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湮沒輝煌——土以埃三國之行(2 / 3)

數百米外,是苦難之路相連的耶穌聖墓大教堂,基督徒們背負著十字架,和著管風琴唱頌讚美詩的歌聲,飄出教堂,彙入古城的上空。

耶路撒冷,這狹小的空間,被世界三大宗教號稱為自己的聖地。但這些喚拜聲、祈禱聲、聖歌聲,千百年環繞在耶路撒冷上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始終沒有在聖徒心中和諧過。

我從《聖經》上找到,耶路撒冷建於公元前2000年,當先驅亞伯拉罕與正義之神會麵時,創建了這座城市。無數的征服者曾在這裏留下足跡,耶路撒冷也先後被命名為:尤裏撤冷、撒冷、錫安山、大衛之城、獅神之城等。據史載,耶城曾18次被夷為平地,卻又一次次在廢墟上得以重建,備受尊崇,隻可惜這第一座“和平之城”早已無跡可尋。

希伯來人是第二個建設耶城的民族。在1800年前他們的先祖亞拉伯罕率其渡河來到迦南之地,迦南人送其名“希伯來”,意即“渡河”者。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據稱力大無比,曾與神摔跤角力,而受神賜名“以色列”,故其後裔又稱為以色列人。公元前17世紀,為逃避饑荒,雅各率12個兒子舉家南遷至尼羅河三角洲。已有兩千年文明曆史的埃及人向其傳授農、工技藝並使其為奴。400年後,以色列人在領袖摩西率領下逃離埃及,輾轉西奈沙漠40年,曆盡磨難,返回迦南。記錄這段曆史的《聖經·出埃及記》至今是猶太人必讀的曆史,每年慶祝逾越節、戒律節和住棚節亦是紀念這一時期的事件。

希伯來人正式建都耶路撒冷,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能征善戰又多才多藝的大衛王將希伯來之國建成了一個強盛的君主國。他大興土木,在耶城修建了豪華的宮殿和祭祀上帝的聖壇。大衛之子所羅門繼位後,更將耶城建成繁華都市,並動用20萬人,耗時七載,在莫瑞阿山上聖壇之地建起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耶和華聖殿,史稱“第一聖殿”。殿內安放著猶太教神的“約櫃”即在一個大木櫃中藏有耶和華與猶太人所訂立的聖約“摩西十誡”,這些聖約被鐫刻在10塊石板上。四方的猶太教徒都到這裏來獻祭朝拜。耶路撒冷從此成為猶太人民族精神與宗教信仰的中心。

自大衛王至所羅門王時期,是猶太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曆史鼎盛時期。據說,第一聖殿坐西朝東,長77米,高33米,寬2米。外形宏偉壯麗,裏麵金碧輝煌,精致豪華。聖殿的房梁、天花板、地板全部用黎巴嫩香柏木和金子鑲嵌,雕刻著造型奇特的圖案。殿內的香案、祭壇和大燭台等器物,多用純金、白銀和青銅製作,顯著王國的氣派。

第一聖殿的曆史持續了400年。當新巴比倫帝國的尼布甲尼撒王把疆土西擴至地中海沿岸,耶路撒冷遭到了浩劫:聖殿被燒毀,城垣夷為平地,約櫃遺失,王國上層和富有的工匠及熟練技工被催趕到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直到巴比倫被子波斯國王派人征服,猶太人才被允許返回耶路撒冷,在第一聖殿基礎上建造第二聖殿,加固耶路撒冷城牆,恢複宗教生活。

而馬其頓亞曆山大帝國征服波斯帝國後,耶城又被強行希臘化近兩個世紀,成千上萬猶太居民被殺戮、聖殿被褻瀆,結果激起猶太人反抗,推翻了希臘的統治,建立了獨立的猶太馬卡比之國,又稱哈斯蒙尼王朝。他們潔淨了聖殿,恢複了日常的祭祀活動。後來的猶太人為紀念這一事件,每年都舉行慶祝活動,即“哈努卡節”,又稱淨殿節。

公元前一世紀,希臘的鼎盛之光黯然失色,耶路撒冷被劃進了羅馬帝國的版圖,羅馬人任命希律為猶地亞國王。希律為取得猶太臣民的信任和支持,下令擴建和重修聖殿,曆時84年方告竣工。其規模和氣派更勝過第一聖殿,成為那個時代最輝煌的建築物之一。

到耶路撒冷爆發了猶太人反對羅馬統治的最大一次起義,羅馬帝國派出皇太子提圖斯親自東征耶路撒冷,希律王修建的華麗聖殿化為焦土,100萬猶太人遭殺戮,其餘猶太人被擄為奴,或被逐出家園。猶太人傳說,羅馬人焚毀聖殿後,有6位天使飛臨,坐在殘牆上痛哭,淚水滲入石縫,使牆變得堅固無比,永世不倒,這就是那段西牆。十

基督教徒相信,耶穌和他的門徒進最後晚餐之處的錫安山頂。我記得著名的畫家達芬奇,曾畫過一張世上極其珍貴的“最後晚餐”名畫,在耶路撒冷舊街西南角,我找到了基督教信仰中最具戲劇色彩的聖母“最後的晚餐”的發生地點。

中世紀,十字軍為紀念“最後晚餐”,在山上建起了一座華麗的特式教堂。後來,穆斯林占領耶路撒冷,將教堂改為清真寺,在上麵加了一個尖塔和祈禱用的壁龕。現在,教堂已恢複原來的功能,但伊斯蘭教留下的痕跡仍清晰可見,這座擁有優美尖頂拱柱的大廳傳說是聖靈顯現的地方。有人告訴我,教堂的地下室有一尊瑪利亞的雕像,她身著長袍,雙手疊於胸前,神態安祥地仰臥於床。可惜我沒能見到。

當達芬奇向世人展示出他那幅不朽之作時,其實他並未到過耶路撒冷。達芬奇憑自身的靈感,也許這是一種聖靈在他身上的顯現,才有了他筆下那幅傳世之作。

穿過聖墓門前狹小擁擠的巷道,我來到了令人眩目的陽光地帶,見到了一座帶有圍牆的大廣場,方圓數百米,地麵全由水泥鋪砌著。眾多警察在遠遠窺視著。在廣場的正前方,一堵高大顯眼的灰白石塊壘起的牆,幾支荊棘從石縫中探出頭,鮮活地蔓延著,給這牆帶來了幾分活力。原來這便是著名的哭牆,是全世界猶太人的拜禮地,也是猶太民族信仰的象征。哭牆曾是猶太王國第二聖殿圍牆的一部分,羅馬人在毀城時為了保存獲勝的證據故意留下的。

殘存的西牆,成了猶太人民族不滅的象征。羅馬統治時期,猶太人除每年哀悼聖殿被毀的那一天外,一概不得進入耶路撒冷。但猶太教徒不論流浪到哪裏,始終相信總有一天會返回耶路撒冷。每逢宗教節日,猶太教徒都會聚集在西牆下,舉行儀式、誦經、祈禱和哭泣,以緬懷先人和追憶千百萬年來猶太民族所遭受的苦難。

之所以叫哭牆,是因為猶太人在漫長的流浪生涯之中,每年僅能回到此地二次哭泣他們被戰爭破壞的舊城。在將近2000年的猶太人流浪時代裏,無論世界那一個角落的他們,胸中都執著歸鄉的希望,總是朝著這座牆的方向祈禱膜拜,據說每月的第九日,無數的人們擁到這座牆前,依照正教教規男女別席的規定集合祈禱。我不知道教規,隻顧埋頭尋找可拍照的鏡頭,聽有人呼“男左女右”,才知自己走錯了方向。走到男席地,看守還要我戴帽進去,令人哭笑不得。

哭牆前擠滿了黑壓一片的信徒,他們幾乎每人手上都捧有一本《聖經》,在默默地誦著,念完一段,便用嘴親吻牆石。有些猶太教徒一襲黑衣,頭戴高聳的黑禮帽,兩鬢編如麻花狀的長須和不苟言笑的神態,看上去有些異樣。我見人們與這巨牆溝通祈禱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流行的一種是,在巨壁石塊的縫隙中,塞入祈禱的紙張。紙上寫什麼,別人弄不清楚,猶太人說這是寄給上帝的密信,牆成了一個傳遞信息的“郵局”。據說,這樣上帝就可以知道你的心願。

聽說以色列國家電話公司有一項特殊的“貝載克”服務,幫助那些不能到西牆來的人將給上帝的口信塞人西牆。天已暗下來,我見一些教徒乃將臉手緊緊地貼在哭牆上。在猶太人的苦難記憶中,在他們的生命曆程中,耶路撒冷屬於他們。所以耶路撒冷市長奧爾默特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任何一個猶太人、總理或普通人,都不會同意放棄猶太人對耶路撒冷的主權”。

這堵四、五十米長的哭牆,無法令人至疑,傾訴那悠久傷痛的曆史。我見簇擁的信徒中,各個年齡段的均有,隻是穿戴不一。有的信徒一身黑衣,頭戴寬邊黑圓帽,蓄著長胡須。有的信徒穿較普通的衣著,但頭上頂著一頂白色小圓帽。後向人打聽才知道:黑衣黑帽屬正宗猶太教徒,他們嚴守猶太法典,全盤按戒律進行宗教活動和生活起居。而那些穿著普通的教徒,可分兩類:一類屬保守派,遵守猶太法典,但在服飾和生活上不拘泥;另一類屬改革派,他們要改革猶太法典許多不合理的內容,以適應現代社會。

突然,我的身後傳來歌聲,回頭一看,是猶太人為滿13歲的男孩子做“成人禮”,調子十分激昂和歡快。

於是,哭聲、歌聲、誦經聲、歎息聲、人潮聲全都集於牆下,一個民族在這裏向上帝發泄著千年的訴說。

二千年來,猶太人麵對哭牆,期盼著盡快結束流浪的生活,盡早回到先祖的地方重整家園。在這久遠離家的千年歲月,這也使我弄清了朝聖的猶太人,為什麼在禱告詞的最後總要喊上一句:“明年在耶路撒冷見”的那片癡情。

我說,哀哉。主耶和華啊,你真是大大地欺瞞了這百姓和耶路撒冷,你們必得平安。其實刀劍及性命了。

那時必有話對這百姓和耶路撒冷說,有一陣熱風從曠野淨光的高處向我的眾民刮來,不是為簸揚,也不是為了揚淨……

看哪,仇敵必如雲上來。他的戰車如旋風,他的馬匹比鷹更快。我們有禍了,我們敗落了。

耶路撒冷啊,你當洗去心中的惡,使你可以得救。惡念存在你心裏要到幾時呢。

今天他們終於實現了歸鄉的夢,我從一位留學生口中得知,目前每年國外猶太人,至少有80億美金捐給以色列搞發展,他們已把一個遍地沙漠戈壁的國家,躋身到世界較富強的國度中,讓人驚歎不已。十一

我在猶太人哭牆的邊上,見到一條苦難之路,這是耶蘇被羅馬人逮捕之後,背著十字架走向犧牲和複活的路。

《聖經》記載,耶穌30歲時開始在這裏傳播“新教義”,他收授門徒宣揚“天國的福音”,並為貧苦百姓治病。他的活動受到當時統治者的仇視。那一年,耶穌被其門徒猶大的出賣,在城郊的米斯馬尼花園讓敵人抓獲,被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釘死在城中的“各各他”高地的一個十字架上。傳說耶穌死後3天從墳墓中複活,多次向其門徒顯現,然後升入天國。

基督教徒把他們對耶路撒冷的深深眷戀,永遠銘刻在《聖經·耶利米書》中。因為耶穌是從這裏出生、傳教、遇難和複活的。

走到生命盡頭的耶穌,最後到聖墓教堂找到了歸屬。一條陡險的階梯,把我帶進教堂禮拜堂中,見到耶穌被剝下衣裳的位置,及耶穌被釘於十字架的地點,一張悲痛愛子臨終的聖母瑪利亞像,讓人一陣心酸。

在一塊嗇薇色的大理石板前,我停了下來,見是耶穌從十字架上倒下後,屍體停放的地方。據說耶穌被埋葬前,這裏曾灌滿沉香、沒藥及聖母瑪利亞的淚水……

據說,海倫娜太後巡遊至耶路撒冷時,因發現了耶穌殉難的十字架和墓地,於是下令修建了一座教堂,後人稱為聖墓大教堂,又稱複活教堂,是基督教徒最神聖的參拜處。聖墓大教堂幾度被毀,又多次重建。最後一次大破壞是1808年的一場大火,幾乎全都焚毀。當時西方世界由於拿破倫戰爭無暇顧及教堂的重建,希臘東正教覺得到了教堂的控製權,但幾個教派意見不一,使重修工作至今沒有竣工。

現在的教堂成長方形格局,正門門楣上原來雕刻著反映最後的晚餐、耶穌行神跡、耶穌騎著驢進耶路撒冷等宗教故事的大理石浮雕,現都收藏在洛克菲勒博物館內。殿中遍布大量傳說的聖跡:教堂內靠近大門處,被無數教徒摩挲親吻的一塊長形膏油石,是耶穌死後停放屍體的地方,瑪利亞在此抱著死去的兒子悲痛欲絕;一處有許多盞吊燈與燭光包圍的十字架上,釘著耶穌的塑像,這是耶穌遇難之處;圓形大廳中央建有一個圓頂建築,這是耶穌的墓穴。聖墓分兩間小室,一間稱天使教堂,內置一張石凳。據《聖經》記載,耶穌被安葬後的第三天清晨,瑪利亞等三位婦女來到墓前,一位天使忽然降臨她們麵前,將墓門口的大石挪開,對她們說:他已經複活了。另一間是個很小的墓室,墓室上方有象征複活的浮雕,43盞長明燈日夜不滅。

雖然基徒教會強調的是作為天堂的耶路撒冷而不是世俗的耶路撒冷,但是,在新約全書上提到的一些關於耶穌業績和經受磨難的地方,一直吸引著朝覲者和虔誠的信徒們前去觀光。現在,每年複活節前後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都要抬著巨大的十字架,從城外的米斯馬尼教堂沿著“苦路”走到聖墓大教堂,舉行儀式。平時每星期五下午3點,方濟會士們也要走過“苦路”,那天我剛好碰上他們頃懷耶穌為人類蒙受苦難的濟世之舉。

我不信教,但在聖墓教堂這一格外神聖的地方,它融曆史與傳說,結合民間信仰及教義,不可置疑地,我心中留下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

我是沿著一條“苦難之路”走進耶路撒冷舊城的,這裏記錄了耶穌背負十字架走向刑場的情景。目前我所知的路線,隻能說類似當時耶穌經過的一條小巷,城內大約有九站,驗證了中國“九九歸一”的說法,對耶穌來說則是九九歸“天”。

“苦路”第一站是彼拉多判處耶穌死刑的地方,被稱為“執行法庭”,現在那裏是穆斯林歐烏亞學院;第二站是耶穌被羅馬士兵鞭笞的地方,意大利人在這裏修建起一座“鞭打教堂”,教堂內有耶穌鞭笞的圖案;第三站是耶穌被沉重的十字架壓倒的地方,現在是一座亞美尼亞教堂;第四站是亞美尼亞的“聖母痙教堂”,相傳聖母瑪利亞在此眼睜睜看著獨生子背負十字架從身邊走過,肝腸寸斷;第五站有一座古利奈人西蒙教堂,我站在門前留了一個影。傳說耶穌在這裏被十字架壓倒後實在沒有力氣了,士兵們就強迫一個路過的古利奈人替耶穌背十字架到刑場;第六站有一座為紀念聖維洛尼卡而建的亞美尼亞教堂,傳說耶穌行至此處,一位勇敢的婦女從旁觀的人群中走出來,為耶穌擦去臉上的血跡和塵垢,耶穌的影像也留在了她的那塊頭巾上,人們稱這位不知名的婦女“維洛尼卡”,意為“真正的相似”;第七站在“苦路”與阿拉伯集市的交彙處,一根柱子上標有羅馬數字7,這是耶穌第二次摔倒之處;第八站的標誌是一麵石牆上的小的拉丁十字架浮雕,上有銘文NIKA,意為耶穌基督勝利,耶穌曾在這裏對幾個為他痛哭的婦女說:耶路撒冷的女兒們,不要為我哭泣,要為你們自己和孩子們哭泣;第九站在聖墓大教堂東邊的一個院子裏,耶穌在這裏第三次摔倒,最後耶穌被剝去衣服處、釘上十字架處、遇難處、停屍石、墓穴等都集中在聖墓大教堂內。

在上世紀之初至十字軍東征時代。耶路撒冷一直在基督教徒管轄之下。這裏建立了大大小小許多教堂、修道院和教會學校,分別屬於基督教各派。各派教堂的建築風格迥異。基督教《聖經》中提到的橄欖山、米斯馬尼花園、最後晚餐的遺址,以及苦路上的基督受難處,都是教徒們參拜的地方。

基督教在經曆了若幹世紀的分裂和改革後,現在已不是中世紀意義上的教會了,而且早已分裂成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新教等好幾個獨立的教派。這種分化也反映到了聖墓教堂中。教堂現被隔成若幹大廳,不同教派各有祭祀的偶像,耶穌聖墓在居中最高的大廳內,這大概是各教派都尊崇的地方。大廳的頂部布滿了架子,上層窗子外還擺著一隻木梯,使人誤以為教堂在翻修,而實際上,此架子已搭了200多年,各教派因在如何裝修問題上爭執不下,致使工程擱置至今。不過這種爭論,隻限於教會上層,與普通教徒無關。

基督教徒對新的耶路撒冷之爭,他們不再是主角,但也不是配角。1萬多個基督教徒,穿梭在猶太人和穆斯林之中,望著他們的主曾經磨難的聖地,祈禱刀槍不要傷害自己,給基督一片安寧。

阿拉伯人把耶路撒冷稱做“古德斯”,意即穆斯林的聖城,是伊斯蘭教中次於麥加、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所以阿拉伯並不是沒有在這片土地上居住的理由。

相傳,619年即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9年後的一天夜裏,他被天使伽百利喚醒,跨上一匹麵如女子、身展兩翼、尾如孑L雀銀灰色飛馬,至耶路撒冷。他將馬拴在西牆邊,因此西牆被穆斯林稱做“飛馬牆”,然後從聖殿遺址踩著一塊巨石升上七重天,聆聽真主安拉的祝福和啟示。在黎明前,天馬又把他送回麥加。從那時起,穆罕默德指示把耶路撒冷定為穆斯林朝拜的方向。

穆罕默德這樣讚美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選擇。在這裏是他選中的仆人。世界從這裏展開,並將如同一幅卷軸從這裏收起。降落在耶路撒冷的露珠可以醫治百病,因為它是來自天國的花園。”

耶路撒冷最著名的伊斯蘭聖地,是岩石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我站在廣場南麵大衛王宮的遺址,可看到西牆後聖殿遺址上金碧輝煌的岩石清真寺大圓頂。由於西牆距伊斯教聖地僅一牆之隔,發生過多次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爭鬥,安全措施十分嚴密。當我通過入口去清真寺時以色列軍警仔細檢查攜帶的物品,說是防止有人帶炸彈。軍警見我隨身帶的一個不鏽鋼保溫杯,還是認真地檢查了一番,讓人哭笑不得。金色的岩石圓頂寺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最重要的伊斯蘭早期建築傑作,成為耶路撒冷的象征。阿克薩清真寺是銀灰色的圓頂建築,位於岩石圓頂寺的南部,它是伊斯蘭教中僅次於麥加天房和麥地那知寺的第三大清真寺。

穆罕默德逝世第4年,阿拉伯人從拜占庭帝國手中奪得了耶路撒冷。第二任哈裏發歐默爾前往聖殿山作了首次禮拜,並下令在這裏建造清真寺。一座就是阿克薩清真寺,阿拉伯語中為“遙遠”之意,因為穆罕默德從千裏之外的麥加夜行至此並登霄,便以此命名。由於哈裏發歐爾首先在這裏禮拜,阿克薩清真寺中的大廳便被稱為歐默爾禮拜堂。另一座是薩赫來清真寺,“薩赫來”是阿拉伯語“岩石”的意思,所以,這座清真寺又叫岩石圓頂清真寺。在這座清真寺高大的金色圓頂下麵,有一塊長17.7米,寬13.5米,高出地麵約1.2米的巨大岩石。穆斯林認為穆罕默德就是踩著這塊巨石登上七重天的。因此,它與天房中的玄石同樣神聖。在穆斯林看來,岩石上的每一個裂隙都有典故,其中一處傳說是先知祈禱的地方,另一處據說是穆罕默德留下的腳印。西南角一個寶塔形的聖物箱,裏麵的銀盒內藏先知的兩根胡子。在每年先知的“登霄”日向信徒們展出。岩石上還有一個80厘米寬的的方洞,可通石下一洞穴。此洞稱為“魂井”,穆斯林相信,死後靈魂會首先來此向岩石致敬,而逢星期四夜晚穆斯林的安息日前,虔誠的穆斯林的靈魂也會聚集這裏。洞內有4個供祈禱用的壁龕,傳說大衛王、所羅門王、亞伯拉罕和天使伽百利都曾在此祈禱。

關於岩石圓頂清真寺建造的原因,有一說法,當年馬利克當政時,王國內部的判亂、分裂問題頻出,麥加、麥地那甚至另立宗教領袖。馬利克建此豪華新聖壇,意在吸引各地穆斯林前來朝覲。另一說是,馬克看到耶路撒冷有不少華麗基督教堂,為防止穆斯林被那壯麗建築迷惑,要建一個氣派堂皇、無與倫比的伊斯蘭建築相抗衡。岩石清真寺底座呈八角形,每邊長20米,鍍金的圓頂直徑22米,圓頂上高擎著一彎新月。大理石砌就的底座下部鑲嵌著幾何圖案,上部則由藍色和綠色的彩磚拚成細致的花紋,上麵的《古蘭經》文蒼古遒勁。寺內的裝飾亦極為考究,其富麗堂皇不讓宮殿。幽深的穹頂內壁紅金兩色雕繪的花紋,在四周36扇彩色玻璃窗透迸的光線映襯下,神奇莫測。寺內中楣的祈禱文和讚美安拉的經文是土耳其著名書法家穆罕默德-查菲克的妙筆大作。

與岩石清真寺相比,阿克清真寺顯得古樸凝重。阿克薩是“最古”的意思,全寺由280根柱支撐,圓頂高19米,東西長68.5米,南北寬54.5米。銀頂因年代久遠,已不複當年光彩,但依然巍峨肅穆,有凜然不可欺之風。清真寺的下麵是7個拱門,中間一個最高大。寺內玉柱林立,彩拱飄逸,呈波紋狀向上延伸,人在其間似有飛升的感覺。寺內裝飾集希臘、羅馬、阿拉伯藝術於一身,阿拉伯的鎏金《古蘭經》片段,字走龍蛇圓潤靈動,是中殿最富特色的壁飾。

這個回教寺院成了兩大事件的舞台:1951年7月20日,約丹王在此被暗殺身亡,當時在他身旁的王孫,幸運地因胸前配戴厚重的裝飾物,奇跡般地保了一命。我在寺內圓柱上見到了當時亂彈留下的痕跡。另一件事是,1969年一位像是著了魔的澳大利亞人,在院內放火,造成了重大損失。

阿克薩清真寺和薩赫來清真寺充分反映了當時阿拉伯建築工藝的高超和優美,被認為是中世紀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築之一。由於先知穆罕默德這段“夜行登霄”的故事,以及薩赫來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的華麗壯觀,這裏極受穆斯林崇敬。他們把這兩座清真寺之間的一塊長方形平台稱為“哈拉姆謝裏夫”,意為“尊貴的禁地”,其地位僅次於麥加的天房和麥地那的先知墓。

阿克薩清真寺裏,每天舉行五次禮拜儀式。虔誠的穆斯林坐在地毯上,凝神捧讀《古蘭經》,旁若無人。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把能在這裏做上一次禮拜視為莫大的幸事。

對穆斯林稱之為穆罕默德登霄的那塊巨石,猶太人也尊為聖石。猶太人認為,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捆綁自己的兒子以撒準備作為祭品獻給耶和華時,就是把他放在這塊石頭上的,因此它在猶太教中也被尊為聖石。在第一聖殿,猶太教的約櫃就安放在這塊巨石上。而在基督教中,這塊巨石被認為是上帝用泥土捏成第一個人——亞當的地方。

這塊聖石牽動了無數穆斯林的虔誠,和他們一生的夢想。所以阿拉伯人隻有一個想法,這是他們的家園。於是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委員會的《獨立宣言》毫不猶豫地宣布:耶路撒冷應是他們國家的首都。

在希伯萊語和阿拉伯語中,我注意到對“耶路撒冷”名字的解釋,是同一個意思:和平之城。

但迭經戰亂,曆盡滄桑的耶路撒冷,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流血衝突中,早已失去了“和平之城”的本意。對此,教皇保羅二世悲痛地說:耶路撒冷可以成為一個國際都市,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獨自擁有它,就像獨自擁有自己的靈魂,不能與人分享。在這場曆史、信仰和現實的糾結之中,仇恨,是耶路撒冷的一種必須。

正是這種仇和恨,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倒在了各自對方的槍口下。我在耶路撒冷西部的一個赫茨爾山上,見到了無數的陣亡將士。在大屠殺紀念館,那裏還記錄著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罪惡。有幾幅天真歡笑孩子照片的背後,是借用無數麵鏡子,將數支燭光折射成的遠遠近近的滿天繁星。它們在漆黑的屋中閃爍,像那些死去孩子的眼睛在睜眨著,讓人心碎。我見去年11月李鵬委員長到此訪問的留言題詞:“沉痛悼念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幸遇難的猶太人民”。

正是這種仇和恨,使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地方像耶路撒冷這樣,從《聖經》有記載起被人們爭來爭奪去到今天;也使得世上也沒有別的城市像耶路撒冷一樣,其歸屬權和地位問題一直為世人所關注。

麵對無休無止的爭端,我在耶路撒冷對以色列友人說:“都因你們國旗用了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的‘△’符號,這表明了一個城市兩國家爭都的意思”。此話僅是調侃友人的戲語,如果細細想來,幾乎也有點道理。

應該承認耶路撒冷的和平進程雖然步履維艱,但大勢已不可逆轉。聽聽以色列的國歌:“隻要心靈深處,尚存猶太人的渴望,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著錫安山崗。我們還沒有失去,兩千年的希望,做一個自由的民族。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

這就是多少錫安山和耶路撒冷百姓的心聲。

猶太人說,他們的民族為世界貢獻了三個最聰明的腦袋:馬克思、弗洛伊德和愛因斯坦。我想還應加一個腦袋:他的名字叫和平。

地處沙漠地帶的以色列,一麵靠海,三麵是阿拉伯國家所環抱。當我踏上這片土地時,發現“上帝特許的流著奶與蜜的迦南之地”,全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美妙。

這裏到處是赤裸的金色的沙地與岩石。正如19世紀末美國名作家馬克·吐溫所稱:“這是一塊沒有希望的、令人沉悶的土地”。整個以色列仿佛葬身在一往無邊的沙漠中,除了在幾個城鎮中能見到一些綠洲外,其它都沉浸在沙地的世界裏。

為了感受沙漠生活,我在去埃及的路上,由飛機改乘汽車,企圖從耶路撒冷至開羅,穿越數千裏大沙漠。

考慮旅行安全和萬無一失,我選擇了這樣的一條路線:耶路撒冷——死海——紅海——西奈半島——尼羅河。

這天一大早,我就起床,用各種舊瓶,灌滿自來水,以備足路上飲水。汽車沿著惟一的一條公路,向沙漠深處進軍。

在車上我手中緊緊抓著一張地圖,不時核對行走的方位。大概走了上百公裏,路上未見一人,飛沙走石的戈壁灘,一往無邊的不毛之地,讓人感到荒涼與恐怖。

不知過了多久,我的眼前突然一亮,見到幾間平頂土房。再向山嶴中望去,可依稀見到一幢幢高樓。開始我還以為是自己看花了眼,使勁揉了幾下,才斷定眼前前景是真的,這是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下車後,我與該地負責人寒喧得知,他們過著近似於共產主義的生活,同吃同住同勞動,共產共妻共生存,這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首領是大夥推選出來的。他們通過開墾荒地,種上莊稼,自產自銷,飽食終日,無所追求。

如此獨特的社會經濟結構,很像當初我國人民公社的做法。讓我這位搞經濟研究起家的人十分驚訝,也引起我極大興趣。原來以色列的農業是依托一個叫“基布茲”的集體生產組織,“公”的色彩極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種獨特的經濟結構形成,與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曆史分不開。據說20世紀初,一批猶太人複國主義運動的領袖來到大沙漠,獻身於重建民族家園。由於他們多數來自俄國和東歐國家,受到那裏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的熏陶。他們堅信,隻有建立一個尊崇勞動、人人平等的社會,消滅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才能真正解除猶太民族的苦難。

當地著名的思想家戈爾東從價值觀角度說:猶太人二千年流散生涯和長期的經商活動,已使猶太人變成一個不從事體力勞動甚至鄙視勞動的不正常民族,將使其自身缺乏生存能力。他強調:“隻有通過勞動,一個民族才能紮根於它的土地和它的文化。”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領袖們作出嚴厲的規定:“猶太移民必須親自從事體力勞動,不得靠剝削雇工為生。”

以色列開國總理本?古裏安是最早在南部沙漠地區創建“基布茲”的一員。他回憶道,在基布茲工作期間,他和同伴們每天被勞累、饑餓和疾病輪番折磨著,但是熱情和樂趣毫不減弱。當時人們完全是被理想的激情所鼓動,他們甚至拒絕婦女參加基布茲建設,生怕他們的孩子拖大家的後腿。而有幸入社的女社員不願幹諸如食堂托兒所等“輕活”,爭著在耕種等重活中與男人們一爭高低……

這就是猶太人,這就是猶太精神。這是戈壁荒灘變糧倉的秘密所在,也是當代東西方任何一個國家中最難覓見的閃光點。

過了此村不久,我又在路上碰到了幾個放羊的牧民。他們穿著很破爛,兩隻駱駝背著幾個袋子,算是他們的全部家當。我問他們住在哪兒。他們哈哈大笑地揮著手,四海為家,處處是家。我知道了,他們和我國西藏的牧民一樣,都是遊牧。看來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能適應“基布茲”的生產方式,牧民們更希翼自由的、自主的生活。

就在我為“基布茲”沉思和癡迷時,山路上一塊刻有“海平麵”字樣的石碑,提醒到:過了此界汽車將行駛在低於海平麵的路上。我忙從地圖上查知,以色列舉世聞名的死海,已近在眼前了。這時我突然記起,在離家的時候,女兒曾再三提醒到:“爸爸,你到了以色列,一定替我到死海看一看。”

我說:“看什麼嗬?”

她說:“我從電視看到過,那裏有一個海,人在水中不會沉下去的……”

想著女兒的托咐,我一陣激動,眼睛湧出淚花。我終於找到了女兒想要找的地方。

死海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裂穀地段,麵積達一千多平方公裏。我曾在女兒書櫃上,見到《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被稱之為新聞出版署《1988-2000年全國辭書編出版規劃》的唯一一部少幾百科全書中,競把死海說成是位於巴勒斯坦與約旦之間,顯然大錯特錯誤人子弟。

死海不是海,應是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有趣的是,400這個數字能展示死海的獨特魅力。湖麵低於海平麵約400米,是世界上最低的水域;海水最深處達400米;海水中所含各種礦物質約達400億噸;海底鹽的沉積層約有400米厚;海水中的含鹽總量約為400萬噸。

死海的水,由鹽和岩水中的鹽結晶物組成,海水淺灘處,隨處可見的白色鹽精結成的鹽花,在水中如玉筍、如玉蘭、如芙蓉、如青珊瑚花開放著。有人形容它如迷霧中的海市蜃樓“凍結的白色浪花”,透射出恬靜淡泊的靜態美。海邊沙礫被熾熱的陽光烤得不能走路,當我剛赤著腳準備走向大海時,燙人沙石礫竟讓腳底板冒出肉香味,我敢忙跳進大海中。老實說,這裏的景像有如剛鬧過火災,像是被上帝詛咒的大地,格外淒慘。

我知道,《聖經》提到的鹽海,就指這裏的死海。在世界上,死海不僅是最低的湖泊,也是最鹹的湖泊。聽說死海含鹽量,超過海水十倍左右,這主要是其水源來自約旦河等少數幾條河流,而這些河流經過的地方都是荒漠、沙岩和石灰岩層地帶,河水中溶有大量的礦物質,全被帶入死海中。加之當地幹燥炎熱的氣候,造成湖水大量蒸發,水位逐年下降,這是水中鹽分愈來愈多的原因。當地一位官員告訴我:“如把死海中的食鹽提煉出來,足夠40億人吃上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