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地礦局及有關兄弟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近10年來福建地質研究在基礎地質、礦產的發現與應用以及環境地質等各方麵均取得許多重要進展。
一、地層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新認識及重大進展
1.前寒武紀變質地層分解,發現太古代等地層
閩北大麵積分布的變質岩是華夏古陸的主體部分,80年代初期,曾將其最下部層位的地層群歸屬上元古界,區域變質期為加裏東期。經過近10年的研究,根據其原岩建造、構造型式、變質程度及年代構造格架。
在鄰近江西的建寧付坊、裏心地區新建立上太古界天井坪組,為一套黑雲斜長變粒岩夾二雲片岩及斜長角閃岩。斜長角閃岩經原岩恢複為島弧拉斑玄武岩係列的基性火山岩,是中國南方已見報道的最老年齡。這一成果對進一步認識福建及華南的基底與大地構造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東部火山岩天窗發現元古代地層在政和一大埔斷裂以東的德化、尤溪等地中生代火山岩區出露的變質岩天窗中,獲得一批較老的年齡數據。
2.對地層及岩相古地理的新認識
除了閩西北發現有太古界地層,東部火山岩地區發現中下元古界地層外,閩東南沿海變質岩時代也測得有早古生界存在(見前已述)這是近年來地層方麵重大突破。
二、變質岩及岩漿岩研究
發現了元古代侵入岩和大量的早古生代侵入體,進一步深化對中生代岩漿岩形成條件的認識。
在建寧縣西、北部建立了福建省最早的侵入岩序列古華夏期(元古代)上坪鈣,鈣堿性變英雲閃長岩係列,,並被白雲母化混合花崗岩侵入。
通過對部分複式岩體的係統解體,發現了大量早古生代侵入岩。超鎂鐵礦有順昌五板橋岩體(輝石角閃岩)和曲村岩體(輝石角閃岩和透閃石化橄欖岩中酸性侵入岩有順昌鄭鋒、德化國寶、尤溪西華、將樂裏台,建寧高家水尾、永定金沙等數十個岩體。
對福建省東部白堊紀岩漿岩進行區域岩石學對比研究後認為,侵入岩和火山岩具有相似的岩石組合演化規律,化學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特征,反映它們都是演化岩漿,晚期具A型花崗岩特征,所同化的陸殼可能為前寒武紀變質基底。
在對同位素年齡資料歸納分析後認為,福建侏羅紀白堊紀的火山岩和侵入岩。
三、構造地質方麵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80年代初以來,對上古生代,尤其早二疊世地層中,廣泛存在緩傾角斷裂,經研究確定滑動構造在我省發育具普遍性。對其形成機理、表現特征、類型、分布規律以及對礦產的影響等,均有係統的觀點與認識。認為滑動構造產生受福建區域地質背景所控製,應力機製以重力起主導作用,發生於地層軟弱麵之間,分底部、層間、蓋層間三類,主要表現為地層重複,由於煤係有規律的強烈褶皺,使一些煤礦如大田、龍岩等礦區相對地增加了煤炭儲量,對指導本省找煤勘探和我國東部煤田預測評價均具有重要意義。
省煤炭係統隨後也對緩斷裂組織專題研究,提出類似的滑脫、滑覆構造觀點。這一研究受到普遍關注,被認為是我國研究較早、較有係統和成效的成果之一。
對福建地殼一上地橾結構及深部構造的研究程度顯著提高
各測點得到的軟流圈埋深(即岩石圈厚度發現同安至莆田一帶軟流圈埋深普遍大於150千米),遠較福建中西部地區平均深度,而熱流值又普遍偏低,因而推斷台灣海峽是造成浙閩粵中生代火山岩帶的古俯衝帶的位置。
對台灣海峽地質構造的認識有了較大的進展
福建省地礦局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共同對台灣海峽進行了調查研究,認識到台灣海峽地體位於華南地塊與中央山脈地體之間。地體西界為平潭南澳褶皺變質帶,東界為屈尺一潮州斷裂。地體內部又以北,東向的斷裂分為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台西盆地是陸緣裂穀型斷陷盆地,形成於白堊紀和早第三紀。從晚漸新世開始盆地的沉積中心逐漸向東移,上新世起,由於中央山脈地體的崛起,台西盆地轉為前陸盆地。目前東部的新竹凹陷已有長康油氣田在開發,推斷西部的晉江、九龍江兩凹陷可能存在中小型油氣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