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層
由於前寒武紀和第四紀地層另有專文敘述,本文著重於顯生宙地層。隨著當前國際潮流,我國在地層界線研究上進行了大量工作,其成果受到國內外普遍的稱讚和明顯的杜會效益。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麵和吉林渾江大陽岔剖麵已被國際界線工作組接受,分別是前寒武係和寒武係奧陶係界線候選層型;廣西桂林南邊村剖麵已列為國際泥盆係石炭係界線副層型。二疊係一三疊係海相界線層型具有國際候選水平的有浙江長興和四川廣元兩個剖麵;最近西藏聶拉木二疊係一三疊係剖麵研究詳盡,證明它同樣具有爭取作為二疊係,三疊係界線層型的很強的競爭力。侏羅紀以後,我國廣大地區主要是陸相沉積,廣東南雄是目前我國陸相白堊係,第三係界線最佳剖麵。隨著工作的發展和深入,當前國際已步入係內部界線的厘定和層型的選擇,我們應及早看清形勢,把握時機,將工作做在前麵。
西藏地層係統的建立標誌著近10年來我國區域地層工作的一大進展,盡管工作較粗,有待進一步深入,但畢竟已有一個較完整的地層係統。同樣,隨著我國海洋油氣勘探工作的開展,我國沿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初步建立了研究程度不等的大陸架上的地層係統。
我國著名的海南石碌鐵礦的時代,早期認為寒武奧陶紀或石炭紀,並已爭論多年,目前傾向於定其時代為晚元古代。華北地台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奧陶係僅有下和中奧陶統,近年來在其北緣和西南緣發現珊瑚化石,證實局部地區有的沉積。南方揚子地台誌留係以往多歸中誌留統,現據牙形類化石應修改為下誌留統;在四川廣元還找到各統俱全的誌留係連續剖麵,解決了各統間的銜接問題和正確的對比;華東地區五通群的頂部夾有海相層,根據植物化石、孢粉和海相化石教研究,五通群的下部時代為晚泥盆世,上部時代為早石炭世。我國石炭係二分得到廣大地層工作者的讚同。廣泛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三省的中生代煤係和紅層,他們都具有相同地質時代和彼此可相互對比的一套沉積地層,並有古生物上的證據。世界上甚為稀少的古新世早期的沉積或許在我國廣東南雄存在,因為那兒有含化石的連續沉積。我國侏羅紀以後海相地層很少發現和研究,西藏和新疆海相白堊係和第三係的研究可彌補這一空白。
70年代我國已完成了中國各時代的地層總結。隨著多重地層概念的傳布,目前全國正在進行岩石地層名詞的清理,同時為了適應當前的實際需要,已開始落實編製“中國地層典”的巨大任務。
六、其他方麵
地層學古生物學發展到當前,已經脫離了單純的古生物學地層學的傳統範圍,而表現為與其它學科相互滲透的趨勢,最普遍的是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大地構造學交叉研究以及古生物學、居群生物學、生物係統學的相互滲透;同時由於實際的需要,分支學科的不斷產生和擴大,如分子古生物學、古遺傳學、磁性地層學、事件地層學、層序地層學、生態地層學、定量地層學和地震地層學等等。
在研究和應用領域中,除描述古生物學和生物地層學外,各個門類的分類、演化、起源和滅絕、古生態、古環境、古地理、古氣候、生物地理區等方麵均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目前工作做得較多的是在古生態和生物地理區的劃分。各門類中群落古生態研究廣泛開展起來,它是關於群落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以及生態係統的進化。同樣,幾乎各個地質時期均已勾劃出重要的生物地理區,既有綜合性的,也有單一門類為基礎的生物地理區,它對認識古環境和板塊運動,包括大陸的裂解和拚合,提供了重要依據。生物成岩成礦的研究也正在積極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