦係微古植物組合內容及特征,並指明了植物界早期演化情況。疑源類化石的研究起步較晚,工作主要集中在陝南、黔北、雲南、四川、湖北的奧陶係。在吉林渾江寒武奧陶係界線層型上,已建立了5個疑源類化石帶。誌留、泥盆和石炭紀的疑源類化石亦有少量的報導。

我國不論在古生代或中新生代都已建立了係統和完整的孢粉組合。近10年來,在泥盆石炭係界線過渡層和二疊三疊係界線過渡層上的孢粉研究頗為深入,並取得重大進展。原石千峰群的解體,就是最先依靠孢粉的研究成果重新確定其時代的,以後亦被植物化石所證實。中生代孢粉著作極多,包括全國各地層的孢粉的係統描述。對年代上長期爭論的熱河群、炭洞溝組、八道灣組、上沙溪廟組從孢粉角度提出了寶貴意見。新生代的孢粉工作與中生代相似,主要集中於中新生代盆地和沿海地區,密切與油氣煤炭勘探相結合,尤其是晚白堊世至第三紀孢粉研究更為實出。大孢子的研究起步雖晚,但這幾年也做了不少工作,發展很快。

四、微體古生物

微體古生物是10年來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之一,因為它緊密結合生產和適應當前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在油氣煤炭勘探上做出了應有的重要貢獻。西沙群島、南海鶯歌海、東海、渤海、塔裏木盆地鈣質超微化石的研究成果已經問世,有些地區建立了該化石的組合(帶)序列。溝鞭藻與油氣關係密切,在我國中新生代海相地層中廣泛分布,也樹立了從白堊紀至第三紀各化石組合(帶)序列。有孔蟲(除鏡以外)和介形蟲研究上,大量集中於第四紀的有孔蟲和介形蟲,主要在我國沿海海域,甚至深至太平洋;而我國內地配合油氣勘探,重點在塔裏木、遼吉、蘇北等地;地層上除第四係之外,研究成果側重於白堊係和第三係。

近10年來牙形類研究熱點一直是方興未衰,據統計已建立多達155個牙形類帶,同時它在解決地層界線,爭取我國某些係與係界線成為國際層型競爭中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為了適應對深海沉積、矽質岩、蛇綠岩套等地層的研究,放射蟲的研究應運而生,它在年代確定和對比上具有強大的潛力,古生代和中生代放射蟲的研究已有較快的進展,並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

處於前寒武係,寒武係界線附近的所謂“小殼化石”,近年在我國極受重視,“小殼化石”一詞實際上沒有嚴格的科學含義,通常是指個體較小的軟舌螺類、似盾殼類、棱管殼類、織金殼類、牙形類、多板類、單板類、喙殼類、腕足類、腹足類、海綿類等。它們結合前寒武係界線的研究,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我國爭取國際界線層型上做出了貢獻。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麵是難能可貴的小殼化石與遺跡化石共存的優秀候選剖麵。最近東北和內蒙廣泛發現一批小殼化石,稱之為“清河鎮動物群”,它對我國北方的板塊性質、位置、構造發展史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不過這個動物群尚有不少的爭論和不同的看法,需進一步工作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