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閻立本千裏尋石刻(1 / 1)

閻立本(601—673年),唐代著名畫家,雍州萬年人。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

代表作《曆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於變化,有粗有細,有鬆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致,富有表現力。

閻立本是唐代著名畫家。他出生於繪畫藝術之家,自幼跟著父親和哥哥學畫,進步很快,到十六七歲時,就已落筆不凡,名噪鄉裏了。但他自己總覺得功底不深,特別是對古代繪畫的一些長處還沒有完全掌握。他決心廣聞博采,吸取諸家之長,力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有一天,一位過路的商人同他聊天,說起各地的情形時告訴他,在長江之濱的荊州,有一塊古代名畫家張僧繇的繪畫石刻。原來古人怕紙與絹上的畫品不易保存,年代久遠必遭蟲蛀水濕,便有石刻匠人將畫臨摹下來,刻於石上,以求保存千古。

閻立本聽到這個消息,喜形於色,暗想: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的“畫聖”之一,他畫的龍栩栩如生,令人叫絕。我何不前往荊州一飽眼福呢?於是,他帶上筆墨紙硯,踏上了千裏行程。

經過兩個多月的跋山涉水,閻立本才到達荊州。而遺憾的是,原以為那繪畫石刻必在什麼高雅的殿堂裏擺著,專供人們參觀學習,卻不料荊州人大都沒有聽說此事。他住進旅店,多方向人打探才尋出一點蹤跡來。有一天,店主跑來告訴他:“查到了,那座古代石刻在一家菜園子裏。人家怕踏壞了菜田,很久以來就禁止人們入內了。”閻立本問:“為什麼不把它獻出來呢?”店主說:“石刻很大,人少很難搬動。再說,人家也不讓搬。”閻立本聽到這兒,希望立刻趕去看個明白,於是就由店主帶路,二人來到那家菜園。天色已經暗下來了,繪畫石刻棄置在菜園的一角,四周荒草叢生,樹梢烏鴉鼓噪,顯得陰森淒涼。閻立本近身俯前觀看,隻見石刻上麵塗了許多汙泥,生著隔年苔蘚,不少部位難以辨認,令人大失所望。

店主在一旁等著,問:“先生可滿意嗎?”閻立本搖了搖頭:“原來不過如此,我白來一趟了。”“天不早了,那就回去歇著吧。”在店主的催促下,閻立本悶悶不樂地離開了。

閻立本回到店中,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想:哪能就這樣返回長安呢?應該天明重看一遍,否則也太對不起前朝畫聖了!第二天一早,他又一個人去看石刻。來到那裏,他小心地刮掉汙泥與苔蘚,果然發現了畫中的不少奧妙之處,他滿意地笑了。

第三天,他用清水把石刻刷洗幹淨,再細心端詳,反複揣摩,更覺得張僧繇的技藝高人一籌。最後他鋪上白紙,要拓幾張畫稿,忙了半日,直到晚上挑起燈籠,才全部拓完。

正是這種如癡如醉的追求,才使閻立本的作品日漸成熟,後來被人們譽為“丹青神化”大師。

為了搞懂石碑上的秘密,閻立本不惜千裏追尋。搞藝術,當如是啊!無論做什麼,都應該有“刨根問底”的精神。隻有這樣,自己才能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