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山形似雄獅,斜臥湖心,崖岸陡峭,孤懸湖麵。島上各種樹木蔥鬱,幽曲小徑數條。山巒東部有棵古老的紅鬆,高有20餘米,直徑約為30厘米。崖上布滿古鬆、卷柏等耐旱樹木,還有崩鬆和櫟樹。島上以山楊、白樺等闊葉林居多,也有山梨、李子、山丁子、棗等果樹。秋季到來,紅棗、黃梨點綴著小小的孤島,使小島充滿無限的生機。
小孤山石壁上生長著一種苔蘚類植物,冬夏常青,稱為“石花”。遊人到此,多采集回去直於魚缸中,留作紀念。它比水草別致,既有草的嫩綠,又有花的姿容,十分好看。
小孤山的湖光山色變化無窮。相傳這裏是紅羅女曬魚網的地方。
城牆砬子,位於中湖小孤山的正西麵。這是裸露於花崗岩中的花崗岩岩牆,“城牆”高大陡峭,雄偉壯觀,起伏在山蠻之巔。據史料記載:唐代為防禦契丹民族的侵襲,在此築有古城一座。城牆砬子是1200多年前的湖州城池舊址,至今5千米城垣猶存,城西門較為完好,尚有10餘米的城基。據地質工作者勘察,石崖均係花崗岩垂直節理發育而成。千岩競秀,三麵臨湖,形勢險要。據寧安縣誌記載:“上有古城一座,欲登山看城,非從西南曲折盤道不能上達,誠為天險。”在古城牆腳下,綠水環護之中,有一眼清泉,水清涼而且甘甜,傳說是渤海一古井。對岸山崖石洞中,有一座渤海時斯留下的墓葬。
相傳,大約在100年前,這座古城已淪為廢墟。在古城的彼岸,有一名叫薑儒的老翁隱居於此,所以有人稱此處為“薑家窯洞。”有一年夏季的一天傍晚,薑儒的侄子路經此地,叔侄相見甚為欣喜。談論中,老人勸侄兒放棄戎馬生涯,與其一同在湖濱仙洞中共享這人間之樂,並說崖下有一渤海陵墓,墓中有許多金銀財寶。隻因自己年高,未能近前取寶。二人談了一夜,不知不覺中已是翌日淩晨。老人的侄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忘記了軍務,隨叔父來到崖底,拔開荊棘灌木,在一塊巨大石屏後麵發現了一個深邃的洞口。二人從洞口步人其中,見大廳正中燈火輝煌,一尊朱紅靈柩停放中間,大廳周圍未見有路可循。忽然間,石壁間兩扇石門豁然大開,石門內奇峰林立,怪石嶙峋,一潭碧水環繞村落,攔住去路。潭水清澈,波光粼粼。叔侄二人不知去向,忽見一位漁翁在水邊釣魚,便向前問路,漁翁笑指岸邊的小舟作答。叔侄二人乘舟前行,駛入山澗深處,所到之處花紅柳綠,山明水綠,到處呈現出一派鼓樂升平的繁榮景象。叔侄為遇此仙境而欣喜若狂,回歸途中,小侄兒細心做下了標記,以為後人指路。
幾年後,侄兒不堪兵荒馬亂,放棄了戎馬生涯,來到窯洞同叔叔一起隱居。一天他又一次來到崖下,想再次進入仙洞,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
如今,來到鏡泊湖的旅遊者,多被這尋找仙境的離奇故事所吸引,紛紛乘船來到城牆砬子,遊人雖然已找不到仙洞之所在,但此地嫵媚動人的仙境般的風景,足以激發人的情思,開闊人的胸懷,使遊人獲得美感和快慰。
珍珠門,位於中湖南端最狹處。兩座不大但很陡直的花崗岩孤島,相依並排插人湖中,就像立於門庭兩旁的侍女。因為遠遠望去似門狀,故稱“珍珠門”。
傳說這兩座孤島是紅羅女拒絕富商求婚時,將富商兩顆求婚用的珍珠拋於湖中,變成的兩座精巧的小礁山。兩島間的航道隻有10多米寬,曆來是湖中的交通要道。枯水期湖中沙灘裸露,小島與湖西岸相連,渤海王時期湖洲城遺址即在珍珠門西岸。珍珠門風景如畫,景色迷人,兩座小礁山宛若荷葉上浮動的晶瑩露珠,熠熠生輝。
珍珠門這一帶,世代相傳這裏盛產珍珠的故事。據說古時候珍珠門島上有家孫氏店房,過路者都在此投宿。一年夏日的一天傍晚,一位衣衫襤褸的人來到店中,聲稱是闖關東取三寶的,積蓄點錢與相愛的姑娘成親。不久,他果然發了財,可是卻遲遲不肯回去成親,還想發大財。一天,午夜時分,店主在釣魚的過程中突然釣上來一個蛤蜊,劈開後,見一顆珍珠閃閃發光,把整個房間照得通明。那人一見垂涎三尺,他欺騙了店主,廉價收買了這顆珍珠,又來到店主得珠的地方甩鉤垂釣。他果然釣上來一隻比碾盤還要大的蛤蜊,從合攏的縫隙間還閃著金光。他高興極了,當他用顫抖的手去摘珠時,大蛤蜊卻一下滾回湖中。那貪婪的人不顧一切地跳下去,去撈蛤蜊,結果葬身於湖中。
如今,眾多的旅遊者來到珍珠門,不僅是被這些動人的傳說所吸引,而且更被自然界創造的旖旎風光所折服。
道士山,當遊輪駛過珍珠門,向湖的右岸望去,有一山巒兀立湖中,高出水麵約78米,這就是“道士山”。它位於南湖的中段,左右有兩山環抱,猶如“二龍戲珠”。島上古木蓊鬱,寂靜幽深。曲徑盡頭,濃蔭掩映一座古廟,據傳說,此廟於清朝鹹豐年間建成,人們叫做“三清廟”。因當時廟中有一位道士,後來修行成仙,故為此山取名“道士山”。道士山名為山,其實是一個島嶼。傳說中道士山的廟中曾有一口“九龍探母”鍾,鍾聲宏亮,聲震大湖,回聲經久不絕。現如今古廟已不複存在。古廟廢墟前庭寬敞,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幽雅而又清靜。
關於“道士山”的由來,也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傳說在唐代渤海王朝時,湖邊有位名叫金菊的美麗漁家姑娘,她和漁民高秋青梅竹馬,定下了百年之好。不料金菊被渤海王看中,一紙詔書拆散了這人間連理枝。金菊人宮後堅貞不屈,憤怒的金菊為渤海王繡了一幅有眼無珠的龍圖,渤海王大怒,把金菊送上荒山孤島當了道士,從此她伴著青燈古殿鬱鬱終生。這個孤島就是今天的“道士山”。
如今,道士山已成為湖中佳景,一雙雙伉偭倩影到此一遊,盡享幸福時光。
老鴰砬子,又叫老鴰山,是鏡泊湖南湖中的一個島嶼。這“老鴰”原來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玄武質地火山岩體,遠遠望去真像一隻兀立於湖畔,待機而飛的禿鷹。島上樹高林密,樹杈上老鴰巢星羅棋布。無數老鴰、翠鳥棲自島上。附近水域裏還有鷺鷥、水雞、鴛鴦等水禽,所以此處又是水鳥的樂園。老鴰砬子孤立湖中,呈灰褐色,奇岩怪石堆積的岩崖,險峻陡峭,狀如一隻老鴰靜臥,故稱“老鴰砬子”。乘船繞到山背麵,再遠望此山,老鴰山竟又變成了駱駝山。山前為駱駝頭,光光的砬子恰似光禿禿的駱駝脖子,負著重載,慢吞吞地在水裏行走。形象逼真,饒有趣味。
在老鴰山東北岸邊,有一座美麗的石崖,從側麵看去仿佛巨人鼻子。它麵湖而立,地處西南風口,以前,每逢春夏之際,順流直下的捕魚帆船常被狂風拋到石崖之下,人船俱毀,葬身於湖底。故此崖以“閻王鼻子”之稱來警告過往的船隻。它雖不屬湖中八大景觀,但卻值得遊人矚目。
鏡泊風光美,鏡泊八景秀。當遊艇載著我們駛向湖泊深處時,我們的視覺,我們的感覺,我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進入了一個美妙的境界。舉目眺望,湖周圍的山是那麼青翠,而且排列得錯落有致。它們的奇異造型任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去猜測、去揣度、去聯想、去附會,把一個個美的化身融合於景觀之中。
上京龍泉府遺址
馳名中外的鏡泊湖風景名勝區,有一處令人矚目的史跡區,這就是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這個中世紀赫赫有名的東方大都市,當年就坐落在距鏡泊湖不足20千米的寧安市渤海鎮。
渤海國,是我國唐代東北少數民族滿先世粟末秣韝人建立的地方政權。秣韝,周稱肅慎,漢晉稱挹婁,南北朝時改稱勿吉。隋唐時又稱秣韝。秣鞮分七部,即粟末部、黑水部、白山部、汩咄部、安車骨部、號室部、拂涅部。唐滅高麗後,原隸屬於高麗的秣輯部隨其遺眾一同遷徙內地,即營洲一帶。然而,營洲官吏貪暴,迫使契丹人於696年進行大規模反抗。唐武則天為緩和矛盾,穩定東北地區的統治,“封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赦其罪”,然而比羽並不接受武則天的封位,結果被唐軍殺害。這時秣鞮諸部的首領乞乞仲象不幸而死,其子柞榮率領大隊人馬向東而去,唐軍隨後直追,結果在今張廣才嶺一帶被柞榮率部打敗。祚榮在今長白山以北,牡丹江一帶修築城池,自封震國王而定居下來。
震國的崛起,已引起了唐王朝的極大關注。後來突厥又開始複興。為了及時控製東北邊境的政治局勢,分裂震國與突厥的聯盟,唐朝於705年決定“遣侍禦史張行岌往招慰”之。大柞榮立即歸附,誠懇接受唐王朝的管轄,並令次子大門藝人侍唐廷。為了有效地統治大柞榮所轄的地域,表彰大柞榮回歸唐朝,維護唐王朝統一業績,713年唐又派鴻臚卿崔忻為“敕持節宣勞秣鞸使”,並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後即廢秣輯的稱號,專稱渤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