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湖南省的地學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等方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振興湖南做出了重要貢獻。基礎和應用理論已邁向國內領先水平和國際水平;新技術、新方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定性到定量;地學麵向經濟建設,獲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礦床學的研究進展
資源品種不斷擴大,新礦床類型和礦產儲量有所增加。10年來,由於礦床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又相繼勘查發現了水口山金礦、康有灣鉛鋅金銀礦、財神廟和田尾鉛鋅銀礦、界牌嶺錫銅礦等大中型礦床,大型控鉛鋅礦床,鉀鎂煌斑岩型金剛石礦床、香花嶺斑岩型錫礦床、海泡石礦床等。
對各種礦床類型進一步加強了控礦因素和成礦條件的研究。對層控型礦床已總結出受層(地層)、相(岩相)、位(構造部位)、源(物質來源)障(地球化學障)5種因素綜合控製的觀點,提出花桓魚塘鉛鋅礦的形成與藻礁相有關,鉛鋅礦體產於礁體及其周圍,礁間通道無礦,這一認識對指導找礦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通過對黔陽鏟子坪大型金礦的勘查研究,總結出成礦與矽化破碎帶有關,是部南找大型金礦的主要類型;對海泡石成礦條件的研究表明,“江南古陸”兩側局限鹹化海&海灣中的窪地對成礦最有利,同時認為,海泡石的形成與地溫有關,建立了用斷層可燃性揮發份(7)含量高低作為海泡石轉化為滑石的溫度標誌,進而確定的地段為成礦最有利地段,鉀鎂煌斑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床的發現,在成礦理論和找礦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而打破了原生金剛石礦床成礦條件的傳統觀念。
加強對區域成礦構造背景和礦床大地構造標誌的研究,已成為我省礦床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比如,過去認識的湘南地區水口山-朱陽-臨武鉛鋅成礦帶為南北向,經再認識後表明,其鉛鋅成礦在時空上、成因上均與新華夏係斷裂構造有關,改變了傳統的認識觀念,為找礦預測提供了依據,並據此在郴州王家坊一帶找到隱伏銅鉛鋅礦床;近10年來,陳國達教授的地窪學說成礦學迅速發展,在地窪構造與成礦學學術討論會上①,陳教授提出的多因複成成礦理論已越來越多地被國內外地學工作者所運用,今後,研究地窪區礦床的大地構造標誌,是地窪學說成礦學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構造地質學的主要進展
區域構造研究成果可喜。湖南的板溪群已解體,它實際上跨越了2個性質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具有穩定型與活動型兩種沉積建造特征。原來的板溪群,現在已劃分為4個不完全等時的異相地層單位:泥市群、板溪群、高澗群和嶺秀群。
深部構造研究進展很大,據阿爾泰,台灣地學大斷麵,結合湖南區域地質、磁球物理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湖南省深部具有垂向分層(地殼、上地幔、軟流層)和橫向分塊(岩石圈橫向極不均勻,被深斷裂分割成塊體)的特征。
成礦構造研究十分活躍。應用推覆構造理論在推覆體下找煤有較大突破;利用多手段(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進行多層次(地表、淺部和深部)構造研究,分析構造與成岩成礦的關係,對指導找隱伏礦意義重大;提出了脈狀礦床容礦斷裂礦液液壓致裂的形成機製,韌性剪切帶的變形域分類,環形構造係的成礦意義等新認識。
大地構造研究發展迅速。板塊構造和地體研究在湖南已得到較廣泛的應用,湖南境內以新化——隆回——城步岩石圈斷裂帶為界,西北屬揚子板塊、東南屬華南板塊,目前正在編製1:50萬湖南省板塊構造圖;地窪學說對各種大地構造理論的合理部分廣收博納,把槽-台理論與板塊構造理論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構成一種新的綜合性大地構造學,陳國達教授將其稱為“曆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同時建立了“殼體”這一綜合性的構造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