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臨床主要以腹痛、裏急後重、瀉下膿血便,便次頻繁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多見。本病中醫認為多由濕熱或疫毒而致。痢疾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濕熱痢,症狀是腹痛、腹瀉、裏急後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等。治宜清熱利濕、調氣行血為主。
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症狀是發病急驟、高熱口渴、腹痛煩躁、裏急後重、便下紫色膿血,甚至神誌不清等。治宜清熱開竅、涼血解毒為主。
寒濕痢,症狀是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赤白、白多紅少或為純白粘液、納少脘脹、精神倦怠等。治宜溫中燥濕、行氣消滯為主。
休息痢(慢性痢疾),症狀是痢疾時止時作,臨廁腹痛、裏急後重、大便夾有粘液、精神倦怠、食少畏寒等。治宜溫中健脾、清熱化濕為主。
飲食宜忌。
在痢疾急性期會有腹痛、發熱的症狀,腹瀉嚴重時應禁食,病情緩解後,給予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脂肪少的流質飲食,比如濃米湯、藕粉、果汁、豆腐花,並適當加用鹹湯,以補充水分和礦物質。每天六餐,每餐250毫升。禁飲牛奶、豆漿及過甜的流質飲食,以免引起腹脹。流質飲食營養價值雖不高,但能清理腸道,使腸道得到休息。另外,還可每天供給3—4次淡茶水,每次1杯(200—250毫升),因茶葉中含有單寧酸、鞣酸,具有抑菌收斂作用。也可用大蒜汁,每天2—3次,對防治細菌性痢疾也有療效。。
病情穩定,腹瀉次數減少後,供給少渣無刺激性飲食,可由少渣、少油半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少渣軟飯、少渣普食。菌痢的腸損害一般比較表淺,患者食欲良好,一旦症狀消失可盡快恢複正常固體飲食。如粥、麵條、麵片、豆腐、蒸蛋、軟燒魚、餛飩、小肉丸、魚丸、菜泥等。每天3—5餐,每餐主食量不宜超過100克;注意適量增加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攝入。注意每天供給富含維生素的果菜汁,如鮮果汁、鮮橘汁、西紅柿汁等。因痢疾有不同程度脫水和毒血症,應多喝飲料,以利毒素排出。禁食油膩堅硬的、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油煎或油炸食物、芹菜、韭菜、酒類、咖啡、濃茶、刺激性調味品、生冷食物等,避免刺激腸道,加重腸道負擔。
食療妙方。
內金番茄炒雞蛋。
原料。
雞內金10克,番茄200克,雞蛋2個,素油15克,精鹽3克。
做法。
(1)將雞內金炒黃打成細粉;番茄洗淨,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攪散,加入精鹽攪勻。
(2)將雞內金粉撒入雞蛋內攪勻,炒鍋放在中火上,下入素油,6成熱時,倒入雞蛋,用鍋鏟翻炒,隨即將番茄倒入鍋內,炒熟即成。
功效。
補虛損,助消化。適用於痢疾、腸傷寒康複期患者。
口蘑燒茭白。
原料。
茭白1500克,幹口蘑10克,精鹽5克,料酒5克,蔥、薑各5克,水澱粉10克,雞清湯200克,雞油15克,豬油500克(實耗75克),味精、白糖各適量。
做法。
(1)將茭白剝去葉子,用小刀削去根皮,洗淨,切成3厘米長的段,再劈成兩半。然後切成均勻的條;幹口蘑放入碗中,用溫水泡軟後洗淨,用刀切成片;蔥切段;薑切片。
(2)將鍋置旺火上燒熱,倒入豬油,燒至5成熟時下茭白條滑透(時間不宜過長),起鍋倒入漏勺中控油。
(3)鍋底留少許油,重新上火燒熱,下入蔥段、薑片,炸至呈金黃色時烹入雞清湯,再加入料酒、精鹽、白糖,鍋開後撇淨浮沫,撈出蔥薑後下入口蘑片、茭白條、味精燒透,用水澱粉勾芡,淋雞油,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
適用於煩燥口渴,目赤黃疸,痢疾等症。注意:脾胃虛冷、精滑、便泄者慎用。
拌鴛鴦筍。
原料。
春筍嫩尖150克,淨萵苣200克,蔥末10克,醬油10克,香油25克,植物油25克,精鹽、味精、白糖各適量。
做法。
(1)將春筍嫩尖放入開水鍋內焯30分鍾,去其澀味,撈出,切成約2厘米的滾刀塊;萵苣也切成類似的滾刀塊,用精鹽將其醃製片刻,潷盡鹽水,加入味精,拌勻。
(2)炒鍋內放入植物油,用中火燒至6成熟,下入蔥末,熬成蔥油,放入萵苣內拌勻,盛在盤子的一邊。再將春筍片在開水裏焯一下,用漏勺撈出,瀝幹水分後倒入碗內,趁熱加入醬油、精鹽、味精、白糖拌勻,使調味附在筍肉上,再加香油起鍋,然後放在盤子的另一邊,即成。
功效。
清熱解毒,益氣化痰,開胃利隔。適用於肺熱咳、痢疾、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患者。
黨參苡仁鴨。
原料。
黨參15克,薏苡仁30克,鴨1隻,精鹽、生薑各6克,料酒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