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間,元謀縣民族構成經曆了多民族的交融。隨著漢民族的大規模遷入與融合,農耕文化在研究區大規模拓展,種植業與商貿業得以發展;耕地、城鎮、鄉村居民點用地麵積大幅度增加。本階段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主要為生存壓力,表現為居民的基本物質生活條件的需求(食物和能源)以及聚落發展的需要(城鎮及居民點建設),阻力主要來自自然條件的限製。為滿足生產與生活需求,一些矮林地或灌草叢地被墾殖為耕地,或林地被采伐以提供建設用材或生活燃料,直接造成森林麵積的迅速下降。

3.混合農業階段(1950~1997年)

1955~1966年,先後由武定縣、大姚縣劃入部分土地。至1966年,元謀轄境固定。1990年末,元謀共有人口185475人,其中,漢族127364人,彝族39416人,傈僳族15910人,回族1311人,苗族1090人,白族114人,傣族159人,其他族111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是元謀縣土地利用變化最為顯著的階段,由於人口政策不當,造成人口激增,加之農牧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藥、化肥、新品種的引進與使用,農牧業在總量與內部結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為耕地、城鎮、工礦、農村居民點和交通用地麵積的大幅增加。而區域建設的需求,如鐵路、公路、居民地和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麵積森林被砍伐。這一時期的驅動力因素不僅有生存壓力(不僅包括基本的生存需求,還包括經濟發展的壓力),還有發展(外部市場需求)壓力。這一時期最大阻力來自環境退化帶來的生態壓力。

4.生態農業階段(1998~)

幹熱河穀區作為一個生態脆弱帶,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壓力大。生態經濟建設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幹熱河穀區的生態功能逐漸受到重視,自1998年以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等生態工程相繼實施。在耕地方麵,也由過去的大規模開荒變為陡坡耕地植樹種草。林地的功能由提供林木產品向營造林地轉變。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如何保證將這種長期的、非市場化的生態效應與LUCC協調起來,是一大難題。LUCC的主要動力為生態經濟發展的政策因素和技術進步,而生態環境的阻力主要來自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壓力。

原始農業階段

原著民族自然增長階段農業化初期,以畜牧業為主,少量種植業壩區、河穀的適應性土地逐步開發,耕地擠占林地人類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參與係統內物質能量循環,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驅動力:食物、能源、居所等基本需求;阻力:自然地理條件限製

傳統農

業階段人口遷入激增期,以漢族為主,形成多民族格局農耕文化拓展,商貿發展耕地、城鄉建設用地麵積的擴大,河穀等交通便利的森林、草地被毀人類開始參與幹熱河穀區外的物質循環,雖數量不大,但已造成局部地區生態環境退化,耕地對林地、草地的侵占驅動力:主要為人口壓力造成的食物、能源及居住用地需求;阻力:自然條件的限製

混合農

業階段人口迅速增長,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城鎮擴張,交通運輸業大發展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均取得快速發展,糧食產量、畜牧業、工業等均有明顯增長耕地麵積擴大,大麵積森林麵積被砍伐,草地被墾殖,城鄉建設用地增加區際間的物質循環程度加深,林草地資源數量下降,水土流失,旱澇災害頻率加快,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驅動力:除人口壓力造成的食物、能源及居住地需求外,還有經濟發展的壓力。這種經濟發展主要與產品的商品化相關,外部時常需求,交通條件改善;阻力:自然地理條件,退化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農

業階段生態恢複與重建大規模開展,生態產業迅速發展兼顧生態與經濟效應的生態經濟建設途徑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荒山綠化,發展芒果、龍眼等特色水果幹熱河穀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日益受到重視驅動力:生態建設政策,技術進步;阻力:經濟增長、生態環境質量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