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離開新加坡時,我又順道參觀了可愛的傑姆清真寺,外觀是奶油綠色,白色鑲邊。寶塔狀的宣禮塔,在清真寺建築中極為罕見,大概這受之中國的影響。我一打聽,得知原址是來自中國的水手建的一座佛堂,祈禱平安航行。後來佛堂累經擴建才有了今天這座寺,為紀念海神,這寺屢次平息大海怒濤,拯救無數遠行的人生,這自然不排斥我的爺爺。
誰說中國人不行?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的以華人為主體的移民國家,中國人在這裏不是做得非常漂亮嗎,一個年輕的花園城市之國從這裏崛起。在傑姆清真寺內,我不懂得如何做禮拜,但我還是重重地嗑了幾個響頭,爬起來又在寺中驚天動地大吼了一聲。
走過新加坡我才真正明白,人對生活得到快感千萬別害澀,放開嗓子大聲喊,這就是美的人生。三、創新人生
人生能創新嗎?或許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話題,當我走進馬來西亞用心來感悟時,套用人們的話說,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激情。
沒來馬來西亞之前,我心中始終把馬來西亞與“貧窮”、“落後”、甚至“原始”等字眼聯係在一起。導遊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現在還有許多人對我們馬來西亞不了解,甚至認為我們還住在樹上,希望你們通過這幾天的行程親眼看一看,我們馬來西亞人是不是還住在樹上”。
隨著汽車載著我告別新加坡,一點點深入到馬來西亞的腹地,眼前的一切都在一點點地改變著在我心目中的模樣。這裏驕陽似火,“四季如夏,一雨成秋”,得天獨厚的馬來西亞,擁有壯麗秀美的山川景色,綺麗迷人的椰林海灘,形形色色的名樹異花,世所罕見的珍禽奇獸。因為創新,馬來西亞才會短時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熱帶旅遊樂園。”
馬六甲位於馬來西亞半島的西南部。小時候學地理,對馬六甲海峽的迷人風光一直充滿了向往和憧憬。曆史上的馬六甲真的是一個船來船往,車水馬龍的地方,曾聚集了許多的商賈客旅。遺憾的是,現在出現在我們麵前的好象隻是一個鄉村小鎮,馬六甲市內沒有高大華麗的樓房,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那些年代久遠的中式民居,葡式村落,荷式紅牆,還有一架很大很大的風車。我在這裏見到的民居中,更多的是中式建築,大門前好多都寫著福祿壽禧的字樣,反映出馬六甲獨特的多民族人文特色。聽說,這裏的華人居民大多都是下嫁的明朝公主的陪嫁侍從的後代,也有個別是鄭和下西洋時的隨從的後裔。
果然我在這裏發現了一座三保山,上麵葬著的全是華人,據說公主當時陪嫁的男女數百人都老死於此,所以這裏也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人墓地。三保山也叫中國山,最早是因明代三保太監鄭和訪問馬六甲時駐紮於此並經常在山上散步而得名。當時明漢麗寶公主帶500侍女嫁給當地蘇丹王,蘇丹王將此山賜予500侍女,故稱中國山。侍女們後來全部嫁給當地人,死後便葬於此山。以此為開端,這座山逐漸成為中國境外最大的華人墓地,許多墓碑是明代遺存的,漢麗寶墓也在其中。當地人戲稱這裏是“大富豪夜總會”,因為這裏的華人都是比較富有的。
在這裏處處能感受到鄭和留下的曆史印跡。在三保山西南山麓有座三保廟,也叫鄭和廟,是當地華人為紀念鄭和而建的。當年鄭和七下西洋,幾乎每次都途經馬六甲,並且把它作為訪問其他南洋國家的轉運站。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國民族建築,據說為保持其正宗,所用磚瓦建材全部采自中國。廟內有鄭和坐像,上掛“鄭和三保公”橫幅,門柱的對聯寫有“五百年前留聖跡,四方界內顯英靈”,估計是現代人所題。鄭和的石像豎立在小小的院子裏,廟裏麵香火鼎盛,幾百年來不僅受到了國人的尊重,也受到了馬來人的尊敬和膜拜。
廟前院內有一口井,名三保井,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水井之一。傳為鄭和所掘,又傳是當年蘇丹為漢麗寶公主所掘,故又稱“蘇丹井”,井水味道甘美,天旱不涸,在無自來水之前,是全城唯一飲用水。據說這裏的泉水具有很強的表麵張力,高於杯口一毫米卻不外溢,我用毛巾兜住,杯口朝下仍還不滲出。
歲月悠悠而過,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四百多年對於整個曆史長河是微不足道,但四百多年前的鄭和就是憑著一股創新,才第一次到達印度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征服海洋的偉大壯舉。
夕陽的餘輝下,天高雲淡,走上保羅山,葡萄牙人在馬六甲最早建立的聖保羅教堂就位於這座山上,在教堂可以遙看馬六甲海峽的旖旎風光。山下是聖地亞哥城堡,一座十六世紀初期的葡萄牙式建築,也是馬六甲400年殖民地曆史的見證。這個城堡當時號稱東南亞最大和最堅固的城堡。據說建城堡的石塊采自爪哇海底的隕石,石塊之間用熟糯米和石灰調成的漿粘接。早年葡萄牙人為抵抗西班牙入侵,在此做最後的垂死掙紮。殘部曾躲在城堡內堅守不降,而西班牙的土炮卻奈何不得,隻好采用鐵桶戰術,圍而不退,相持了整整一年,直至彈盡糧絕。假如沒有創新,憑什麼抵擋列強呢?
城門後麵的山坡頂上有一座無頂建築,這就是馬六甲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是歐洲人在東南亞修建的最古老的教堂。幾經戰亂,現已麵目全非。教堂前立著一尊白色雕象,他是葡萄牙傳教士聖方濟葬地。我離開教堂時,裏麵傳來了一陣陣歌聲,原來是一個華裔民間藝人在自彈自唱,讓我一陣辛酸。
懷著曆史滄桑離開馬六甲,前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汽車行駛在熱帶雨林特有的灌木叢中,車窗外驕陽似火,但路兩邊卻青翠碧綠,不時閃過一片片的橡膠林和棕油林。馬來西亞以前是以橡膠作為主要的加工和出口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對橡膠不再象過去那樣情有獨鍾後,馬來西亞人就開始改種植棕油樹。這是一大創新,讓馬來人很快從橡膠業的蕭條中解脫出來。
幾小時後,汽車駛入吉隆坡,這裏不僅有明媚的陽光、茂密的森林和馬路兩邊各式各樣的熱帶植物,獨特的馬來民族傳統文化,還有你可以看到的現代化,這裏是古樸與現代的典型代表。
當然從某些方麵看,吉隆坡的市區和其他大城市幾乎沒什麼,高樓大廈隨處可見,汽車在馬路上排起了長龍,還有便利的輕軌火車。吉隆坡市內有兩大標誌性建築,一個是排名世三的吉隆坡電視塔,遠遠望去好像和天塔很相似。另一個是石油公司的雙塔大樓,在美國的雙子星倒塌後,吉隆坡的雙就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共有88層,它高451米,外麵著不鏽鋼,兩座塔之間用一座大會議廳式的建築連在一起,光下熠熠生輝。走進裏麵,下麵幾層包括地下室被稱為購物,世界著名的商業品牌幾乎都可以在那裏找到,隻可惜時間了,我僅在那裏的外文書店轉了一會兒。正是這種創新,使西亞這一並不富有國家幹出了世界上一流的事件。穿行在吉隆坡城市中,不時會發現美麗的盆栽植物,開滿鮮灌木叢,還有一片又一片的綠蔭。高樓與高樓之間相隔間距,能望得見藍天白雲,空氣幹淨清新,有時還能呼吸到泥土香。國內的好多有名的大都市,高樓林立,樓宇之間間隔很小,向上看天,僅僅是一線天,好象整個生活都掙紮在硬邦邦的石頭叢中,那確實與馬來西亞無法相比。
隔日,我直奔吉隆坡市郊的雲頂高原(Genting)。雲頂山是一個由華人率先開發的山頂避暑勝地,以雲頂賭場最有名。山上終年雲霧繚繞,涼氣逼人。汽車從吉隆坡出發開了好長一段時間,而且一直在山中不斷盤旋,我始終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在這樣偏僻的深山老林造一個賭場呢?這要承擔多大風險嗬。
後來得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雲頂山的風水好。馬來西亞是一個崇尚風水的民族,所以雲頂度假村一建好,就馬上吸引了國內外的眾多遊客,沒幾年就把投資收回了。而當初的投資者林梧桐先生也因將夕日的荒山變成了今天的“聚寶盆”,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一大首富。
到了半山腰,改做纜車上山。下麵是熱帶森林,森林的下層是一片片的蕨類植物,然後是灌木叢,高高低低的樹,有的互相攀附在一起,有的孤傲地衝向雲宵。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翠巒疊嶂,而且顏色深淺各異。還不時傳來的野獸的吼叫聲,令人覺得毛骨聳然。我終於在雲霧中登上了雲頂。
雲頂賭場吸引了許多世界各地喜歡賭博的人,山頂幾乎什麼遊樂設施都有,不同等級的酒店,各種各樣的房間,總數超過9500間,是全球房間最多的酒店。當你在山腰看著雲霧繚繞的山頂時,你是絕對想不到在這好象“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與世隔絕的地方會有如此多的人。我曾參觀過全球最大的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場,到這裏亦感到無所謂了,進了賭場就分不清是哪國人了。由於小孩不能入內,我隻能先陪女兒在場外轉了一圈,然後我又獨自一人在賭場內走了一圈,發現人們都很隨意和輕鬆。尤其是老虎機嘩啦嘩啦的落幣聲,那真是一種美妙的聲音,讓人好眼饞!看來幹這事也需有勇氣。
從雲頂回來,又參觀了馬來民居。這裏的馬來民居多數都是吊腳樓,下麵用四四方方的木木頭是為了防蛇上來,由於熱蛇,有的甚至是大蟒蛇。不入能夠抬著房子躲避到安全地方
整個房子完全都是木結構,幾乎四麵都開窗,那窗有點象國內的老式細格子窗。屋內很是幹淨整潔,有的地方布置著帷幔。而屋外則是綠樹蔥蘢,鮮花爭豔。這樣的屋子,保暖、透風、幹爽、溫馨,讓人舍不得離開。屋子住有一個老婦人,一聲不響地忙碌著,那種勤勞和樸實樣子,令我無比親切。馬來婦女的衣著是非常有特色的,無論是多熱的天,她們總是著長袖長裙,用圍巾把頭裹的嚴嚴實實。一打聽,馬來人有一個不成文的對婦女的約束,女人的身體隻能屬於丈夫,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看到的。我還穿上馬來男人的服裝,拍了一張照片,享受了一下做馬來人的滋味。
從維多利亞領地向前走,是國家清真寺,造型有18尖角的寺頂,高70米尖塔,48個園頂組成,格外引人矚目。這18尖角代表馬來西亞13個州和5個伊斯蘭教戒律。按規定進入清真寺必須脫鞋,露胳膊露腿的女生要穿上清真寺專門準備的長袍,當我赤腳走進大理石砌成的正殿時,炎炎烈日下競感到絲絲涼爽。整個清真寺外型壯觀,其堅固的大理石牆,極長的遊廊,以及寺內數個光照人影的池塘,十分壯觀。清真寺內肅立了一個高高聳入藍天的石柱,據說是伊斯蘭信徒為了看星星的,我猜想該怎麼爬上去才能看到星星?我發現整座清真寺是從水中拔地而起,非常有創意。
這就是馬來西亞,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處處都體驗出創新。試問他們這種創新能動源於何處?開始我也一直不得要領,直到我認真研究其曆史後,才清楚幾個世紀來,馬來西亞人的心扉一直對外是敞開著的。正是不懈的開放,才逐步讓馬來西亞人徹底改變並吸收外來的風俗和習慣,使之與馬來生活方式相融,繼而轉換成人生創新衝動。這一點,值得中國人借鑒。
記得倫敦的海格特公墓,是馬克思長眠的地方。在馬克思的墓碑上,鐫刻著他的一句名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說話的份量以及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發展創新能力。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一個人生進步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