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小裁縫引發大革命(1)(1 / 3)

1997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曆史意義和喜慶的年份,這就是我們的國家要從英國人手中收回原來屬於自己的“東方明珠”香港。

150年前,一個泱泱大國竟被西方的幾艘炮艦打得割地求和;150年後,這個泱泱大國的12億人全都沉浸在寶地失而複歸的喜洋洋氣氛之中。用150年的代價,換來這個不尋常的從恥到榮的結果,我們在喜慶之後,是否應該認真地進行一次曆史的沉思。

結論並不複雜,因為過去我們窮,窮就挨打,受欺侮,現在我們終於強大了。

150年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但在曆史的長河中又是個很短的一瞬間。同我們中國相比,當年打敗我們的英國其本土、其人口、其曆史,都不能同日而語,可是他們贏了,贏得讓我們那些紮長辮子的祖宗們瑟瑟發抖。其實英國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當時已經開始了持續近兩百年的那場“工業革命”。就是從18世紀就開始的“工業革命”,使這個歐洲西海岸的區區小國稱雄世界,到19世紀成為全世界最發達、最富有的一流強國。即使到了20世紀,我們仍不得不承認它依然是當今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富庶國度之一,它的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用我們現在的速度,仍可能需要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才行。

英國人了不起在於它那場使它強大了近三四百年的“工業革命”。當我們今天有興趣掀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聯合王國發達的麵紗時,竟發現它最早的“工業革命”動源,與我們的常熟人開始市場經濟的動源同出一轍:都是一台紡織機!

工業革命前,英國原是個充滿田園牧歌情調的農業國家,當時人稱“快樂的英格蘭”。它的居民有80%從事農業生產。由於英國很早就把自己的大量羊毛賣給歐洲鄰國,這使得它的農業經濟比當時任何國家都具有更深刻的商業性質。隨著這種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與市場的聯係逐漸密切起來。走過“圈地運動”和“海盜生涯”後,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便創紀元地進行了後來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生活與人類進步的大工業革命。這場革命最先肇始於棉紡織工業部門。當時英國有過這樣一項法令:凡死在英國領土上的人都要用毛織的壽衣來入殮。但與此相反的棉紡織業則是英國一個新興的工業部門,由於沒有傳統的束縛,這個部門的技術革新便是順理成章的事。懂行人知道,棉紡織業有兩個重要門類:紡紗與織布。這兩者必須保持平衡,生產才能正常。可是在1733年,蘭開夏的一位鍾表匠發明的飛梭,完全徹底地打破了這種平衡。用飛梭取代手工引線,使織布效率提高了幾倍,這樣紡紗的人就趕不上織布的了。這“紗荒”潮讓英國人著實頭痛了整整30多年,直到1765年有位名叫哈格裏佛斯的人發明了“珍妮紡織機”,才算透了口氣。

大胡子哈格裏佛斯每天下班後看著妻子珍妮很勞累地紡著紗,心疼地叫愛妻早些休息。珍妮“哎”了一聲,手一鬆,不慎將紡車碰翻在地,紡車子則仍帶著那隻錠子飛旋著。哈格裏佛斯看著看著,突發靈感:如果把幾個錠子同時豎起來,效率不就可以比橫錠紡紗車快出幾倍嗎?第二天正是星期日,哈格裏佛斯一早起來就幹開了他拿手的木工活計,一台多錠紡紗機很快就在這位英格蘭漢子手下完成。妻子一試,連聲“OK”!為了表示這台機器是給愛妻的禮物,哈格裏佛斯特意把它取名為“珍妮紡織機”。就是這台木工哈格裏佛斯發明的小機器,連我們偉大的恩格斯都這樣評論道:“珍妮紡織機降低了棉紗的生產費用,從而擴大了市場,給工業以最初的推動力。”瞧,小小的“珍妮紡織機”多了不起!

但是“珍妮紡織機”還有更了不起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誕生還導致了無產階級的產生!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唐突,大胡子哈格裏佛斯給愛妻做的一台小小的紡織機怎麼可能與我們偉大的階級、偉大的馬克思主義,以及後來的包括我們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聯在了一起呢?隻要我們細細看一下後來因“珍妮紡織機”而引發的一係列工業革命運動,就會明白事實正是如此。

當時在英國由於棉布需求量的增加,織工的工資不斷上漲。因此一些原來織布的工人開始放棄以往兼營農業生產而專司織布業,這樣就在英國土地上出現了第一批無產者。他們沒有了自己的財產,隻靠工薪維持生活。此外,“珍妮紡織機”的問世還促進了紡織業中分工的發展,結束了過去那種紡紗與織布在同一屋完成的生產關係。操作“珍妮紡織機”是個力氣活,男人們就漸漸成了這職業的主導群體。許多家庭往往靠男人所從事的紡紗工作得來的錢維持生活。同時另一些家庭因為買不起“珍妮紡織機”,使用過時的手搖紡織機又無濟於事,於是幹脆放棄手搖紡紗而專門從事織布。這樣紡紗與織布同在一個家庭完成的現象徹底消逝,而替代它的是明顯的職業分工。這種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工業分工,由於各司其專業,使得紡織業生產的專業化程度不斷加劇。而專業化的加劇又極大地刺激了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更加明顯。共產主義先鋒隊的無產階級也就在這個時候越來越擴大、越來越具自己階級的特征。