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湮沒輝煌——土以埃三國之行(3 / 3)

在含鹽如此高的湖中,生物無疑難以生存,現在湖中既無水產動物也無水草等植物,連湖的四周也成了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格外荒涼,也許這就是死海名字的來曆吧。

由於海水鹽分較高,人在水中至小腹部,馬上會有失重的感覺,尤如一個忽上忽下的浮筒。在湖裏遊泳,不管會不會遊,都不會墜入水中,但要按正常遊泳姿勢,則無法自如發揮。

相傳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攻打耶路撒冷時抓到幾個俘虜,軍統狄杜命令士兵給他們帶上手銬腳鐐,投進死海。可是這些俘虜不但沒有下沉,反被湖浪推向岸邊,一連幾次都是如此。狄杜以為碰上神靈,豈敢格殺,連忙赦免放人。我在水中,不小心嗆了口海水,發覺這海水帶著一種強烈苦澀味,讓人感到很惡心。我在水中大概不到十分鍾,皮膚表層就有了火辣的燙傷感,大概是海水鹽份滲入肌膚,加上烈日的燒烤,人就仿佛成為一塊鹹肉。有趣的是經過數千年日曬和蒸發後的死海,人們發現了大量沉積濃度極高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它們對維護人體水分平衡,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骨骼的生長和保持皮膚的滋潤極為有效。據說,早在古羅馬時代,埃及女王克婁巴特,古以色列國王大衛和所羅門常到此療養。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她的美容秘訣是將身體浸泡在海礦物溫泉中,讓溫泉水中的礦物質充分營養滋潤她嬌豔的肌膚。在死海,隨處可見到用死海黑泥塗抹全身的人們,莫非都是為了增進皮膚細膩和柔潤吧。

海的對岸,是約旦國家,也是一片荒涼。看不到一絲絲綠色,沒有綠色的地方就像失去了生命。在死海等於跨越了兩國,因為以色列和約旦各占死海一半。

死海一個不沉的海,讓人感到樂趣無窮。現在我們的車隊繼續往南推進,人在車裏讓太陽蒸得難受,我準備的淡水也全喝光了。以色列司機考慮到安全,他決定就近到一個叫吉麗科的地區去找淡水。很快眼前見到一座高高的山頭,山下有個小村莊,依稀長著幾棵樹。

吉麗科這個地方,地圖上我沒有找到標注。原來他現在還未取得國籍,居住的全是阿拉伯人,為世界海拔最低的一個村莊。從路邊的展示牌上我得知,該村已有一萬多年的曆史,僅有7千來人。這裏的人非常友好,免費給我們灌足了淡水,給錢也不肯收。我從袋中摸出一盒隨身帶的清涼油,那裏的人十分高興,豎起大拇指連稱“OK、OK”。

是嗬,在這沙漠深處,不毛之地,你的錢再多,也沒處用,錢在這裏也許永遠是廢紙一張。

有了水我們什麼也不怕了,連汽車的馬力也好像足了些。從黑海到紅海的路上,我們在路邊見到了無數孤獨建起的工廠,還有不少的大棚疏菜。據說這裏的人都很有錢,因為以色列國家對誌願到沙漠開墾創業的人,政府要無償配套300/0的資金。以色列流傳這樣一句話:最富有的人在沙漠中。如今我們中國已啟動了西部大開發,能否從以色列的經驗中找到可供借鑒的東西。十三

這天走得很順利,很快就找到了紅海。

在紅海的邊上,有一座叫耶拉杜的新興城市,由於時間關係,在此僅能停留一個小時,所以不能細看。據說,這兒在1949年之前還是一個貧窮的漁民村落,如今這裏成了以色列最南端的一個港口都市,也是以色列國內惟一能通往印度洋、太平洋,並擁有海水浴場和旅遊觀光的現代城市。

那美麗燦爛的海洋中,建有一座海中瞭望塔,人從塔中巨大窗口可以觀賞到海灣內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特別是海邊那些具有國際特色的商住建築,讓人讚歎不已。加之如鏡麵般的蔚藍大海的襯托,誰能說這裏是沙膜的腹地。

出耶拉杜城市不到十分鍾,即為埃及國家的領土,我在那裏辦理了出境手續。在邊境線上,還能見到與之相鄰的沙特阿拉伯國家。

埃及的奈中島與以色列接壤,介於蘇伊士灣、紅海、亞喀巴灣和地中海之間,這裏看到的與以色列沙漠是截然一樣的影像,也是赤之千裏,人煙稀少,一片沙丘。見到最多是部隊到處設卡檢查,搞得我們十分緊張。這也難怪,20年前的以色列和埃及的戰場曾在這裏發生過,埃軍對以方來的,更是格外高度警惕,以防不測。

西奈半島這一帶山勢較為奇特,山上沒有一草一木,但戰後,便馬上成了旅遊的重地,我想這裏最主要吸引人的是戰爭留下的軍事基地,另一方麵吸引人是西奈山上的奇峰怪石。還有在這裏看旭日初升,色彩斑斕,層次分明,襯托著群山異景,如入仙境,讓人歎為觀止。據說聖經故事中講到的摩西接受十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這兒還留下了眾多知名遺址和美麗的傳說。我在距離以色列不遠處的紅海邊上,見到一個叫沙特伯城堡的廢墟,可以預測這裏原有的主人曾有個光宗耀祖的輝煌曆史。顯然這片沙地不同一般。從邊境線到開羅,我們用了近十個小時的時間。一路上深深感受到了沙漠的恐怖、荒涼和神秘。

在3天以色列行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卻生存著世界最古老的民族。這裏到處荒涼,但老百姓富有,以色列人驕傲的說:我們以色列最富有的人在沙漠中。

這裏城市很小,但都具有特色,以色列人感歎地說:我們以色列一個城市,僅是北京的一條街。這裏的人看上去很凶猛,但也友好,這主要是以色列人長期經過戰火煎熬的結果。

記得19世紀末,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踏上這片土地時,對那荒蕪貧瘠的沙漠地帶極為悲哀地說:“這是一塊沒有希望的、令人沉悶的土地。”盡管中東號稱世界油庫,但以色列什麼油也沒有,礦產資源貧乏。

有一個笑話廣為流傳,說猶太人花了不少於40年的時間在沙漠中尋找去,結果卻找到這塊中東惟一沒有石油的地方。建國半世紀來,以色列成了世界上經曆戰爭最多的國家,也是經濟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在這貧瘠的土地上,競做出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對此,我百思不解。

因為我曾參加過支援西藏工作,中國莫大的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好像沒有以色列嚴酷,為什麼以色列能搶先一步呢?

在沿海公路中途停車方便時我幾次鑽進路邊的大棚溫室,見地上躺著一根根如蛇的軟管,作物根須四周留下一小圈水跡。一位以色列農工告訴我,這是以色列發明的滴灌技術。也許是因為以色列國土近三分之二是沙漠的嚴酷事實,使那裏百姓深深知道水的珍貴。

我在以色列一家商店裏,花了一點五美金才買到了一瓶礦泉水。隻有到過這裏的人,才能從滴灌技術中體會到以色列入惜水如金的精神。除大飯店外,一般民用的馬桶已廣泛采用類似飛機上的真空清潔法。在花草映日的路邊,在沙漠綠洲的作物中,可以說以色列的一草一木,都是像給人打吊針培育出來的。

最近巴以衝突的升級,除了耶路撒冷舊城之爭外,人們總是喋喋不休談論的:用土地換和平等話題,但大多數人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淡水資源是巴以衝突的焦點。

以色列建國後,為了獲得更多的水源,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爭鬥了半個世紀。目前以色列的水源,主要來自約旦河、加利利海和幾個小的水係。以色列從敘利亞手中奪占的戈蘭高地正是約旦河的發源地。巴勒斯坦認為流經約旦河西岸的水是“巴勒斯坦的水”,他們有權對自己的寶貴資源加以控製使用。以色列反駁說,自1967年以來,他們一直享用該水源的90%,他們有權繼續使用。可見,淡水成了巴以百姓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水。加上天然泉水和地下水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但地下水的開發量不可能無止境。在水源奇缺的條件下,聰明的以色列人想出了不少“開源節流”的法子。他們定出嚴格的用水規矩,全麵推行管道輸水,通過全國輸水工程綜合網絡,實現了北水南輸。

我們訪問了一位滴灌技術專家,才知道那一根根膠皮管中包含很多技術專利。像中國式的水渠灌溉,在以色列就太奢侈了。這位專家認為,除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外,多用的水全是浪費。於是,在農業灌溉上以色列創造了滴灌技術,使水利用接近百分之百,以同等的耗水量讓農業增產十多培。

此外,他們還學會廢水回收、人工降雨和鹹水淡化等法子開發利用邊際水資源,真是無孔不入、絞盡腦汁。

如今,以色列農業作物用水施肥,基本已由電腦控製,畜牧業機械化程度也很高。有一次,在路邊見到一群牛中有傳呼機聲音在叫,我忙尋找過去,發現每個牛腿上都掛著一個呼機,凡被呼到的奶牛,都會匆忙往家趕。據說這是養畜主人通過呼機,要牛回家擠奶。

今天凡是以色列農業尚未涉足的地方,還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禿嶺,讓人讀懂以色列經濟發展的艱辛,從中也提示了以色列成功的秘密。

當然這也要提醒人們,隨著進一步發展,約旦河岸國家奪水的衝突,永遠難以平息。十四

埃及同巴比倫、中國、印度一道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我在我國古書中得知,古人們把埃及的名字叫得很古怪,南寧趙汝適的地理名著《諸蕃誌》稱作“勿斯裏”,《西使記》中稱作“密乞兒”,《元史》中稱作“米西兒”或“密昔兒”,《明史》中稱作“米昔兒”。在新舊約書中譯作“伊及”,逐步譯作“埃及”。由於埃及地處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結合部,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埃及成為不同文明之間衝突、交流和融合的橋梁,加速了埃及文明興衰轉換。

昨天深夜抵達開羅。在夜色的朦朧中,隻知道開羅城區是在尼羅河岸邊。晚上我跨過尼羅河,住在河西的一家涉外賓館內。

一大早,我先選擇參觀埃及國家博物館。我想欲全麵了解古埃及文明史,追尋有價值的蹤跡,先看博物館是一條捷徑。建於1858年的館子,位於開羅市中心,它雖沒有法國盧浮宮那樣華貴的宮廷氣派,但卻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超過盧浮宮內寶藏價值。有人說,到了埃及不去國家博物館,等於沒去埃及。這裏成為中外遊客遊覽埃及曆史的最佳去處。

進門首先通過安檢,照相器材還需另付了美金才能攜帶進去。這主要是受利益驅動,另一方麵可能害怕過多燈光的閃耀,而破壞那古老的文明東西。

當初法國著名考古學家瑪利埃特,為了阻止發掘出來的埃及國寶流往國外,斷然在開羅建造這一博物館,想不到這一善意之舉,竟拯救了一個文明。

隨團人員擔心博物館內拍照的采光不佳,決定省下3美元攝影費。而我則逆道而行,想想這大老遠來趟不容易,執意將相機帶進去碰碰運氣。想不到走進去後,這座百年前修建的博物館,是一座兩層米黃色圓穹頂石砌建築,采光十分地好,不管從那個角度都是明亮如鏡。

館內一樓,展示從埃及古王國到羅馬帝國時期的文物。步人中央大廳,這裏陳列著許多大型文物精品。與廳門相對的下麵,是一尊高幾米高的拉美西斯三世與王後並列的坐像,用整塊石灰岩雕成,其頭部已頂至二樓的回廊。這座米黃色的石雕溫文豪放厚重,法老歡悅仁慈的神情,活靈活現,王後把可愛的圓臉深藏在披肩發辮中,留下了永恒的嫵媚和微笑。

大廳正中有一個十幾平方米的玻璃罩,是一幅臥地的古王朝壁畫切片,藍色的水波紋襯托出紙草、蓮花和野鴨等,再現了上千年前尼羅河畔的誘人景色。在廳的一側,我見到了埃及一塊有文字記載的石碑,約有5000多年的曆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由此文字向前推算,在這之前埃及文明已相當發達了。

盡管法老時期的許多建築物分散在全國各地,但通過博物館收集保存的圓柱、葬室、石棺、浮雕等,更是格外引人注目,凡讀過世界美術史的人,都能從這裏看到許多人類早期藝術代表作的原體。

展館二樓,主要展出史前和原始朝代的各種藝術品、紙草以及首飾品等。特別引人的是一些被完整地從古墓發掘的文物,我在一位僅活到19歲的國王圖坦卡蒙的隨葬品前,見到純黃金麵罩、黃金棺材、黃金寶座及生前所使用的器皿和家具,其極為精致的造型,令人對埃及人的高超藝術所折服。尤其是圖坦卡蒙木乃伊頭部的黃金麵罩,是用金板依據國王生前容貌打造,鑲滿紅寶石,額上還塑有象征上下埃及統治者的兀鷹和眼鏡蛇。目睹這一件件燦爛輝煌的裝飾品,不禁想起古埃及法老的財產豐富和權力的頂峰。

二樓東南角是木乃伊陳列室,安裝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溫度控製器,在這裏我見到了埃及曆代法老及其後妃們的木乃伊。在11副與法老墓自然環境類似的水晶棺材中,安然存放著11具木乃伊,他們身裹亞麻布,雙臂交叉放在胸前皮膚和毛發清晰如故,容貌與常人無多大區別,給人以深沉的滄桑感。

最近我看了美國《木乃伊》電影,算是彌補了想象空間。這部片子講述了一個木乃伊在現代複活的恐怖故事,那流沙滾滾,凹凸之間,沙地上突然展現出木乃伊生前的巨大麵像,張嘴吼叫,直欲轉世,讓人震驚。木乃伊係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幹屍,它包括和動物的幹屍,其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羅河畔,過著自耕自織的田園生活,他們想象生命是由軀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人死後靈魂可升天,但仍不時到墓裏探望軀體,隻要屍體保存完好,靈魂就會認出它,重返軀體,死者因而複生。

現在倒好,曆代法老及後妃被請到館中,他們的靈魂依附著軀體,博物館仿佛成了一個永遠的皇宮。十五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觀之首,被譽為“人類所曾經創造的最偉大的紀念物”。

它位於尼羅河的西岸的吉薩高地,在古埃及人的心中,尼羅河東岸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是生命的源頭,而太陽西落的西岸是超度亡靈的西方極樂世界。

這裏有三座大小差不多的金字塔,成為埃及的象征。去年3月3日淩晨3時美國福克斯電視台和埃及金字塔區文物局合作進行了一場“世紀末的直播”,介紹了3座古墓初次發掘和一座王後金字塔重新開啟過程,當時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獲得泛亞地區獨家中文轉播權。盡管這一前所未有的直播帶有濃厚的商業炒作味,但仍在國際上產生轟動效應,激起了人們對金字塔的向往。香港鳳凰台年底即派出“千禧之旅”隊。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我對金字塔的興趣,與日倍增。

盛夏的中午,吉薩酷熱難熬,為了早點見到自己夢寐以求的金字塔,我頂著45度以上的高溫,去朝拜這一世界奇觀。

金字塔,阿拉伯文意為“方錐體”,是一種方底、尖頂的石砌建築,從四麵望去都呈等腰三角形,酷似漢字的“金”,故被形象地譯作金字塔。它是古埃及法老為自己及王後建造的陵墓。那時,最早的墓是沙地上挖一個坑,埋下屍體,再堆成一個沙丘,圍些石頭,以防沙土流失,這與我國的土葬幾乎無兩樣。

後來,墓穴逐漸擴大,四周砌起磚牆,蓋上木頂或磚拱頂。外形像一隻方凳子。直至古埃及第三王朝時期,法老的欲望陡增,他們死後的陵墓也必須氣派威嚴,於是與眾不同的金字塔脫穎而出。吉薩區內這三座塔,是埃及第4王朝的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祖孫三代帝王所建,周圍又有很多細小的金字塔、廟宇以及一些貴族的墳墓相伴。

千百年來,金字塔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四方遊人。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來此造訪,將所見所聞寫成傳世之作《曆史》;畢達哥拉斯從金字塔造型得到啟迪,回國後用溫室成就這門學問的鼻祖;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蓬到此後,馬上寫出了一本《地理學》鴻篇巨著;拿破侖遠征開羅,就此成了顯赫一時的時代英雄……

我把自己熟悉的幾位人物推出來,以此說明金字塔的魅力和影響。金字塔的確雄偉壯觀,我站在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聽人說它是發動了30多萬人的勞役大軍,花了20多年才修成。我繞塔一周,花費半個小時。那幾噸重的石塊,有人統計塔體石塊共用了230萬塊。

我弄不懂,二千多年的前,先民們是如何將這些巨石堆造的,靠人的力量肯定無濟於事,還需靠人高超的智慧能量釋放,才會做出這一驚天動地的事。

法老們為了保護自己,最害怕的是珍貴的陪葬品被人盜走,甚至使木乃伊遭受破壞,靈魂將永久地喪失安居之地。因而法老王們為了保障死後舒適的生活,遂以巨大的石材來鎮住自己的墳墓,命人於其中建造迷宮及陷阱,以防不測。多虧埃及有眾多的石材供法老們享用,才有了今日金字塔的輝煌。

我從胡夫金字塔的北入口進入塔中,沿著低矮的隧道前行數十米,才進入金字塔原來的坡狀隧道找到第一間石室,說是王妃殯室,但室內空無一物。由此室折回水平通道的起點,通道與上坡甬道的交叉處有一口很深豎井,據傳護靈者由此撤出金字塔。

從通道彎腰往上,眼前豁然開朗,進入一間坡狀大走廊,為墓室的大堂,氣勢十分非凡,是所有金字塔內最壯觀的建築。由大廊通過一個短矮通道和一間暗室,最後終於來到金字塔的核心區域——胡夫殯宮。直到這裏,我才伸直了腰,長舒了一口氣。遺憾室內無任何陳設,甚至連四壁也沒有任何裝飾。在這數千年沒有陽光的世界中,一切都顯得陰晦沉重。

不過,法老們的靈魂僅在墓中度過短暫的逍遙歲月。事實上,任何的迷宮或陷阱,都無法防範盜墓者的入侵。我在胡夫金字塔內,僅見到一具有缺口的深褐色大理石棺,顯然被人敲掉了一塊,棺蓋也不知去向。據說胡夫法老的木乃伊曾安放在這具石棺中,周圍聚滿陪葬珍品。安葬法老後,金字塔的建築者們即封閉通道,使 人無法進入墓室,並采取了各種嚴密的措施,看來最終還是無法防止盜墓者。金字塔內早已洗劫一空,連法老的木乃伊也不知下落。於是後來的法老王被迫離開吉薩,在一個無邊無際的沙漠中建立帝王穀,至今人們也未能找到他們靈魂的安息之處。

從陡峭的金字塔階梯走出,我留下了無盡的失望和遺憾。在塔上我放眼四望,那些屬於國王隨從的墓塚小型金字塔,也一個個隨著時間的打磨而慢慢開始消亡,再也無人繼續服侍國王了。

更讓在冥界人心痛的是,那金字塔的塊石,已開始一塊一塊從塔上滾落下來,讓地麵成了一個亂石場,如此發展下去,另說遊客,就連掃墓的人也無法進出了。往日金字塔的輝煌,也開始被湮沒。為了能拍好金字塔照片,我趕到撒哈拉大沙漠的邊緣,從熱浪滾滾的沙丘製高點上,遠眺著三個金字塔,已無在近處那樣淒涼和悲傷,它還是顯得那麼雄偉,那麼神聖,放射出耀眼的金光。

這讓我想起拿破侖的一句名言:“5000年的時間從金字塔的頂端俯視著你”。站在輝煌的金字塔下,人如沙粒之於空間那樣而顯得如此渺小。十六

在吉薩金字塔旁,有一尊巨大的守護神,那就是舉世聞名的斯芬克司獅身人麵像。

據說,斯芬克司希臘人為埃及人取的名,因為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斯芬克司怪獸,長著美女的頭,獅子的身軀,老鷹的雙翅。它生性殘暴,從智慧女神那裏學到許多謎語,守候在路口要過往行人猜謎語,猜不中者就被它吃掉。這是一個著名的謎語,兒時就聽人講過:早上用4條腿走路,中午用2條腿走路,晚上用3條腿走路,打一動物。由於許多人猜不出謎底而被吃掉。

4600多年的巨大石雕,恐怕算是世界上最年老的雕像。傳說卡夫拉法老為使本人的形象萬古流傳,下令能工巧匠為他雕像,利用一塊露出地麵的巨岩雕鑿成寬48.8米、高21.3米、身體像獅子、頭部仿國王麵目的巨像。

獅子在古埃及,是力的象征,無論東西方,人們都喜歡用它來作為守護神。可惜這尊獅身人麵像,最終沒有能守護住國王的陵墓,反倒眼睜睜目睹了盜墓者的瘋狂。

當我靠近守護神,已被風化的斯芬克司獅身人麵像麵目全非,莫非是它對被淘空的金字塔,留下愧對國王的悲傷,以淚洗辱。這一守護神旁,我還突然聽到陣陣石頭爆裂的響聲,據說這是沙漠地區晝夜濕差懸殊,白天暴曬,夜晚冰冷,熱脹冷縮使雕像表麵鹽分溶解與結晶過程加速,有時便有石塊片脫落,其實,我想這不僅僅是物理現象,更主要的是精神上長度空虛了的守護神,守著幾座空空如也的金字塔,他活著還有什麼價值,聽那爆裂的石聲音,分明是斯芬克司獅身人麵像對世人的歎息。

獅身人麵像的前麵是一個寺院,說是卡夫拉金字塔的參平年殿,現在還有鋪石材的參道遺跡。那些亂七八糟石塊和巨石柱,成了遺址中惟一的幸存者,它們向後人訴說古埃及的曆史與滄桑。

小商小販們在遊客中穿來穿去,發著守護神的財。就連那些看守的軍人,當我在攝像時,他們也會用隨下的手指劃著,意思來張合影。這我當然求之不得,因為我也曾是軍人,當我與異國軍人在一起,頓感無比榮光。就當他們中的一人幫我按下快門時,站我身邊的軍人,嘟噥著討起小費。這時我好像被人愚弄了,但麵對荷槍實彈的哨兵們,我豈敢反抗。我老老實實地掏出三個美金,以求安寧。哨兵們一人得了一美金後,又開始一動不動地守護在金字塔旁。他們的舉動給了我啟示:怪不得金字塔全被掏空,不就是傷在這些明是守護實是分贓的哨兵手上嗎?

若長期以往,要不了幾日,這座多災多難的世界奇跡也會變成一片廢墟。我在歎息中呐喊,快救救斯芬克司的危運。十七

從開羅往北走,人就像掉進沙鍋中,看不到一絲綠蔭,幾個小時的行程,人的生命都覺得失去了價值。不知什麼時候,直至眼前突然跳出一片藍色的海洋,一座沙漠綠洲城市,靜靜地聳立在海的邊上。

這海是溝通歐、亞、非3洲的地中海。這城是埃及最大濱海城市——亞曆山大。這是以一個國王名字命名的城市,曾作過一代王朝的首都。當時它是地中海和東方各國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著全世界的商人、學者和詩人。

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特色的是它的濱海大道,馬路沿海灘東西有數十公裏,人們在海濱衝浪消暑,那沿沙灘支撐起的一個個遮陽傘,成了一片五彩繽紛的世界。沿海的馬路另一側,一幢幢歐式風格的建築,臨海而立,日日夜夜聆聽海的濤聲,成了人們避暑的天堂。

走到這條道的東端,可以見到一個由高高的院牆圍住,亞熱帶的棕櫚和椰樹迎風搖曳著,幽靜的小徑穿行在奇花異草的花圃之中,掩映一座座歐式宮殿。這就是當年紅極一時埃及末代國王的“夏宮”。此宮麵對浩瀚的大海,背倚波光掩映小湖,景色絕佳,環境優美。宮內陳設無比奢侈,一應俱全。但夏宮成了埃及曆史一個時代的終結。

驅車離開夏官,向城市西南方向駛去,進入老城區,尾隨著轟隆隆的有軌電車,在石砌馬路上慢慢蠕動,一會兒來到一座高牆門院內,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一根巨大的擎天柱映入眼簾,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龐貝柱,為亞曆山大城的市徽。沿著右側小道.拾階而上,隻見它直插雲霄。我繞柱一周,發現它是由一整塊紅色花崗石鑿成,約有二三十米高,飾有爵床花圖案。相傳,亞曆山大建城便是從這兒開始的。在石柱的四周,到處被人開挖,到處溝坑累累,斷牆殘壁一片,誰也弄不清它們的曆史,惟獨龐貝柱巍然挺拔,讓人驚歎不已。

最讓我不忘的是,在亞曆山大我找到了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法羅斯燈塔遺址。從一張圖上我看到,燈塔共4層,底層是四方形的塔基,第二層塔樓是八角形,第三層為園柱形塔廊,頂層是燈塔主層,立著一尊海神雕像,手托銅盤,以銅盤內燃燒木柴薪炭發出的熊熊火光照明,並在銅盤一旁設置銅鏡增強反射作用。

亞曆山大燈塔是公元2000多年前建成的,一千多年前一場大地震中,燈塔遭到徹底的毀滅,如今星移鬥轉,人們已難尋它的蹤跡,但曆史的回聲卻在人們心中久久回蕩。

燈塔所在的小島叫法羅斯島,一個怪怪的名字,此後歐洲就用這個名字來表示燈塔和航標,可見這座燈塔是多麼有名氣。十八

中午,參與開羅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個公務活動,下午我們即告別埃及赴土耳其準備回國。

在埃及,我感覺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國家。古老而神秘的文明曆史,就像一個不落的太陽,永放光芒。因為這裏有金字塔的雄偉壯觀、獅身人麵像的威嚴奇特、龐貝柱的擎天立地、盧克索神廟的精美絕倫、羅斯島燈塔的天下奇觀……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大地上,石頭變成了金沙土地變成了荒漠,大海冒出了鹽花,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並沒有擋住埃及躋身於世界4大文明古國之中,因為在這裏人們用石頭壘起驚天地的金字塔,用土地種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造紙材料——紙莎草,用大海澆灌出美麗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

正是這些獨特的古老文化,開拓了整個世界曆史的黎明,因而有人說:埃及的旅遊如今已成為一個“會下金蛋的母雞”。

金字塔、金色的沙漠、金頂的清真寺……埃及成了一個無金不成國的地方。

由於來時買的回程票,這樣票價可以便宜些,所以我們還得回到土耳其乘機回國。

到土耳其後,回國時間可以擠一擠,就決定偷閑前往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茲密爾。從伊斯坦布爾到伊茲密爾空中飛行約1小時,這裏位於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通。本應很漂亮的海灣,因海水汙染十分嚴重,使得伊茲密爾城市身價大跌。

周日這天,我趕到伊茲密爾發現全城打烊,唱起空城記。一打聽,伊茲密爾的人因討厭汙染的海灣,舉家都趕到70公裏以外的地中海度周末。據說現在許多有錢的人,已開始遷移,伊茲密爾的未來,前景無疑暗淡。

在這裏,我參觀了土耳其最負盛名的曆史遺跡——埃菲蘇斯遺跡。汽車沿山盤旋而上,先來到盤踞在山頭上的聖母教堂。此地為當初聖母避難的故居,屋子低矮破小,比一般民居還差,可見當初聖母生活的苦難。我來到聖母瑪利亞供台前,捐了10元人民幣,然後點上一根白燭。那細小的白燭流著白淚,火焰小得讓人感到悲哀。

在聖母屋簷下,流淌著不盡的山泉,說是聖水,仿佛倒像從聖母身上流出的乳汁。我低著頭大口大口吮著,還雙手捧水洗了一把臉,並向上帝祈禱明天。

離聖母故居不遠處,在一個銷售工藝品的貨亭子裏,我見到美國總統克林頓和他的女兒在此購物的照片。一打聽,才知是兩年前克林頓到土耳其訪問時,曾專門跑到此地朝聖。

一個大國總統都能如此虔誠,作為一般百姓還有什麼放不下架子的。從山頭下來,我說我是無論如何不坐車了。我堅持走下去,以表朝聖的誠意。走到半山腰,我見到奧地利捐贈的一座神聖的瑪利亞塑像。聽說原塑像被偷藏在奧國的博物館中,他們為回報土耳其送來了一個複製品,不知這是什麼邏輯。

我獨自走到山腳下,眼前突然出現了一片近似我國園明園遺址的地方,從那立著的標牌上,我知道了這是2000多年前的一個舊城遺址。

那倒塌的城門,那斷裂的石柱,那窯洞的民居,更讓人驚訝的是在2000年前這裏就有了雄偉的露天劇院,我看比現在的許多先進的建築還雄偉。這座舊城址,有精美絕倫的圖書館,有柱子林立寬敞筆直的水泥馬路,有布局絕妙而廣闊博大的廣場,還有一片由玻璃房覆蓋待開發的舊城,據說由美國等地的專家在此挖掘,大概還需幾十年時間吧。

整個舊城,沿著山腳,蜿蜒向前延伸,十分壯觀。

最讓我不理解的是在城市發展的盡頭,矗立著一所瑪利亞聖母教堂。那窯洞的拱門還在遺址中艱難地挺立,我鑽進去發現,教堂內聖母洗禮用的一口水池,完好無損保留著,有人說這是當今土耳其浴發展的雛形。

也就是說,城市一頭連著聖母故居,另一頭係著聖母教堂,仿佛這座城市就是為聖母所建造的,當然現在還待有人作出結論,但我走過之後,有此想法,要不原來舊城的人搬到那裏去了呢?他們為何放棄如此美麗的家園而遠走它鄉呢?這些都是一個謎。

不可否認,整個伊茲密爾汙染的源頭如不抓緊治理,未來或數百年之後整座伊茲密爾城,難逃埃菲蘇斯遺址的命運。因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月亮神,現在城內僅留下一個舊址,那個高大雄偉的月亮神柱已斷成幾段,僅剩下幾米高。月亮神殿已無人知曉,所謂的奇觀,僅成了美麗的傳說。

作為後生,走過伊茲密爾之後,已很難找到往日的輝煌,以及海濱城市的雄渾的氣派。相反給人更多的是憂愁、歎息和失望。

教徒們告訴我,聖母和耶穌是一個世紀有一個輪回。新的一個世紀開始了,如果聖母和耶穌能重邁人間的話,也許伊茲密爾會從廢墟中走出來。

可是,人走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得知,真正的聖母和耶穌都葬身在那裏,假如她們能轉世的話,也不可能遠涉重洋,再行如此苦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