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西路包括戲台、嘉蔭堂、仰熙齋和文溯閣,是乾隆登基後增建的,是為存放《四庫全書》和供皇帝看書、看戲、娛樂消遣的地方。全部建築有房屋136間。西路建築的主體是文溯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興建,前有戲台、嘉蔭堂,後有仰熙齋。建築形式仿自浙江波範欽天一閣,三層重簷硬山式建築,前後有出廊,廊簷柱飾以綠色為主。
《四庫全書》是乾隆時期纂修的一部大型叢書,自乾隆三十七年,也就是1772年起,經過10年完成的,共繕寫七部分,藏於文溯閣及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熱河文瀾閣,揚州的文彙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中。後來其他諸閣所藏的《四庫全書》或毀於戰火,或多散失,隻有沈陽故宮文溯閣貯存得最為完整。現已移地庋藏。文溯閣內有請高宗書寫的對聯:“故今並人含茹,萬象滄溟探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洪瀾。”
沈陽故宮是清朝人關前兩代皇帝的行宮,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和他的繼承人皇太極營建。清世祖順治帝也在此即位。努爾哈赤征戰一生,曾幾度選擇都城,最終選定了沈陽。當時在選都城時,一些王公大臣們持有不同意見,有的同意選定沈陽,有的則不同意,他們為此曾引起爭論,但最後努爾哈赤還是選定沈陽為滿清的都城。定都沈陽後,便開始修建宮殿。不幸的是,一年後努爾哈赤在攻打明朝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縣)時,受炮傷在退回沈陽的途中身亡。皇太極即位後,又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了故宮的主體工程,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以後清朝人關,幾代皇帝東巡時常到此謁陵祭祀,並不斷擴建,前後用了150多年,最終建成這布局嚴謹,規模顯赫的沈陽故宮。它與北京故宮齊名,是清人關前多民族統一國家雛形的寫照,是明清兩朝興衰交替的曆史見證。
在遊覽名勝古跡之時,人們不禁要問:“努爾哈赤是滿族人,那麼滿族統治者為什麼要以‘清’為國號呢?”這裏有兩種說法,一是五行說,明朝是朱元璋建的,“明”和“朱”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皆與“火”有關。因有火則明,有火則紅(朱)。而滿族的先祖建國為金。數年與明戰爭,終不能勝。原來是火能克金。因此要以水來滅火,故定國號為“清”;另一種說法是從語音上解釋的。“金”與“清”在滿語中語音相近,故定國號為“清”。至於哪種說法更可靠一些,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探討。
1948年沈陽解放時,故宮改為博物館,廣積文物,連年修繕,保持了古建築的完整。1961年,國務院將沈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目前沈陽故宮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一年四季遊客絡澤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