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小裁縫引發大革命(3)(1 / 3)

他和他的縫紉組給別人“打工”的時間不算短。後來有兩件事促使高德康從為別人“打工”的小裁縫變成了走入市場的大老板。一件事是他一次帶著自己廠生產的針織滌綸服裝到開封市場銷售,因產品質量過硬,一下全銷了出去。嚐到甜頭的高德康從那起就有了一個信念:應該早日打出自己的產品,盡快結束為人“打工”的局麵。1989年,高德康的“縫紉組”此時也早已在3年前改成了“白茆服裝廠”,這一年他們與上海天工服裝廠聯營並實際由高德康他們唱主角的“秀士登”羽絨服投入市場後風靡華東,被評為“上海市名牌產品”,雙方工廠都獲得了巨大經濟效益。但高德康從自身企業發展出發,開始了更審慎的思考:自己的企業如一直采取與別人聯營,打市場、拿品牌的是別人,而且從經濟角度自己也是拿“小頭”,橫豎自己都是“冤大頭”。不行,這種為別人做“嫁衣”的曆史再不能繼續下去了!

1990年,高德康打出了第一個完完全全屬於他自己的品牌“波司登”,精明的“小裁縫”一開始就到工商部門將這一牌名注冊。他當時想的就像今天做到的那樣:讓真正土生土長的常熟“波司登”,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國際一流質量與工藝的名牌產品,去豪邁地占領世界市場!

“小裁縫”高德康清楚,有過“秀士登”的成功,並不就代表“波司登”也能有名牌效應,質量無疑是一個品牌成與敗的關鍵。而質量並不是一句空話,它涵蓋了一個企業的人員整體素質、原料把關與先進技術設備等諸多內容。為此,我們的“小裁縫”一出手就來了個大手筆,籌資3000萬元,引進一批用計算機控製的世界最先進的設備,來取代雙腳踩踏的老式縫紉機,當然常熟“小裁縫”特有的手上功夫是不能丟的,而且隻能加強。第二步是確定企業戰略,把“波司登”作為未來國際名牌從裏到外地全方位包裝。高德康清楚,他當年與上海人合作打出“秀士登”名牌就是因為質量與工藝取勝於別人,而現在他的“波司登”要超越“秀士登”,並且目標又是放在世界級水平之上,不在生產流程中一絲不苟地苛求是無論如何也不行的。為此,我們的“小裁縫”向全體員工提出這樣的苛刻要求:“產品不達國家紡織部頒布的標準不出廠,產品工藝不達國際一流水平的不進市場,產品不達最佳設計不送向消費者。”後來,高德康的這些要求在自己的廠裏都得到了實現,因而他的“波司登”也很快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獲得了“服裝界的東方黑馬”雅稱--1993年,“小裁縫”的“康博集團”被國家統計局信息中心授予“全國縫紉業十強企業”稱號;

1994年11月,“波司登”羽絨服、羽絨被在“首屆中國羽絨名牌產品推薦活動”中被確認為“中國羽絨名牌”榜首;

1995年6月,“波司登”羽絨服被確認為“江蘇省免檢產品”;

同年8月,“波司登”羽絨服又被國家授予“中國公認名牌產品”;

同年9月,“波司登”羽絨服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名牌服裝服飾博覽會獲“名牌金獎”。

同年10月,“波司登”羽絨服被確認為“中國羽絨製品專業委員會監製產品”、“國家服裝質量監督中心跟蹤產品”;

還是這年的11月,“波司登”服裝被確認為“全國服裝市場認可名牌商品”;

1996年2月,“波司登”羽絨服裝獲江蘇省產品采用國際標準驗收合格證書;

同年5月,“波司登”作為唯一的羽絨服特許產品進入亞特蘭大奧運會。

……

10餘年中,“波司登”的品牌爭躍至全國同行之首,並牢牢地穩居頭把交椅,並且馳名中外。

你讀到這裏是否與我一樣深深地領教了常熟“小裁縫”的真正厲害之處了?是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某一先進性,常常最有力的就是它的民族技術先進性。我說常熟不敗講的就是它在服裝行業中那種具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優勢,是任何一個別的地區、別的國家都恐怕難以戰勝的,而且這種狀況可能會持續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