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多樣性(3 / 3)

(Fragmentation)通常用嵌塊體的密度和相鄰度表示[148,159,162,167]。

(1)嵌塊體密度

嵌塊體密度,係指單位麵積上的嵌塊體數目(n/km2),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間結構的複雜性,取決於土地覆被類型的多樣性與規模性。嵌塊體密度越大,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破碎程度越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構成越複雜。其計算公式為:

C=ni=1Ni/ni=1Ai(6)

式中:n——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類型數目;

Ni——第i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斑塊數;

Ai——第i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麵積;

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破碎化程度,C值越大,破碎度越大。

(2)相鄰度,表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圖斑破碎程度和嵌塊體邊緣的複雜性,計算公式為:

Fij=nijNi(7)

式中:Fij——第i類嵌塊體與第j類嵌塊體的相鄰度;

nij——第i類嵌塊體與第j類嵌塊體相交長度;

Ni——第i類嵌塊體邊緣的總長度。

各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要素的斑塊在空間上交錯分布就形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它反映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元謀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多樣性變化

1986年和2000年間,元謀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的多樣性指數由2.1385上升到2.1890,均勻度指數由0.6746上升到0.6906,反映出幹熱河穀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異質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逐漸趨於多樣化和均勻化;總體優勢度從1.0314降低到0.9809,表明基質成分減少,水澆地和城市工礦用地等人工用地麵積增加,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增加;嵌塊體數目從1087個增加到1146個,破碎度,即嵌塊體密度由0.5334個/km2上升至0.5624個/km2,表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土地利用造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破碎程度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結構趨向不穩定。主要表現為草地、灌木林地和裸土裸岩地為旱地、建設用地分割,破碎度增加,而水澆地、旱地、森林地、疏林地或果園和建設用地等破碎度降低,分布趨向於集中連片。

此外,本文運用ArcGIS編程求出1986年和2000年度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類型圖斑之間的公共邊長和鄰界總長度,並以其比值定量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間鄰接特征的參數,從圖形相鄰關係變化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間變化規律(

從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相鄰度關係可以看出:①水澆地和水域相鄰度較高,反映了幹熱河穀區水澆地主要受灌溉條件的影響與製約;②旱地和灌木林、牧草地相鄰度較高,反映了人類墾殖灌木林和牧草地為旱地的土地開發與利用方式;③森林和水澆地、旱地、灌木林、草地相鄰度較高,一方麵反映了自1980年以來,元謀縣大力推廣的居住地周圍的植樹造林及“四旁綠化”的成果,還反映了自然條件造成的森林與灌木林、草地的過渡與轉變;④城鄉建設地與水澆地、旱地、森林、水域相鄰度高,反映城鄉建設地,尤其是居住用地周圍普遍為水澆地、旱地所包圍,而居住地周圍多有水域,且房前屋後普遍植樹造林;⑤裸土裸岩地主要與灌木林和草地,表明裸土裸岩地主要是由於灌木林和草地水土流失,造成地表裸露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