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湮沒輝煌——土以埃三國之行(1 / 3)

這次去土耳其、以色列和埃及三國考察,說要搞一個“中國投資與建設國際比較”課題。這些年,中國基礎建設搞得不少,站點網點也多了不少收費,讓人有路不敢開,有電不敢用,有氣不敢燒。

現在又搞什麼WTO,讓世界上最低收入的中國人,去花與洋鬼子一樣的錢,太讓人叫怨。

土耳其是奧帝曼帝國版圖上第一個正式獲得獨立的國家,是第一個在地理和文化上靠近歐洲和北美的國家。

晚上11:50分,我從北京登上了土耳其航空公司的班機。土耳其與北京的時差約6小時,華人亞森(YASINIDGVD)先生在伊斯坦布爾的國際機場接應我們。

我從地圖上得知,土耳其是個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也是歐亞及中東的結合部。奧斯曼帝國時期,蘇丹由這裏統治著整個中東和歐州的巴爾幹。它的大部分國土為高原和山地,沿海是狹長的平原,有4000公裏漫長的海岸線,有風情各異的鄉村,有星羅棋布的古跡,有美麗如畫的景觀。它又是底格裏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兩條古老河流的發源地。

當然,最讓我興奮不已的是,我發現了土耳其人的祖先突厥人,來自中國的新疆。看來中土兩國早已存在血緣關係。

我下塌在伊斯坦布爾市中心的APH賓館,緊靠海邊,位於歐洲部分。大概是路途過於疲勞,到了賓館我就和衣倒在床上睡著了,忘記了在中國的風風雨雨、溝溝坎坎,在異國他鄉做起了洋夢。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和文化教育中心。它曾經是東羅馬、拜占廷、奧斯曼三大帝國的首都,又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相傳公元前667年,一位希臘殖民者發現了這座城,並按自己的名字為它命名。

由於伊斯坦布爾具有戰略和經濟上的重要地位,希臘人、波斯人、斯巴達人、馬其頓人和羅馬人像走馬燈一樣,來了又走、走了又來,成了大家都想要摘的一顆桃。

第二天,參觀的第一站是城內保存較好的君士坦丁賽馬場。這裏從外表看,很難看出是一個賽馬場。叫做海濱廣場,可能更加確切些。但作為白領階層休閑的場所,這裏又閃耀著往日的輝煌和神聖。

賽馬場一側,聳立著一個歐式風格的涼亭,十分引人注目,亭中隆起一個大圓包,據說這是帝王為賽手們修築的供水站,有點像內地隆起的墳包,不同的是包內是一個蓄水池,四周留T了眾多放水龍頭,賽手們在此吃的都是加過糖的水。如今這裏的市長,在一年一度的賽馬活動中,依舊為市民準備了充足的糖水。

賽馬場的中心地段,修建一個3條蛇絞織向上的雕塑。由於蛇是當地老百姓的吉祥物,受到了人們的朝拜和喜歡。雕像約有七八米高,可惜昂起的蛇頭不見了,僅能見到蛇的下段。據說3個黃金製成的蛇頭,全讓人偷走了。現在僅追回2個,被土耳其博物館收藏著。

這就使得美麗的信物,成了一個無頭的東西,給人們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與賽馬場供水站遙相呼應的對麵,是兩座直刺青天的碑塔:一座由整塊的花崗岩塑造成的,約有10多米高,碑的四周刻有土耳其上古留下的象形文字;一座是由磚塊壘砌碑塔,塔身布滿了一個個如子彈撞過的槍孔,聽說過去此碑四周包銅,後來讓一位帝王撬去作為造幣材料,那彈痕實際上是固定銅皮的眼孔。這一石一磚的碑塔,像兩位偉男子挺立在賽馬場中出盡了風頭。

緊鄰賽馬場的是座教堂,是一個與倫敦聖保羅、梵蒂岡聖彼得齊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為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那似火箭一樣的宣禮塔,從教堂邊角拔地而起,直衝藍天。

教堂的大門口懸掛著“人”字形的鐵索,據說是擋住下馬的騎手,此門應叫“禦馬門”。現在還有兩位土耳其士兵嚴管著。

進入教堂時,每位教徒都需在教堂兩邊的水龍頭前,洗手腳後,赤腳走進教堂。穆斯林在做禮拜前都需淨身淨手,否則不能進清真寺,不能念《古蘭經》,不能朝聖。讓塵埃和不幸洗淨,讓幸運和吉祥引來。

教堂大廳是一個戴著半園形帽子的高大建築,約有40來米的高度,頂上嵌著各式素雅大方的壁畫。地上鋪滿了花色精致的地毯,顯得高雅大方。與主體建築相接的是若幹個小半圓形屋頂的附房,作為教徒們進出和息地朝拜地。整座教堂由4個約數米直徑的花崗岩柱支撐著,讓人感到威嚴和神聖。門和百葉窗的木頭都鑲嵌著象牙、貝殼和珍珠。

清真寺的內壁,據說由21043塊藍色瓷磚砌成的看上去給人聖潔寧靜之感。這是一種燒彩瓷,技術源於中國,因此土耳其人稱這為“秦泥”。

我不懂穆斯林教規,但我確被土耳其善男信女們虔誠的舉動深深地感染。聽說教堂已有上千年的曆史了,無疑它已記載了近半個世紀宗教與信徒的滄桑曆程。

距教堂不遠處是一座名叫“藍”色清真寺。所謂藍色,我的理解除清真寺的顏色呈藍色外,還因為寺廟與藍天相接,與藍藍的大海相鄰,所形成的一種藍藍的氛圍,而取名藍色清真寺。

遠遠望去,寺廟依山而建,宮殿重疊,毗連錯落,十分雄偉壯觀。此寺廟上千年的曆史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堂,後來改為清真寺。教堂裏很寬暢,但燈光昏暗半圓形屋頂已讓高高聳起的鋼管架支撐著。看上去似乎長年失修,廟內眾多珍貴的壁畫全是由彩色的馬賽克組合成,但都已殘缺不全。

唯有在清真寺的左側門出口處,我見到一幅較為完整的壁畫:記載著皇上給默哈默德捐錢,皇後給默哈默德送上設計好的圖紙,一番社會投資搞建設新景象。

從寺廟的底樓到二樓,需繞著旋轉的通道上去。從樓道上能見清水磚牆,路麵由眾多不規則的花崗岩塊鋪成,給人以返璞歸真的感覺。此番設計,不但人能走,也可牽著馬兒上樓,到很別具一格。屋頂上柔和的綠色、藍色的圖案配以金色的雕飾,富麗堂皇,華貴雅致,令人歎為觀止。在大廳西側有兩塊綠底金字的圖案,金字我知道是阿拉伯文,藝術感十分強,那蒼勁有力的筆畫看上去像一種古希臘樂器。整個寺廟不見一木一釘,全由磚石壘成,可見當初土耳其人的聰慧與建築水平的高超。

下午,又抽空走進了與藍色清真寺一牆之隔的老皇宮,當初這裏曾是奧斯曼帝國的中心,蘇丹們在這裏執掌政務,接待外賓,休養生息。此宮由於已停用了約500年左右,如今此地開了一家宮庭博物館,記載著皇家全部家檔,成了當地老百姓朝聖的地方。

宮內有接待室辦公處、皇後嬪妃和兒孫們生活的內室,裏麵布局很像我國的紫禁城。室內陳列著人們朝聖的各種各樣的貢品,有數不盡的金銀製品、瑪瑙、陶瓷、字畫等。從一個側門進去,展現在眼前的有400來間房子的後宮。那裏有蘇丹的鏤金寶座、王杖,有一顆達86克拉的特大心形鑽石,四周環繞著96顆寶石。

據說,這顆鑽石是一名法國軍官於1774年買的,後來由拿破侖的母親收藏,最後由奧斯曼蘇丹默哈默德四世用重金收購回來,這顆特大鑽石在黑暗中能閃閃發光。蘇丹阿人杜拉的一支金燭台花掉黃金高達48公斤。最為引人的是一截用純金包裹的處女手骨,還有默哈默德留下的金腳印,用人頭骨包金的裝飾品。這些無價之寶表明了當初土耳其人民高超的製作水平,以及古代帝王們腐朽沒落的生活。

整個皇宮,我的感覺,比中國的故宮更大,陳列的物品更多,來往的人氣更旺。

今天一早,我乘船遊覽土耳其最美麗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該海峽把亞歐大陸攔腰斬斷,海的東側為亞洲,土耳其國土97%在那裏;海的西側為歐洲,其國土僅有3%。

沿海而下,不寬的海峽兩岸,綠樹叢林擠滿了各式各樣的私人別墅。在每座山丘的置高點幾乎全部讓那一座座高高尖塔的教堂占領,成了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龐大的或組團式的高樓大廈幾乎看不見,從而使得海峽的淨空、視線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下遊與黑海相連,遊船要行走30來公裏的路程才能到達。藍藍的海水,像風中漂起的一條藍帶,從伊斯坦布爾城市中心飄過去,使城市的品味一下飆升。

在這一美麗的海峽上,見到兩座橫跨的鐵橋,一橋是英國人建造的世界四大橋之一的亞洲跨海斜拉橋,全長1074米;另一橋是日本人造的普通平橋,長度達1400多米。當我站在遊船上從橋下穿行而過時,就如穿過時間隧道,為大橋的雄偉壯觀,讚歎不已。

海峽北端與黑海交彙口,那青褐色的海水,黝黑的崖岸,與海峽的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有科學家通過抽樣調查發現黑海的水因受到硫化氫的汙染而缺氧,造成那裏的海洋生物難以生存。

遙望著黑海口穿梭來往的一艘艘萬噸巨輪,我的思緒也飛得很遠很遠。聽人說,在那死氣沉沉的黑海中,住著俄羅斯最為強大的海軍艦隊。我登岸選了一個拍照的絕景處,按下了終身難忘的快門。

從伊斯坦布爾的歐洲地塊上改坐汽車,我沿著海邊往回走。

海邊上一座小別墅被推向山頭,快樂的土耳其男人光著背在海邊垂釣,沿海的道路很窄,但穿梭往來繁忙的車道上秩序井然,見不到堵車現象。如果在中國那可完了,汽車會堵得讓你找不到家。我想不通,中國現在的路是越造越寬,汽車流量並不大,堵車問題就是解決不了。

蔥蔥綠綠的山林,紅紅黃黃的小別墅,彎彎曲曲的林蔭道,滾滾波濤的大海,構成了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線,使人有一種墜人到世外桃源的感覺。

當汽車穿過雄偉的歐亞大橋時,我迫不及待爬上橋邊的一堵城牆,見到橫七豎八或長或短的土炮,膝望塔修在山坡的製高點上,山嶴中遺留著一個高高聳起的煙囪,我看與和中國內地烽火台的功能差不多。寬闊威武的城牆,把一個個瞭望塔連成一起,形成了抵抗外來入侵者的銅牆鐵壁。

隔海相望,發現對岸也修有一樣的古城牆,彎彎曲曲伸向山頭,我在山腰的一處,見到用水泥鑄出的“1453”字樣。我想這大概是古城牆的歲數。古城牆,把那血與火的曆史濃縮在城牆內,形成一個從遠古而來的巨龍,穿越巍巍群山,跨越浩瀚的沙丘,奔向蒼茫的大海。

海邊築起萬裏長城,海上一橋飛架歐亞,讓人弄懂了這裏戰略地位的險要。看來從古到今,這裏不僅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好地方,那長的城牆那長的鐵橋,現已成為一條條騰飛的龍,把土耳其帶進新時代。

“但以雄關存舊跡,但留形勝壯山河”,這兩句詩,讓我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上找到了詮釋。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國王,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宮殿。朝代的興衰程度,從宮庭的規格上能找到答案。

上午我驅車去參觀土耳其帝王的新宮,證實了我的判斷。金碧輝煌的新宮建於1834年,座落在伊斯坦爾市中心。到新宮可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坐船,也可以直接驅車進出。

新宮由土耳其部隊看守,大門中央站台上一個士兵持搶站立著,抬頭挺胸,威然不動,不管你近距離、還是遠距離,都似一座活著的雕像,為皇宮增色不少,讓人感到皇宮的神聖。

進皇宮大門旁,修著一個約4層樓高的鍾樓,麵向四方都嵌有大鍾。說鍾樓,作為皇宮的崗哨炮樓可能更為恰當些,因為它修建的位置和建築格式,都近似於我國戰爭時期的崗樓。

進入宮內正廳,每個人腳上都需套一個防塵罩,再踏著大紅地毯進去。在我國境內,我還未見到那家文物單位有如此做法。進門躍入眼簾的是一幅約十幾米長,六七米高的純金嵌邊的油畫,畫麵反映了宮庭時期的生活。後來我發現,在整個宮殿的牆壁上,掛滿了一幅幅珍貴的金邊油畫,題材又多以戰爭場麵為主,提示了那個朝代所付出的艱辛和代價。

宮內樓梯欄杆,全由上等天然水晶製成,無數金銀珠寶供品,讓人眼花繚亂。這裏我還見到不少中國陶瓷極品,不知是哪個年代流失過來的或是那位皇帝饋贈的。尤其在宮內最大的一個會議廳中,我見到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一盞天然水晶燈,約有5噸左右重,從工藝、造型,都堪稱一流。即使在微弱的燈光下,隻見水晶燈金光閃閃,光芒萬丈。

宮庭生活充滿著奢侈。單說皇帝的洗澡間,約有幾百個平方,房子四壁,全是用上等的白玉石裝飾而成。每個門窗套,也是由潔白無瑕的玉石護守著。屋頂似一個天然的天穹,那一盞盞小燈似星星。在這裏豈是洗土耳其浴,分明是與一位潔白少女瞳體在一起廝混。如此豪華的澡場,我想天下僅此一家了。

整個新宮,大致由皇宮、皇後廳、太子廳三部分組成,建築風格獨特。一邊與浩瀚的大海相連,一邊與灌木林立的大山相接,位於山海之間,萬花叢中,酒綠燈下,除了帝王將相,還有誰能敢與其比試呢?

沒有限製和約束的權力,是腐敗奢侈的土壤和溫床,過於追求生活的享樂,到頭隻會找來事業的毀滅或衰亡。新宮的主人也不例外,據說此處建宮不到100年,皇帝的屁股還沒捂熱他那寶座,就從這裏夾著尾巴灰溜溜搬出去了。

如今,新宮早已人去樓空,過去那些金碧輝煌的裝飾也已開始脫落。但士兵們還是日複一日地守護著,永遠看守著那段曾經輝煌的曆史。由於宮內不許拍照,我僅能在走出宮殿時,與那位把門的哨兵、確切說是與在那座士兵的“雕像”,合了一張影,也許這比與皇帝合影更具有意義。四就要離開土耳其的海濱城市——伊斯坦布爾,雖然僅僅幾天的熟悉,她已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那山,綠綠蔥蔥的山,雖不太高大,卻十分豐滿,就像母親那聳起的乳房,給嗷嗷待哺的城市。

那海,碧藍碧藍的海,與藍天相接的海水,使得這座城市更有靈性。美麗的土耳其姑娘,那雙明眸的藍色大眼睛,我想就是那藍藍海水製造成的晶體。

那塔,占有了這座城市的全部製高點,分明要征服這座美麗的城。為何每座清真寺的屋頂,都是一個圓圓的太陽造形,而四周的屋角又全是寶塔式地翹起,直刺藍天。我認為這正是人間陰和陽的張揚,那些善男信女之所以那麼虔誠,就如亞當和夏娃為了追求愛,祈盼愛的高潮永駐。當今再現代化的城市,如果沒有寺廟的城市,我想它至少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就像缺少一個男人的家庭,也許這就是當今社會為何暢導信教自由的緣故。當然這更是現代旅遊城市所暢導的三條基本原則:一要造廟,二要造景,三要謠(指公關宣傳),最首要的功能。

那人,一個個都心地善良,美麗,有山的粗獷,有海的靈性,有菩薩的心腸。遺憾的是,土耳其人總把我當作日本人或韓國人,我說我是中國人,那裏許多人不知道英文CHINA是什麼意思。難怪整個土耳其,找不到一本中文版的出版物,給彼此雙方的了解帶來了諸多不便。

這天下午1:40分,我從伊斯坦布爾機場起飛,到下一站以色列訪問。就在飛機滑翔升向藍天的時候,我又回頭俯視著這一美麗的城市真有股相見恨晚的味道,令我魂牽夢縈依依不舍。五

以色列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中國與其建交還不長,憑我這把年紀,可做她的爺爺。這是因為,我隨身帶了一本1973年版的地圖,競找不到這個國家的名字。我判斷此時它還未出生,或者出生了但還未得到人家的承認,用中國話說:還沒有上戶口。

飛機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經過2小時航行,徐徐降落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城市。早已聽說,進以色列把關很緊。在飛機上空姐就已發給我們一張入境申報表,欄目多得讓人乍舌,連家庭祖宗的情況都得申報。到了出境口漂亮的女邊防警察,一個個都會拉下臉蛋,居高臨下審問你。不遠處眾多荷槍實彈的男警察們,又一個個虎視眈眈地注視著你。這時膽子再大的人,也會讓那架勢嚇倒,成為任其擺布乖巧的俘虜。

好不容易從那些女警察手中脫身時,隨團的一位同誌發現少了一件行李。大家立刻緊張地分頭查找,全無結果。但誰都不願去報案,不是怕英文說不好,是實在不願跟那兒的警察打交道,中國有句俗語:惹不起,躲得起。不願與警察打交道,圖的是個太平。

這時,還是到機場接團的吳小姐給大家壯了膽,她說:“別怕,以色列丟在地上的包兒,誰都不會撿。他們都怕包裏藏危險品。”

但願隨團那同誌包裹裏有“炸彈”,誰也不敢去碰那行李。後來我發現地上,確實零零星星撒落好多包裹,真的沒人去動它。待大廳提行李人員走後,終於找到了那隻散失的行李。

吳小姐又說:“地上這些無人要的行李,連警察也不敢輕易打開。通常是定期收集,集中用炸彈引爆銷毀。”

難怪以色列,幾乎從未停止過的戰爭,那裏的百姓對警惕總是十分敏感,就和中國“文革”期間差不多,人們把階級鬥爭的弦,始終繃得緊緊的。

這日上午,我們前往特拉維夫城市訪問,這座城市位於地中海邊,老百姓住房多數采用塊石堆砌而成,外牆不講究裝飾,各種建築參差不齊缺乏規劃,整座城市就像一位不會梳妝打扮的女孩,披頭散發,這樣的城市自然難以酷起來。

特拉維夫是猶太複國主義創始人赫茨爾所著小說中希伯來語“泉山”一詞的譯音。一次大戰後,阿拉伯人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全世界猶太人掀起了一股狂熱的返鄉複國浪潮,這座城市很快從全世界猶太人中吸引了大批詩人和作家。後來以色列獨立,特拉維夫作為立國之初的首都遷往聖城耶路撒冷。由於耶路撒冷是有爭議的城市,幾乎後有國外使領館都還設在特拉維夫。這裏現已成為以色列第一大現代化城市。

有趣的是,整個特拉維夫是一個博物館式的組合城市,一個個小巧頗具特色的博物館散落在各個街道中。雅法曆史博物館,能看到展出的古代錢幣、瓷器、銅器及民間藝術品和現代科學成果。埃及茲曆史博物館和博塔德夫佐博物館,向人們再現世界發展史上猶太民族大遷徙及回歸變化的曆史過程,猶太人散居國外情況等。此外,還有聖經博物館、戲劇博物館、以色列軍事博物館、埃澤爾博物館、哈勒芝博物館等都已成為猶太曆史文化的見證。

我順道瀏覽了一個叫加法名字的海濱浴場,大海中競未見到一個人。但在浴場邊上,我看到一個上百平米的袖珍古遺址,說是有二千多年的曆史,成了猶太人在地中海邊生活的一個宿印。

還見到海邊上有一座很小的袖珍教堂,見幾個從美國來的遊客在拍照,接著裏麵唱起激昂的聖經歌。我也好奇走了進去,隻見幾個美國佬在吼。我真弄不懂,美國人從大老遠趕到這個破舊的教堂裏,就為了一個祈禱,還是為了一次歌唱。

約11點鍾,我參觀了特拉維夫中一個叫TYNESSZIONA小城鎮。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城市,與內地沿海一帶的一個鄉村小集鎮十分相仿。

據說以色列現有大小城市350個,這個小集鎮的GDP競排到前10位。該鎮已與我國的青島市結成了姐妹城市,可見該城市的地位不低。全鎮有二萬八千人,在我們中國,如果把該城市安置在一座賓館裏,床位可能還有空置。可以說這是一個住在飯店的城市。

該城鎮政府,僅有17個人,全由市民選舉產生,其中政府主席和秘書是公務員編製,由財政撥款發工資。其他人都是臨時聘用的。如此小政府、大社會,讓我目瞪口呆。

我參觀了他們的幾個工業園區,管理得相當漂亮。園區內隻允許聚集著生產車間,與中國一些地方的生產、生活、辦公混在一起的“三合一”廠子,截然不同。

在這裏,我還見到全世界第一台光學計算機的誕生,拜訪了世界上排列老六的赫赫有名的威斯曼工程學院。新經濟的威力作用,在該城鎮發揮得淋漓盡致。

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看來城市也不在大小,有實力就行。七誰都知道,鑽石象征著純潔和愛情。但誰都沒想到,以色列這樣一個資源貧乏的小國家,鑽石加工業十分發達,成了當地人的一項絕活。據說全世界90010的鑽石加工由猶太人壟斷,全世界50%的切割又是由以色列NDC-CAPRICE公司所控製。這樣,以色列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製造純潔和愛情的地方。

在特拉維夫附近的幾個小鎮,撒滿了鑽石加工廠。下午,我們慕名參觀那家N.C公司。通過兩道門崗,才走進那座高牆深院的鑽石加工廠。

一位猶太人老板,十分客氣地接待了我們這批中國來的稀客。他沒有過多的寒喧,沒有多餘的客套,花五分鍾時間放了一本介紹該企業的碟片。從這本片子中,我知道了鑽石的鑒定秘密,主要取絕於顏色、淨度、重量、切工。加之片子過度渲染和鼓動,讓我們這些門外漢似乎都變成了珠寶玩家,口袋的錢開始有點捂不住了。

猶太商人好像猜測到我們的心態,但他還是不露聲色沒有急於收網,漫不精心地帶著我們到車間去巡視。那一流原料,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員工造就了一流的純潔和一流的愛情。令人大開眼界,嘖嘖稱羨。這家企業鑽石台麵很大,已從58個麵發展到72麵,世界上真正能夠達到五光十色、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鑽石,唯有以色列能夠製造。大家成了渴望獲取鑽石的一個活脫脫的阿裏巴巴,突然發現了無數的寶藏,伸手可及。

猶太商人感到成交幾筆生意,已是瓜熟蒂落不成問題。但他並不急於做生意,順水推舟地說:“大夥兒別急,再學一招怎麼鑒定寶石,以免買時上當受騙。”

來到鑒定指導中心,大家早已憋不住購買欲,許多人衝著鑒測小姐,要買她手上的寶石;有的幹脆就到交易中心,從櫃台裏選購自己喜歡的品種;還有的壓根就不想買,此時也萌生出強烈的購買欲,投身到采購大軍之中,鑽石老板終於把鑽石買賣推向高潮。

離開這家公司時,我發現凡來的人無一例外全都滿載而歸。大家很興奮,都說自己買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最便宜的鑽石。

猶太商人作為最終收益者,高興得合不攏嘴,依依不舍與我們擁抱告別,並激動地豎起大拇指:“中國人是他這輩子做買賣,碰到的最好客戶。”

我想他大概還嫌沒有把中國人的腰包掏空,隻見他又吼道:“如發現質量問題請隨時與公司聯係,公司對產品終身保修。”

“活見鬼!”

我罵道。即使有質量問題也不會花上萬元路費,再來以色列。

狡滑的猶太商人給我們設下了一個鋪滿鮮花的陷阱,但誰都沒有覺察到,心甘情願的往陷阱裏跳,任其宰割。

望著那遠去的商人,遠去的工廠,讓我慢慢體會到無商不奸的真正含義。生活中惟有放長線的人,才能釣到大魚,成為笑到最後的勝利者。

汽車上,我看著大家一個個都用手緊捂住著口袋,有點不可理解,這難道就是鑽石帶來的純潔、帶來的愛情。八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世界上的其它地方。

上帝給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給了世界上的其它人。

這是國外一位叫利·納莫的作家,對聖城耶路撒冷的感歎。在世人的眼中,耶路撒冷恐怕是最熟悉的字眼。就是這樣一座美麗與哀愁的的城市,卻有著五千年的流血史。直到今天我去朝拜聖城,這裏仍繼續上演一出“一座城市兩國爭都”的悲劇。

大多數的中國人,從硝煙彌漫的槍炮聲中知道耶路撒冷這一古怪的名字,知道了猶太民族是世界上受迫害最深重的民族,也是對人類文化貢獻最大的民族。它的人口僅占世界的千分之三。卻是獲諾貝爾獎最多的民族。而它貢獻的《聖經》,則影響了大半個世界。一個謎一樣的城市,謎一樣的民族,隻要你走近它,你就會怦然心動,永遠難忘。

位於猶太山上的耶路撒冷,對猶太民族來說,這裏是開始於大衛王時代的猶太首都。對基督徒來說,這裏是耶穌基督受難的地方。對回教徒來講,這裏又成了他們追求和平的聖都。為此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故被稱為聖城。

耶路撒冷何來如此強的吸引力,想別一切都歸功於神的力量。因為我在翻閱法老眾多的屬國的名錄上,找到了答案。

記得那年,大衛王子征服了耶路撒冷及神聖的摩利亞山。大衛王子撒落滿王,在這座山上建成了世上第一個神殿,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神殿又毀於一旦,那個流芳百世的《巴比倫故事》終於從這裏產生了,直到有人消滅了巴比倫人,那座神殿才開始了複建。

一個叫座龐培的殺手,率領他的人馬一舉拿下耶路撒冷,為長期在這裏統治下去,又選人為王。耶路撒冷因這曆史第一個國王的產生,輝煌了一陣子。神殿被真正地重建起來,城內其他重要建築也隨之建成。

待到國王去世,王國被他的3個不孝之子分割,連耶穌也難逃惡運,被斷頭在十字架上。於是耶路撒冷有了聖墓,基督教徒們先發製人,在這裏建起了基督教聖都。而回教徒們,豈肯罷休,把耶路撒冷從基督教人手中奪回來,推舉拉罕、大衛、撒落滿、可蘭等名人,全是默哈默德之前的預言家,這樣耶路撒冷又成了伊斯蘭教徒的最神聖的地方。這些教派的爭論,既然引起了猶太人強烈的不滿。那些浪跡天涯的猶太人趕緊結集組成一支叫十字軍的部隊,從歐洲殺進耶路撒冷,趕走了聖地的異教徒,建立了猶太人聖都。

長期以來,三教鼎立,相互撕殺,到19世紀後期,耶路撒冷能死裏逃生的人口僅剩下萬把人,如再殺下去耶路撒冷就要絕子孫了。

世人永遠不會忘記1947年11月29日那一刻,世界聯合國同意通過了猶太人和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的分割治理。就在這決議表決後的數小時內,剛剛獲得新生的以色列,遭受到全阿拉伯臨國的炮火攻擊,他們欲將以色列消滅在蜜月中。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以色列十月懷胎,今後的日子就好過了。

以色列是在槍林彈雨和炮火中長大,別說普通老百姓,即便是國家的領導人也難逃惡運。那是在七八年前,當我在中國聽到以色列拉賓總理被暗殺時,受到從未有的震驚。

今天,當我在以色列國會大廈前,沿著拉賓被刺的東牆樓梯,就在這20來級的樓道口上,一個追求和平和正義的領導人,獲得了永恒。

後人為永遠紀念他,現已在一樓出口處建了他的墓。我去時,正趕上許多當地的學生在悼念拉賓,學生們點燃蠟燭,送上鮮花,禱祈安寧。

在以色列國會外的廣場上,我還見到一個7根燭台的雕塑,開始我看不懂,後聽人介紹,才知道7根燭台是猶太民族的象徽。這個巨大銅製燭台,雕刻了29個以色列曆史情景和人物。這是英國議會在1956年贈送給以色列國家的紀念物。

正如上麵所寫的:“七根燭台是信仰光輝的象徽,也是猶太民族4000年以來流浪諸國之前,以強烈的殉教精神貫徹正確信仰使命希望的象徽,也就是代表以色列國家的象徽”。

耶路撒冷的舊城,是一個既神聖又讓人牽腸掛肚的地方。整個舊城被數公裏長的古城牆所包圍,而與世隔絕,惟有那8扇開口的城門,麵朝8個方向,給人能窺見裏麵的機會。

依山而建的舊城,地勢高低起伏,層層疊疊,狹窄的街道蜿蜓曲折,縱橫交錯,上有拱頂,下有石頭鋪墊,光線幽暗,如同迷宮。古老而狹窄的弄堂,把人引入遠古時期的隧道。

幾千年來,耶路撒冷座落在錫安山崗上,孤獨地俯瞰著那片無邊無際的荒漠,建於400年前的一垛土耳其牆壁環繞著;四平方公裏的古老城區,那裏有以當地岩石構成的擁有城市人性尺度的小街、小巷、猶太教堂、伊斯蘭教寺院、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和修道院,加之戰爭留下的殘垣斷壁,更平添了幾分神聖與神秘。

一條成舊而堅固的石頭城牆,從耶路撒冷城區穿腸而過,把城人為地分成兩部,依東是一座現代繁華的新城,以色列在此建都;依西是一座滿目高牆狹徑的舊城,巴勒斯坦似欲在此建都。巴以兩國長期為此打得頭破血流,但一女不能兩嫁,由於耶路撒冷是一位有爭議的美女,連以色列首都的地位至今也尚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幾乎所有的使、領館都沒在另一個城市中,以色列的外交部也在那裏辦公。

這垛讓世人震驚的高牆,是統治耶路撒冷最後一個帝國留下的遺作,他壓根沒想到當初這麼個舉動,竟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憂傷。整個城堡,通向外麵有8座城門,呼應了中國那句“八麵威風”、“八麵玲瓏”的說法。舊城依山而建,縱橫交錯,上有拱頂,下有石頭鋪墊,光線幽暗,如同迷宮。有些古老的街道狹窄得不能過車,我見有眾多的小毛驢忙乎著馱進馱出。

別看這座不起眼的舊城,處處都顯露出亙古滄桑。

在這裏,人們隨時都能聽到清真寺的宣禮塔傳出的喚拜聲,傳遍耶路撒冷古城的每一個角落。這種喚拜聲,每天有5次從高高的塔頂上響起,聽到它,虔誠的穆斯林會立刻停下工作,麵朝麥加的方向跪下禮拜。

離那喚拜清真寺塔咫尺之遙,是猶太教徒最神聖的地方,叫哭牆,每天從早到晚,身穿黑衣,頭戴黑圓帽的猶太教徒絡繹不絕來到這裏,有的撫摸著牆上的石塊傾訴心聲,有的手捧《聖經》全神貫注地誦讀,有的將寫有心願的小紙條塞進牆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