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 3)

自盤古氏“開天辟地”以來(“盤古氏”是華夏古人創造的神話中的人物,神話中的圖騰可能是人類文明傳承發展過程中,第一個創意設計體係),近至幾千年,遠溯上萬年,其有證可考的人類文明史,在地球誕生演變、生命體繁衍進化的幾百萬年、幾千萬年、幾億萬年的漫長時光中,隻是一瞬間、一刹那。

今天,人類雖然已經能借助隧道電子掃描高倍放大儀,揭示微觀世界;漂浮於太空中,配備射電望遠鏡的哈博(Hubble Space Telescope)空間飛行器,已能夠洞察幾萬光年(光年=光速一年的行程)遙遠的物質,可是人類所認識的自然,還僅僅為“冰山一角”。就一個人用一生光陰(假如平均壽期為100歲)不停地學習,能了解到的人類發展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同樣也隻不過是巨大冰山之棱角邊塊。

當今世界的特征是,全球政治多極,經濟一體化。網絡可使一條信息,在瞬間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使信息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語言的人之間認知、互識、平等、共賞的公共載物。有據可察的人類曆史雖然隻有幾千年,但人類卻已創造了語言、文字、音樂、戲曲、繪畫、符號、圖騰、雕塑、建築、產品、工藝、民風、習俗、規章、製度等無以計數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但是無論是講主觀還是客觀因素,交流、溝通、交叉、融合是曆史之必然,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重要前提。交流,暢通無阻地交流,同樣也是伴隨人類發展的一大特點。我們知道,今天英語是全世界使用國家最多的語言,漢語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而在1867年波蘭人柴門霍夫歸納了全世界幾十種主流的語言詞性,句法和表音。創造了一種稱為“世界語”的通用語言,意圖使全世界的人,能方便迅速學習掌握這一通用性語言的工具,達到無障礙地交流,但一百多年過去了,知道和熱衷這件事的人卻越來越少。柴門霍夫不成功的原因是複雜的,但有一條是清楚的,就是任何語言的背後是文化、曆史和精神。“世界語”與這三者任何一條都不沾邊!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是曆史文化的積澱。

今天,麵對人類創造的全部物質和精神財富,後人的學習和認識似乎仍然擺脫不了“冰山一角”的困惑和狹隘。

以哲學上對立統一、邏輯學上歸納總結的觀點和方法,麵對浩瀚無垠的自然界和發展不止的人文社會,特別是對人類世世代代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倒是可以凝練簡化為“造物、造型、造事、造勢”這四個類別。世事雖無常,卻物競天擇、循章蹈法,天行健、地勢坤。方法學是人類探索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有效武器,深邃的策略。以“造物、造型、造事、造勢”的觀念,可以為我們今天的人,為未來的人的學習、認識,再學習、再認識,並不斷登上創意創新設計的新高度,構建一個坐標、一個基礎平台、一架瞭望塔。當然,站在這樣平台上的目的,除了“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間看人世萬象”的功用之外,更要創造,更要不斷地創造,創造新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設計的起源是思維活動,設計的過程是認知活動,設計的生命是創新活動。設計,對一個人、對一個企業、對一個城市、對一個國家、對整個人類,都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改變自然的功用。從宏觀的進程來看,設計是符合“視覺觀、構成論”、“規律和規則”的創意創新思維工作。

在專著《創意元素與產品設計》中,筆者提出了“設計是可以學的;設計是可以想的;好的設計是可以做出來的”三個觀點。這三個觀點,都是圍繞“產品”論述和展開論證的。不過,僅僅就“產品”的範疇闡述“創意元素”以及“設計”,必然有言之不盡、意之不全的缺憾。顯然,主要原因可能是“產品”所特定的內涵和外延,“產品”的概念不足以涵蓋自然、人類社會的對象之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