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製度是清代滿族的一種社會形式。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單一生產形式(每300人編為一牛錄)“牛錄製”的基礎上,初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每旗(滿語稱“固山”)下轄五參領(甲喇),每參領轄五佐領(牛錄)。凡滿族成員分隸各佐領,平時生產,戰時從征。皇太極時,又將降服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與“八旗滿洲”共同構成清代八旗的整體。八旗製度在建立初期,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麵的職能,是與當時滿族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對推動滿族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人關後,滿族統治階級利用八旗製度加強對人民的控製,其生產意義日趨縮小。作為一個軍事組織,八旗軍隊與綠營兵共同構成清代統治階級統治全國的工具。作為一個行政機構,在某些地區,八旗各級衙署與州縣係統並存,直至清末。凡八旗成員統稱旗人,與州縣所屬“民人”以不同形式同受清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役使。清朝滅亡後,八旗製度也全部瓦解。
沈陽故宮中路的主體是大內宮,在它的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北部為大清門、崇政殿、師善、協中齋、鳳凰樓、清寧宮等。大清門是故宮的正門,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均為硬山式建築,是文武群臣候朝及朝會之所。殿後是鳳凰樓,鳳凰樓原名叫翔鳳樓。在.故宮中路的後院,是清寧宮的門樓。這裏是皇帝計劃軍政大事和宴會之地。翔鳳樓建於太宗之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重修過,乾隆八年(1743年)改名鳳凰樓至今。該樓有三層,高聳於台基之上,四麵有圍廊,獨立成為一座城堡。頂蓋是黃琉璃瓦,鑲綠色剪邊。三層梁架,椽上有“和璽”彩繪。底層是通往清寧宮的門道。清人關後,這裏曾貯藏《實錄》、聖訓、王牒、聖容及國初行用的玉寶等物。鳳凰樓是原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鳳樓曉日”被譽為沈陽八景之一。
清寧宮,位於沈陽故宮中路後院正中,1625年前後修建。宮院建於近4米的台基上,四周高牆圍繞,前有鳳凰樓為門,獨立成一組建築群。清寧宮是帝後寢宮及後妃們的居住地。其東暖閣是清太宗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其餘四宮住宸、貴、淑、莊四妃,順治皇帝就出生在莊妃的永福宮內。
在以鳳凰樓為門的清寧宮院內東南角,樹著一根鑽天杆,稱為索倫杆,這是滿族習俗中用來祭天的。它的下端鑲在一座呈方形的漢白玉石雕中,從底部向上,木杆逐漸成圓形,頂端為尖頭,離頂端約70厘米處設有錫鬥。據說每到祭祀之日,要在杆下舉行大典,巫師們要跳神,把碎肉和米穀放入錫鬥內,以飼烏鴉。這種木杆不僅沈陽故宮有,清入關後,在北京故宮的坤寧宮前也有,甚至滿族家居院內也都樹立一根木杆。這與滿族起源的古老神話有關。
傳說滿族的始祖名叫布庫裏雍順,他是長白山天池小仙女佛庫倫吃了朱果後生的。此人生下來就會說話,長大成人後,他踩著一根大木頭順流而下,來到三姓城,滿語叫依蘭哈拉,又稱鄂多城,隻見三個部落為爭奪獵物和獵場而鬥毆,少年布庫裏雍順對大家說:“我是天池仙女佛庫倫的兒子,奉天帝旨意來調解你們的糾紛,大家不要再鬥毆了,我會賜給你們和平和幸福。”人們聽神的話,共推布庫裏雍順為首領。不知經曆了多少世代,布庫裏雍順的子孫後代,依仗著首領地位,殘酷壓榨剝削部落裏的群眾,激起了部落民眾的不滿,有一次,竟把布庫裏雍順家族一個六七歲的男孩——範察,追到光禿禿的小山上,範察暗求神靈保佑。說來也怪,當部落人群追趕上來時,突然一大群烏鴉遮天蓋日,落在範察附近的枯樹上、石頭上,甚至落在他的身上,頓時烏鴉變得寂靜無聲,追趕範察的人,看到這大片烏鴉棲息地,是不會躲藏範察的,於是就遠走他方了,範察靠烏鴉保護而脫險。後來範察複國,管理國家朝政。還有一個傳說: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族的戰鬥中,有一次也是得到烏鴉的幫助,才免於全軍覆滅。所以,滿族愛新覺羅的子孫,樹起索倫杆,把碎肉和米穀放入杆頂的錫鬥內,供奉烏鴉,以紀念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