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東北古城沈陽(1 / 3)

沈陽位於我國的東北部,是遼寧省的省會,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著名的重工業城市。

沈陽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已初具規模,當時稱“侯城曷”。遼、金時稱沈州,元時稱沈陽。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到這裏,19年後,又遷都至北京,沈陽改稱奉天。1911年辛亥革命後,軍閥張作霖盤踞此地,建奉軍,造帥府,作為軍閥混戰的割據地,統治近20年。1931年,在沈陽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從此沈陽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45年“九三”勝利後,改稱沈陽市,國民黨政府統治了3年。回顧沈陽的曆史,這塊依遼河和渾河的平原勝地,被許多帝王和兵家所矚目,常擇此處為圖大業的基地。

新中國成立後,沈陽市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更是異軍突起,冶金、化工、輕紡、電子、建材等門類一應俱全,成為著名的工業城。

清初的都城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清朝初期兩代皇帝的皇宮。它位於遼寧省沈陽市舊城的中心,占地麵積6000多平方米,全部建築有10個院落,房屋300餘間,是一座僅次於北京故宮的宮殿建築群。

整個皇宮,樓閣聳立,殿宇巍然,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濃厚的地方建築風格,體現了漢、滿、蒙民族在建築上的輝煌成果。它既表現出滿族原有的政治製度和生活習俗,又沿用了漢族建築的傳統形式和技法,同時又汲取了蒙族喇嘛教建築的一些形式和裝飾手法。這說明清代早期的建築具有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特點。沈陽故宮雖不如明清北京故宮那樣豪華精致,卻別具一種粗獷的藝術特征,也正是這些特征,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競相前去遊覽。

崇政殿。沈陽故宮建築群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一中軸線,分為東路、西路、中路三個部分。東路為大政殿,大政殿原稱為大殿,是東路的主體建築,兩翼輔以方亭10座,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總稱大政殿與十王亭。大政殿始建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篤恭殿,康熙時改為現名。它是一座八角重槍攢尖式大木架結構殿宇,下有須彌座台基,周圍繞以青石雕欄,殿宇八麵全由木隔扇門組成。內有極精致的鬥拱、藻井、天花。殿頂為黃琉璃瓦,補以綠色剪邊,中間為寶瓶火焰珠頂,寶瓶正中,拴有8條鐵鏈,聯接8條彩脊,脊上各有彩色琉璃力士一人,側身牽著鎖鏈,麵向殿頂,象征著“八方歸一”。殿前是長195米,寬為80米的空地,正中辟為甬道,東西排各有五座方亭,東側有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

紅旗亭、鑲藍旗亭。這裏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

大政殿,出自八旗製度的建築布局,是沈陽一大建築特色。清仁宗有詩讚曰:“大政據當時,十亭兩翼張,八旗皆世貴,一室彙宗潢。”

滿清王朝的開基創業人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出身於建州女真族一個顯貴的家庭,從1583年起,他先是統治建州女真各部,接著又吞並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實現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威名大震。1603年,努爾哈赤把他的活動中心移到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街東南隅的赫圖阿拉),在這裏築城養兵,建國稱汗。努爾哈赤起兵之初期,不足萬人,裝備隻有13副鎧甲,後來能夠創基立業,八旗製度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