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發展高科技要特別注重自主創新(1 / 3)

第五節 發展高科技要特別注重自主創新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加快了向知識經濟邁進的步伐,世界經濟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家之間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把世界各國卷入以技術創新競爭為核心的國際競爭。長期以來,印度注意在技術引進中堅持自力更生,積累了某些有益經驗,但也有一些重要教訓。麵對知識經濟蓬勃發展,印度政府積極應對,製定和實施知識經濟戰略,建立科技創新體係,堅持科技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印度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對此,我國在利用國際技術轉移,發揮資源比較優勢的同時,應該大幅度提高創新能力,培育高技術產業領域內新的比較優勢,實現比較優勢從低技術產業向高技術產業轉換。這是與過去科技發展戰略的最大不同之處。

一、發展高科技需要引進技術

作為科技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麵對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的嚴峻形勢,要發展高科技,一般最初都需要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科技差距巨大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科技領域存在著巨大差距。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近代以來,由於長期處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狀態,它們既沒有趕上第一次科技革命浪潮,也沒有趕上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它們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科技差距。在解放或獨立初期,由於經濟貧困和科技落後,它們甚至連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工業品都需要從國外進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爆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範圍廣闊,影響深遠,使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更加擴大,嚴重危及獲得解放和獨立的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獨立與安全。

2.單靠自己創新短期內難以縮小差距

中印政府領導人都認識到,要鞏固來之不易的解放和獨立,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必須大力發展科技,用科技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獨立,鞏固政治獨立。但是,作為經過長期殖民和半殖民統治的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貧窮和科技落後的基礎上,如果想完全依靠本國的自主創新來加速科技發展,並希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是難以做到的。一是因為中印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實在太大,難以在短期內縮小這種差距,二是因為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科技基礎薄弱,科技人才匱乏,難以在短時期內解決這些問題。三是因為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貧困,而科技自主創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發展中國家在短時期內難以籌集到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大量資金。經過解放和獨立後六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中印在諸多科技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80年代後,中國經過發展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印度逐漸成為“世界辦公室”。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中印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但是它們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依然很大。

3.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可以縮短差距

由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巨大科技差距,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在某個科技領域的差距。中國在1950年代依靠蘇聯援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與當時某些世界先進製造技術的差距;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跨國公司對中國製造業大量投資,進一步縮短了中國在某些製造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中國也因此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也在1950—1960年代依靠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援助,縮短與當時世界原子先進技術的差距;依靠蘇聯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在某些製造領域與當時世界先進製造技術的差距;1960年代中期,印度在美國與世界銀行的支持下,從墨西哥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與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198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軟件開發公司通過大量承接西方跨國公司的軟件開發業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在軟件技術領域與當今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使印度被稱為“世界辦公室”。可見,發展中國家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某些領域與當時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憑借軟件優勢以及低成本的人才,印度公司準備開發自己的產品,然後銷往全球各地。印度正向下一個高度看齊,即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