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發展高科技要特別注重自主創新(2 / 3)

二、發展高科技更要立足創新

引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巨大科技差距,但是發展中國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先進的技術是不可能從國外引進來的,引進技術雖然可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國家安全,因此,要發展高科技,發展中國家必須立足自主創新。

1.先進技術不可能從國外引進來的

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引進先進技術的渠道也進一步拓寬,其中包括許可經營、參股、建立合資企業、建立技術聯盟、技術開發外包或收購目標企業等。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運用那種渠道,任何發展中國家也不可能從國外引進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那些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為了保持自己在某個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它們往往隻可能出口那些已經過時或落後的技術,隻不過比發展中國家已經達到的科技水平略高一點的世界三流技術甚至四流技術。它們根本不可能向國外出口真正的先進技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試圖以市場換技術方式,通過利用外國投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到目前為止,外資仍然主要投向技術密集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業,其中60%分布在產品過剩、生產能力閑置突出的消費品工業。外資集中的密集型加工裝配企業大量引進的都是生產裝配線這樣的硬件,而卻很少引進以工藝流程、圖紙、專利、專用技術等為形式的軟件。

2.依賴引進技術危及國家安全

由於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不可能將其最先進的技術或設備輸出到國外,因此,技術落後國家永遠也不可能引進到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或設備。如果長期依賴引進技術,將嚴重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也將影響國家國防安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外國投資汽車製造業,使中國汽車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其中附加值高的部件,我們始終不能掌握其關鍵技術。在很多行業,外資企業也不激勵國內企業創新,反而吞噬了國內企業的市場空間。如果讓關鍵技術和標準掌握在外國跨國公司手裏,中國的技術依賴性將越來越大。實際上,西方國家跨國公司總是想利用其擁有的先進技術長期控製發展中國家市場。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始終對我國進口與國家經濟和軍事安全有關的技術及跨國公司掌握的重要產業技術,如巨型計算機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等尖端技術,實行進口封鎖。我國在大型民航客機製造業領域與美國麥道公司合資,雖然在技術方麵獲得完全成功,但是終因涉及國家戰略利益而被美國單方麵終止。即使美國免費向世界各國提供的GPS全球衛星定位技術,也不是免費午餐,很可能在關鍵時刻成為危機國家安全的克星和災難。我們應清醒認識到,像航空航天、電子芯片、核工業這樣的國家戰略產業,隻能自力更生,無法依靠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3.發展高科技隻有立足自主創新

由於發展中國家難以引進到國外最先進的技術,即使是外國跨國公司在某個發展中國家從事一些研發活動,也存在著阻礙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可能,因為現有技術越先進,其進行技術創新成本就越高,它們更傾向於“漸進性創新”,即那些性能改變較小、風險較小、成本也較少的創新項目,而不願意進行可能改變生產方式的“革命性創新”。因此,發展中國家要發展高新科技,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上,而應該立足於本國的自主創新。著名的“阿羅替代效應”揭示,國內企業的創新動機可能比外國跨國公司更加強烈。當然,國家整體科技教育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國內廠商的創新效率,因此,我國應在技術成熟的產業內鼓勵國內企業聯合,大力鼓勵中小企業進行革命性的技術創新,鼓勵國內企業出口和向海外投資,以擴大視野和市場。2006年初,全國科技大會正式提出“自主創新”,這就充分說明,我們已認識到,中國的科技進步不能依賴於外國資本。科技發展的主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國家、國家戰略產業和民族企業手裏。因此,我國在發展高新科技特別是高新科技產業的進程中,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