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潘推出“航空式”、“森林式”新穎滑雪衫;
1985年,老潘推出白色西裝係列;
1986年,老潘推出女式繡花仿毛、粗花呢西裝及男女風衣係列;
1987年,老潘推出毛呢“飛龍衫”、“木耳衫”;
再後來,老潘每月推出一個新產品,每天推出一個新產品,到現在一天推出三個以上的新產品……
“常熟小裁縫太厲害了!”一位與老潘屢次交手最終便不知如何再做服裝生意的上海服裝商如此感歎道。其實,包括上海服裝商在內的中外服裝界敵不過常熟“小裁縫”的原因是:他們並不清楚現在的常熟小裁縫早已不是過去意義上的那些吃百家飯的小手工藝人了,這些小裁縫他們後麵的牌子都是一個個大企業家。他們之所以在市場上馳騁自如,是因為他們個個都是行家裏手,他們可以自己設計款式,自己決定生產,自己走入市場。麵對這樣的對手,所有一般意義上的服裝商不甘拜下風才怪!
而且,常熟“小裁縫”還有一個更厲害之處,那就是他們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說起這一點,我不得不給讀者介紹另一位常熟“小裁縫”。
他就是以“波司登”品牌而馳名國際服裝界的江蘇康博集團總裁高德康先生。
你也許無法想象一個小裁縫出身的農民所生產的一個服裝品牌就值1.58億元,然而這是事實--對“波司登”品牌價值評估的是江蘇省無形資產評估事務所,這個機構是政府的權威部門。
常熟“小裁縫”高德康的康博集團,是一家以生產羽絨、牛仔等係列產品為主的國家級大型服裝企業,擁有1.25億元固定資產,全套引進美、日、法等國先進的服裝生產流水線,其“波司登”係列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而且遠銷美、德、日、俄等十幾個國家,是國家羽絨製品中唯一免檢產品。1995年康博集團年產值超兩億元,刨利稅2850萬元,列全國縫紉業十強之一。紡織業在西方人眼裏是個即將步入暮年的“夕陽產業”,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夕陽產業”中,我們中國的一個農民,竟把它振興得如此輝煌燦爛。
高德康是常熟白茆鎮人。你別小看這個白茆小鎮,它可是有不少我們中國人值得驕傲的地方。名聞遐邇的“白茆山歌”,不僅是我國東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還是日本民歌的鼻祖。以小鎮名命名的“白茆塘”,是太湖至長江的重要泄洪道和蘇南水上交通要道。“白茆大米”更是過去皇宮裏的佳肴。現今的白茆依然物產豐富,名流輩出。“波司登”名牌與老板高德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位小裁縫於1975年出師,但不久,“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那種極左思潮對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後,死寂的中國大地重新開始有了些生機。就在這時,我們的小裁縫高德康不甘寂寞,領著他的11位師兄師弟組成了“康博”的前身--白茆山涇村縫紉組,全部家當是他們自己的8台縫紉機。在開始的許多年裏,像所有常熟“小裁縫”一樣,高德康他們幹的活不是來料加工就是替別人代做活。但後來情況就很快發生了質的變化。
常熟離上海很近,所以上海很多名牌服裝過去一直是采取由上海市內設計--常熟“小裁縫”做工--再回上海市場銷售的方法。以上海為中心的我國南方服裝生產業,幾十年一直沿著這樣的方式,現在還是如此。常熟服裝業今天為什麼會立於不敗之地是有其特殊的區域原因的。上麵已講述過,常熟本身是產棉區,土布交易和服裝自製業的曆史又悠久,小裁縫多就必然造成製服工藝的不斷精細與提高。後來加上像上海這樣文明程度和現代技術水平的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城市的新技術、新款式、新思想不斷輸入,常熟小裁縫們的自身素質的提高異常之快。又因為常熟小裁縫的勤學肯鑽,他們與大服裝商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很快由過去的“主仆”關係到後來的合作關係(你上海是設計與市場的老板,我常熟是加工和原料的老板),再後來就變成了我常熟小裁縫是掌握原料、掌握設計、掌握工藝當然也掌握高利潤的大老板,你上海人就隻能當市場銷售的小老板了。
高德康走的就是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