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社會經濟概況
一、人口與勞動力
2000年,元謀縣轄10鄉,3鎮,81個村公所(辦事處),769個村民組,總人口20.17萬人,人口密度99.78人/km2。元謀縣為少數民族聚居縣,少數民族人口6.55萬人,主要有彝、傈僳、回、苗、傣、白、滿、蒙古等19個民族,以彝、傈僳族人口最多,分別占總人口的17.3%和8.0%。元謀縣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18.35萬,占全縣總人口的90.98%,從事農、林、牧、漁的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90.42%。
二、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元謀縣經濟發展較快,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6.144億元。但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2000年,第一、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46.12∶15.69∶38.24,產業結構關係為: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中,種植業和畜牧業占有重要地位。
1.種植業
種植業是元謀縣農業的支柱。熱區光熱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元謀縣充分利用各地充足的光熱資源,發展反季節蔬菜、甘蔗、煙葉,此三者已成為三大經濟支柱產業。自給自足為特征的內向型傳統種植業正向為省內外市場需要服務的開放型商品性種植業轉變。
2.畜牧業
2000年,全縣生豬存欄135600頭,出欄131876頭;大牲畜存欄84361頭,出欄10079頭,山羊、綿羊存欄102878隻,出欄47304隻;家禽出欄190550隻。肉類總產量12095.04t,其中大牲畜產量834.10t,豬肉產量10787.18t,羊肉產量759.75t,禽肉產量296.78t,兔肉產量6.93t,禽蛋產量160.99t。畜牧業生產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比重較高,是僅次於種植業的又一重要農業部門。畜牧業的發展與較高比例的草地為主的土地覆被相適應,但由於幹熱河穀區草地承載力較低,長期過度放牧對草地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劇。
第三節元謀縣土地利用曆史
LUCC以及這一變化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由於土地覆被變化是土地利用直接引起的,而影響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因素來自人類驅動力。因此,研究幹熱河穀LUCC,必須了解研究區人類活動的曆史過程與特點。幹熱河穀區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農業發展階段及各階段土地利用情況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的背景。
根據農業發展特征,可將元謀縣農業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1.原始農業階段(~1645年)
元謀縣設置於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自1279~1954年的675年間,轄境基本固定,麵積約960km2,皆為今日元謀腹地。在這塊以壩子為主,狹小、燥熱而偏僻的土地上,居住著傣、彝、傈僳等原著民族;元朝時遷入回族。元朝時,人口以傣族為主。“元謀係擺夷,例不編丁”,因人口不納入國家編戶,無確切數據可查。1290年,元朝政府於駐防和曲州(轄武定、元謀縣)的彝、傣軍內,挑出187戶於當地屯田,耕種土地249.93hm2。本階段人口相對較少,人類對土地利用改造率低,耕地和建設用地麵積少,土地利用以畜牧業為主。據相關資料考證,至17世紀中期,森林覆被率在30%左右,期間研究區人類活動主要受製於自然條件,人類活動主要集中於水源條件較好的平坦河穀地區。
2.傳統農業階段(1646~1949年)
自明朝以來,漢族大規模遷入。明朝中期,外來人口還難以適應元謀的環境,到元謀定居的外地人,多為軍人及其家屬,據今可考的有由江西、金陵、福建等地遷入的人口。由於外地人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與當地原著民族一起,共同開發這片土地,促進了當地人口的增長與發展。期間曆經明、清、民國的人口漲落。至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有“村莊百五十七”,“丁八百五十九,口七百八十六,戶八百四十二”。842戶係以漢族為主的外來戶,若每戶以5人計,約為4210人。由於元謀物產豐富,商業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商人定居元謀,加上原有人口增殖,至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人口約2.35萬人,人口密度為25.7人/km2。1813年(嘉慶18年),僅馬街從事商業活動及依附其生活的非農業人口達1250人,占總人口的5%。至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全縣人口約3.7萬人,人口密度38.54人/km2。其中漢族35610人,回族490人,傣族30多戶,彝族220多戶,傈僳族10多戶。非農業人口2800人,占總人口的7.4%。外來人口來自各地,因而清朝晚期出現了四川、江南、福建、江西、西湖、陝西等會館。1922年,有7315戶、34793人、1944年,人口在40303~41320人之間浮動。在區域不變的50年間(1904~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