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是著名的棉花產區,從明代開始這裏就有了農民自產自用的土布紡織業。土布紡織業日趨成熟後,便出現了一大批與木匠、泥瓦匠並稱當地“三仙”之一的“小裁縫”。特別是20世紀初至解放後,隨著腳踩的“洋機”越來越多地替代手工縫剪之後,江南特別是像常熟這樣的棉區,幾乎村村有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小裁縫。在尚未有市場經濟時,小裁縫完全是一群個體手工業勞動者,他們靠自己的勞動,走東家串西村地為近鄰遠親裁衣縫褲,一天最多能掙得養家糊口的微薄報酬。然而盡管得的是微利,可比起純靠幹農活為生的“田匠”,用今天的話說,那小裁縫就算是“白領人”了。因為他不用曬太陽,不用抓糞灰,而且還能又吃又拿(客家得管飯付工錢)。所以,小裁縫在六七十年代之前的蘇南一帶非常吃香,不管是男是女,找個小裁縫做對象在當地可算一門“高攀”的親事了。在這種風俗的影響下,小裁縫就遍地皆是--盡管有的一個月接不上一兩樁活,但這並不影響學裁縫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多。然而到了70年代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江南一帶廣大農民先是有了較好的吃,後來又家家戶戶住進了樓房。人生“吃、住、穿”三件事,到再後來,穿好就成人們生活中的大事了。於是江南一帶的小裁縫,便有了從未有過的大發展和用武之地。
1991年秋,在華東地區爆出了一個令中國紡織業同行們震驚的新聞:常熟小鎮王市在自己的小鎮上舉辦了一個“農民時裝節”。此事在當時不僅引起國內強烈反響,就連外國數家報紙都相繼報道。在人們的印象中,像時裝節這樣極為高雅的服飾藝術的專業盛會,隻有那些高雅人才欣賞得了,非一定水準的大中城市不能舉辦。那些腳上帶泥的“土包子”們怎麼可能搞這樣的活動呢?確實,據說當時有不少人對這樣一個幾乎全是在種棉花的地裏、賣棉花的路上、織棉花做服裝的廠裏舉辦由清一色種棉花的人、賣棉花的人、織棉布做服裝的人唱主角的“農民時裝節”,抱有懷疑。但後來人們發現自己錯了,就像上海大明星張瑞芳所說,她開始便是考慮農民兄弟的麵子才接受邀請的,可到了常熟王市小鎮後這位大明星激動得直掉眼淚。她說她從50年代開始一直演了幾十年的農村婦女,以前一演這種角色,導演就讓穿有補丁的衣服,好像越破就越像農村婦女似的。可今天到了常熟小鎮參加農民時裝節一看,她們人人穿得那麼漂漂亮亮的,我以後再演農村婦女時就可以對導演說,我也要穿漂漂亮亮的衣服上台了。
王市小鎮的時裝節如今已辦了好幾屆,且辦出了名。費孝通先生曾對小鎮時裝節給予高度評價,並寫下“王市小鎮,衣被天下”的題詞。說到王市的農民時裝節,就不能不說支撐這個時裝節的“秋豔”服裝了。而今馳名中外的“秋豔”時裝,就出在這個王市小鎮上。常熟人自豪地向我介紹,他們的“秋豔”作為名牌服裝產品,是江蘇服裝行業最先的一個免檢產品。作為企業集團,它名列全國500家最大經營規模鄉鎮企業前茅,年產值達兩個多億,利稅3000萬元。現有職工1200多人,每天生產5000套成衣,可企業自己沒有一個專職產品推銷員,它的產品年年都是別人追在屁股後麵要。“秋豔”所在地的王市小鎮,現在大大小小共有120多家服裝廠,生意雖沒能都像“秋豔”那麼火,但全是屬於“豐衣足食”。我了解後發現,所有這些廠的廠長是清一色的“小裁縫”出身。小鎮當家人向我透露:王市之所以今天能在激烈的紡織業中獨領風騷,就是因為這塊土地上長期保有一千多名心靈手巧的小裁縫。就拿“秋豔”來說,六位廠級領導個個都是當年的小裁縫。在常熟本地有句很流行的話,叫做“內行當廠長,裁縫打天下”。探究一下常熟服裝業發展的因果,你會發現此話不無道理。
如今已有1.4億資產的“秋豔”集團董事長、全國著名企業家潘炳福,想當年也僅是位吃百家飯的小裁縫。在“秋豔”的本部辦公樓,我與這位馳騁“穿”場的大老板僅有一麵之緣,但就這短短的瞬間,他那雙目光深邃的眼睛給我留下了極深印象。
“你說潘廠長的眼睛?那當然。他厲害的目光是出了名的。”常熟的服裝同行一說起老潘的眼力,無不流露出敬佩之意。
早在1980年初,那時“秋豔”才剛剛掛牌,沒有半點名氣。一次老潘在上海人立服裝商店獲悉:滑雪衫將取代中西式棉衣。當時中國市場上還未出現這種新時裝,但老潘認定滑雪衫必將風行中國市場。於是他果斷決定轉產,並親自南下廣州購料采樣,回廠後與技術人員一起創造性地設計出了一種色彩對比鮮明的獨特的帶帽女式滑雪衫。此款式一投放到市場就風靡上海城。那穿著最講究的上海女人,當年為了買上一件“秋豔”牌滑雪衫,可以請上兩天假去人立商場排隊。據說那年僅人立商場一家,在一個星期內就賣了8萬套這樣的滑雪衫。
都說老潘愛用雙眼去“掃市場”,而且口袋裏還總帶著三件寶:小剪刀、皮尺和計算器。當他的目光“掃”到一個新款式、好麵料時,他就用上自己的“三件寶”,然後回廠開動腦子,用不了幾天就出個讓同行眼紅死的新產品。1983年的一天,老潘又來到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淮海路等地開始“掃市場”,在五顏六色、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老潘從眾多穿中山裝的人流身上敏銳地發現已有一部分人開始著起緊身卡腰、線條優雅的西裝了,可多數中國人當時仍相對保守。取兩者之優,兼顧國人時尚,必勝無疑……老潘一邊走一邊心中已有一種適合中國市場的新服式了。果然不久,上海商場裏出現了一種用中長馬褲呢作麵料,內托全夾,緊身大方,富有青春活力的“卡曲衫”。新款服裝一上市,又在上海並很快波及全國地掀起了一股“卡曲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